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对我们非常支持,非常尊重!”央视专访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院士
i东莞 2022-05-03 09:28:49

“东莞对我们非常支持,非常尊重”……5月2日晚9时30分,央视13套《吾家吾国》栏目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讲述陈和生院士的科研之路,以及在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建设运行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奋斗历程、感人瞬间。

“东莞对我们非常支持,非常尊重”

陈和生院士是我国的粒子物理学家,75岁的他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线。近年来,他作为总指挥,建成了我国目前单项最大的一个科研装置——散裂中子源。这个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国家的科学家们解决科学技术领域一些重大的瓶颈问题。

据介绍,经过六年半的建设,2018年位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散裂中子源通过了国家验收。截至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经有来自全球的3400名注册用户,完成重要原创性课题超过700项。而从立项到最终完成,陈和生院士投入了整整18年的时间。

在节目中,陈和生院士特别分享了一个和东莞有关的温暖小故事。

2017年8月27日,散裂中子源打靶成功。当天晚上,散裂中子源的年轻人很高兴,在外面的餐馆里吃饭。结果隔壁饭桌的人听说他们是散裂中子源的,打靶成功了,就表示,把今天的单买了。“这是一件小事,但是感觉到社会对团队的尊重。”陈和生院士表示。

陈和生院士深情回顾了在东莞的这些年的感受。“我从2006年跟东莞打交道,我觉得他们(东莞)对我们非常支持,非常尊重。”

科学有温度,国之重器和老百姓息息相关

“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有什么用处,和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在访谈中,陈和生院士以高铁为例进行讲述。“20年前你坐火车到了一个大站之后,停20分钟,然后有一位工人师傅拿着榔头一个个轮子去敲,由声音判断车轮是否出现裂痕……现代社会里,需要现代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规律,要研究一个轮子跑多少万公里,才在他的安全寿命范围内。”

根据节目报道,过去用肉眼观察世界,随着科学的发展,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中子散射观察到物质的微观结构。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开展前沿学科和高新技术研究的先进大型实验平台,为相关的科学技术在国际上占领一席之地提供了“利器”。

陈和生院士表示,无论是高铁的车轮,还是飞机的发动机都有可能出现金属疲劳,现在,科学家通过散裂中子源来测量金属疲劳的程度,这与千万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

“现在最科学的,最关键的检测方式,还是要到散裂中子源的平台上来做,实际上不仅是车轮,转向架、车轴、轴承、轮毂、轮匝,还有轮子和铁轨的耦合都需要用到散裂中子源。”陈和生院士表示。

根据节目报道,目前有来自国内外的100多个科研团队都在散裂中子源开展了前沿研究,陈和生院士自己也参与其中。

此外,和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另一个科研项目是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的推进。“科学既要去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同时也要关注老百姓最迫切需要的健康问题。”陈和生院士表示,希望今年底开展可以开展临床试验。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这几代人的历史使命”

节目组还来到陈和生院士位于中科院家属院的家里。根据节目,陈和生院士在外奔波多年,即使到现在,如果不是疫情的话,他有一半的时间仍然在东莞工作。每次出差到其他地方,他都会买回来当地的纪念品送给自己的老伴。如今,这些带着陈院士歉意和心意的物件已经布满了家里的各个地方。

根据节目,陈和生院士的家里还有一张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寄来的贺卡。当年,在李政道的推动下,中美高能物理领域开始了密切的合作,他和李政道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每一年李政道先生都会给他寄一张手绘的新年贺卡。在陈和生院士看来,这些贺卡不只代表着他们的友谊,也让他时时想起从前辈身上所学到的治学精神。

“因为工作关系,我和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等三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有密切联系。在我做高能所的所长以后,跟李政道先生接触非常多,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他讲的那些话,应该说对我们是非常大的一个激励。”陈和生院士表示。

在被主持人问及“您觉得被他们影响最深的,在您身体上的烙印是什么?”——“严谨的科学作风、奉献科学的精神。”陈和生院士表示。

陈院士在节目中表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之一是要做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这几代人一个历史的使命。

1984年,拿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不久的陈和生,因为国家的需要回到祖国,成为我国第一个博士后。听从热爱和使命的召唤,是他当时唯一的选择。

“我回国的目的,就是说中国的科学技术,归根结底是要靠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奋斗才能实现的”,陈和生院士始终秉持着“热爱祖国、为国家的事业去奋斗”的信念。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视频截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