感恩奋进这五年⑦|科学治污!东莞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i东莞 2022-05-09 18:34:16

“水清岸美,河边碧道还能健身娱乐。”4月28日,东城同沙社区村级河长钟汉良行走在黄沙河同沙段,“河里有鱼,岸上有花,现在巡河也是一种享受。”

黄沙河曾经是东莞有名的黑臭水体,通过“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变成了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地方。黄沙河的华丽转身,是东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缩影,也坚定了东莞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信心与决心。

当天(4月28日),东莞公布《东莞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面开启美丽东莞建设新征程,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到2030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长新的美丽东莞。

▲市民群众积极参加巡河护河,扮靓河湖

科学治污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东莞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坚定扛起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提升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从2016年起,连续4年高规格召开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建立“1+N”治污政策体系。出台全市治污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及各年度、各专项工作方案,颁布生态环保政策文件近90份。建立上下联动指挥体系,构建市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和三级治水指挥体系(市级—流域现场—镇级)。把全面推行河长制作为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力促进改革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营造了浓厚的“全民治污、合力治污”氛围。

五年来,东莞全市一盘棋,以大兵团作战持续推进全流域整治工程,将碎片化治污转化为系统化治污、精准化治污,用“绣花针”功夫开展流域精细管控。不断健全完善全面河长制体制机制,构建了以市主要领导分别担任第一总河长、总河长的三级河长体系,着力解决河湖管理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河长制”推动“河长治”,“河长治”促进610条河涌“水清岸美”,先后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东莞环境治理工作还首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五年来,东莞投入资金超过700亿元,新建污水管网1.3万公里,补齐污染防治设施短板,生态环境质量也取得显著改善。整治内河涌641条,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稳定消除黑臭,国省考断面水质基本达标,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全面达标,2020年国考断面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整治“散乱污”和VOCs企业超7万家,单位GDP能耗下降20.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33.8%,2020年空气质量创监测历史以来最好水平。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增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新增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11个,建成碧道210公里,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河湖沿线碧道,呈现人水和谐生态环境

注重生态修复打造人水和谐生态

600多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彰显东莞五年水环境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东莞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碧道建设,注重“人水和谐”,完成碧道建设140多公里,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标准建设东莞碧道,将碧道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升级版高质量推进。东莞通过河湖大保护、生态大修复,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东莞碧道。制定了“一环一网、多廊串珠”的碧道建设总体布局,明确到2022年完成不少于350公里,到2025年完成不少于600公里,到2030年建设1000公里的碧道建设总体目标。

2019年5月,东莞麻涌镇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及麻涌河一河两岸纳入省级万里碧道试点。2020年,东莞把“加快‘万里碧道’建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统筹治水、治城、治产,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环境。

2020年4月,18.3公里的华阳湖碧道完成建设。碧道以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和麻涌河一河两岸为载体,以“游龙披锦、云舞泽涌”为设计理念,融合麻涌文化特色、岭南水乡风光和华阳湖生态本底,通过实施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提升、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景观与游憩系统构建等五个方面17个具体项目建设,实现治水升级,改善周边群众人居环境,带动产业升级。

华阳湖碧道建设已成为东莞全面推行河长制的生动实践,巩固和发展治水成果的典型缩影。其实,万里碧道建设只是东莞推进河湖治理的其中一步。

当前,东莞聚焦高质量发展,按照“一环一网、多廊串珠”总体布局,以东江干流、东江南支流、东江北干流、石马河、茅洲河、东引运河和寒溪河等7条主干碧道建设为基础,同时开展水乡河网碧道建设。对碧道堤岸进行生态化改造、岸边带景观绿化、慢行道和配套休憩设施建设等,到2022年,东莞建设不少于350公里碧道;到2030年,碧道建成长度达到1000公里,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指数。

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低碳是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聚集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东莞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城市综合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湾区标准、城乡人居环境品质得到全面改善、营商环境达到湾区一流。

美丽东莞需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聚焦这一目标,《规划》应运而生,并细化成“绿色低碳发展、碳达峰碳中和、提升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守牢环境安全底线、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六大重点任务,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巩固提升攻坚成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过去五年,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生态环境治理,还需久久为功。

东莞将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加快源头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持续强化多种大气污染源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让“东莞蓝”更加亮丽。持续开展“净土行动”,深化“无废城市”建设,补齐固体废物处置能力缺口,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城乡一体化系统。持续实施“环山绕水连城”计划,推进东江、东引运河、石马河、寒溪河等流域的滨水空间和景观塑造,加强江河堤岸、码头岸线的保护,提升银瓶山、大屏嶂、华阳湖等自然公园品质,深化土地生态修复与耕地整治,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一屏一区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倡导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理念和环保素养。

到2025年,东莞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臭氧平均浓度低于160微克/立方米。全面消除地表水劣Ⅴ类水体、农村和城市黑臭水体;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88%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城市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东莞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十三五”期间,东莞书写出一份亮丽的生态环境答卷,并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说明市民群众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达成了广泛共识。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东莞迈上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新起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下个五年,你我共同见证美丽东莞成长。

文字:周桂清 图片:周桂清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