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营造迎接宣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经济日报》高规格调研组于今年2月22日—3月2日深入我市调研采访。
今天,《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发重磅报道《东莞豪迈——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行》,全文1.2万字。报道对东莞“制造业立市”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把握时势、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优化环境、坚持实体、创新驱动、用好人才、发展文化等角度,分析东莞为什么能迈上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行列,并对“双万”新起点高质量发展提了意见建议。
报道称,东莞的发展成绩,关键在于深刻贯彻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在于有奋楫竞渡的争先精神,开拓实干的“三牛”精神,稳扎稳打的“钉钉子”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今天起,《经济日报》将连续3天推出重点报道4篇,敬请垂注。
因位居东江之畔,盛产莞草可制席而安梦,又因盛产莞香树可制沉香而安神,东莞成为香飘天下的历史名城。
这里因“世界工厂”而为更多人所知,成为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全球每3件玩具、每5部智能手机、每5件羊毛衫、每10双运动鞋,其中之一就是东莞造;每10台口罩机,也有6台是东莞造。特别是2021年,东莞进入“双万”俱乐部,地区生产总值迈过万亿元门槛,是我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常住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人均GDP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中美经贸摩擦深刻演变、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持续承压等严峻复杂形势,东莞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成绩单背后,是奋斗与拼搏、坚持与坚韧、辛劳与智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和有益启迪。
1978年7月,中国大陆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正式创建。这颗“种子”一经播下,便迸发出蓬勃生命力,从此万木萌发,引来万般气象。
“厂里打破大锅饭,按件计酬、多劳多得,大家干劲特别足,有时忙起来三天三夜地赶工。”今年68岁的谭月娥是1981年厂里的生产冠军,说起当年情景难掩兴奋:“以前我每个月挣20多元钱,1983年工资已经涨到了300多元。”
借改革开放的“天时”、毗邻港澳的“地利”、华侨投资的“人和”,1978年底,东莞在全国率先设立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在无资金、无基础、无先例的艰难条件下,巧用“三堂”(祠堂、饭堂、会堂)当工厂,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业务,饮上了外向型经济的“头啖汤”。从此,“东莞制造”越来越精彩,行销全球。
▲太平手袋厂历史照
(一)坚信,实体经济是务本有前途。
东莞的GDP构成中,工业占比超过一半。当不少城市把太多土地用于房地产挣快钱时,东莞坚定不移将工业用地摆在第一位,将足够多的资源倾斜到制造业。这种做法似有些“傻”,但在许多东莞人看来,这是大智若愚,是东莞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对东莞来说,不管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不能忽视制造业,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好实体经济。”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说,“虽然做制造业很辛苦,而且市场搏杀得非常激烈,但做好制造业是东莞经济发展的底色和本分,也大有前途。”
事实最有说服力。昔日雄居“广东四小虎”的东莞,今天“虎劲”更猛。在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东莞就拥有34个大类、6万多种产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近万亿元级规模;全市市场主体突破150万户,相当于每7个东莞人里就有1个是“老板”,民营经济从为外资企业“跑龙套”到“唱主角”;R&D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3.54%,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
相较于个别地方脱实向虚、一时繁荣、不可持续,东莞制造业立市的路子走得对、走得好、走得稳。
(二)坚持,在风吹雨打中制造之根更坚韧。
因为坚信,更加坚持。从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中美贸易摩擦再到新冠肺炎疫情……一路风雨兼程,东莞凭着“顶硬上,一定得”的精神,在自我革新中去腐生肌,在迎击风浪中强筋壮骨。
“东莞塞车,全球缺货”,一度被用来形容东莞制造业影响力之大;也有人用“空气”来比拟东莞制造,赞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以及自有品牌和核心技术的相对缺失。1995年,东莞外向依存度曾达到433.8%的历史最高值,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东莞经济增速放慢至个位数,甚至在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
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的警告高悬东莞头顶。破与立、危与机,对东莞而言,既是方法论,也是实践观。自我反省、迎难而上的探寻求索,浓缩在东莞展览馆一张张历史照片中,也内化在百万市场主体的发展基因里。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在中国建筑陶瓷博物馆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晓光以刀为笔、以瓷作纸,让水墨丹青跃然于瓷砖之上。在传统文化和科技创新交融中,马可波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寻找到了拉长“微笑曲线”的秘诀,实现了“建筑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大众化”。公司还在美国田纳西州建厂,与欧美品牌同台竞技。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在玩具业摸爬滚打多年的曾静,用借来的3万元开始了第三次创业,并在2018年抓住机遇成功切入潮玩赛道,打造出变色龙、半机械等一系列火爆的原创潮玩IP。2021年,曾静的乐之宝(东莞)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实现工业总产值近亿元。从一人身兼多职的代工小作坊,到打造集潮流文化原创、研发设计、潮玩产品制造于一体的创意基地,这是企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也是东莞制造华丽蝶变的一个侧影。
(三)坚守,择高立、宽处行。
2021年,尽管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和疫情冲击,但东莞工业经济有两大“突破”,十分亮眼。一是规上工业增加值首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10.2%,继2013年和2017年之后再次实现双位数增长;二是工业投资首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25.3%。
从曾经的“只见星星不见月亮”到“星月齐辉”,以先进制造体系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已成为东莞稳定增长、抵御风险、抢抓风口最坚实的压舱石、基本盘。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我国经济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让东莞更加坚定了做好实体经济的信心。心怀“国之大者”,东莞的制造业底色必须要守住,还要守好。
守住守好底色的底气从哪里来?东莞倾力作答: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筑牢实体经济的“根”和“魂”。
智者善于顺势而为,勇者敢于乘风破浪。
GDP过万亿元后,如何让制造业持续保持活力、焕发活力、充满张力?东莞力求做到“智勇双全”,做强做优制造业。
(一)把握时和势,有为又优位。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回首产业升级浪潮,东莞勇立潮头。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着危机与阵痛,东莞的特点是善于危中见机、危中谋机、转危为机。1984年,“借船出海”向农村工业化进军;1994年,优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2000年,打造现代制造业名城,从加工制造转向研发、制造、服务“三位一体”;2008年,“腾笼换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对外依存度、提升产品附加值;进入新时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针,引领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胸怀大局、把握大势、顺势而为,东莞抓住了每一轮产业机遇。”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王国雄表示。
“东莞充满着相互成就的商业氛围。”在东莞扎根的众多企业主中,湖南籍李稳根的一席话颇具代表性。谈及自己的制造业拼搏历程,李稳根连说三个“不容易”,但表情中透露着自豪。“我20出头来东莞创业,刚开始给大企业做配件,每个利润就几厘钱,但我不怕钱少,坚持、积累、创新,把自己做大、做强,后来成立了福德电子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经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锤炼“金刚钻”,拿品质说话。
“制造业配套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有些产品在海外市场上被退回来,之前所有的生产努力全白费,让人很痛心。”东莞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赖俊锋说。
痛定思痛,必须让东莞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立得住、站得稳、受尊重。为此,东莞成立了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质量强市领导小组”,全力实施制造业质量变革。
2020年底,东莞选取了有“家具之都”之称的厚街镇为试点,整合各级质检资源,为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东莞质检中心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负责人周斌介绍,试点平台已有1126家制造业企业、29家质量技术服务机构、135名质量专家进驻,共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质量诊断、计量检测等服务5000余次。
令人兴奋的是,据厚街镇镇委委员陈彦介绍,厚街镇家具产品质量合格率已从2020年的77.78%跃升至2021年的94.94%,为质量基础设施试点推广至全市打了个样。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东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培育出一批知名本土品牌,如vivo及OPPO手机、马可波罗瓷砖、永益食品等。
(三)扶老携新,干劲大后劲足。
产业转型升级不进则退,传统优势产业也不能丢,不能“猴子掰棒子,掰一个丢一个”,要善用科技创新将其激活,让先进制造成为东莞的底色,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说。
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在这方面已尝到甜头,它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挂牌新三板。“我们用工业互联网改造传统印刷行业,不仅做到了‘一本起印’‘按需印刷’,还实现了千万级订单增长,真的是双赢。”公司副总裁喻锴说,“从我们的实践看,‘数字印刷+互联网’这个路子可行,以后还要坚定地走下去,实现生产制造、营销、管理数字化。”
“东莞将在3年内统筹安排财政资金不少于100亿元,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产业新支柱。”东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光滨说,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3%。
近年来兴起的“潮玩”热浪,让东莞企业看到了转型机遇。在壹号广场,高达12米的城市地标“劳拉”惹人注目。很多人告诉记者,大家喜欢这个玩偶姑娘,是因为她代表了东莞年轻人不服输、不放弃的那股劲儿。如今,壹号广场已汇聚多家潮流玩具旗舰店,兔子玩偶的手感亲肤如薄纱,回首捞月的小猴毛发根根鲜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形象活灵活现……雕塑、抱枕、挂件、手办,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创造力,鲜有做不出的潮玩。
“玩具制造必须转向自主创新。”东莞市文博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庆辉说,原来做代工,躺着赚钱确实舒服,但还能躺多久?虽然近两年的转型很艰辛,自己“脱了几层皮”,但是很值得。公司有幸参加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开发打样项目的一个环节。此外,公司还开发了多款原创IP以及多类IP衍生品,202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9亿元,同比增长55.2%。
传统优势产业被激活,新动能何处寻?在松山湖,记者感受到一个个科创梦想冲上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