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一周年记③|获得多项大奖背后:松山湖科学城那些突破“天花板”的硬科技
i东莞 2022-04-21 20:46:26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空气中散发着科学的味道”。

从散裂中子源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到“纤维复材筋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研发了纤维复材筋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关键技术,形成“材料性能与制备方法-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技术与装备”一体化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孔介质燃烧技术被列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获得全国复制,到优普莱技术团队突破金刚石生产制备“卡脖子”技术……

衡量一座科学城的发展成效看什么?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是,看有多少突破“天花板”、挺进“无人区”的技术创新。

在4月15日举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松山湖科学城揽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以及两个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收获颇丰。

2021年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全面启动。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构建技术创新的“生态雨林”,迈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获奖背后:

突破行业“天花板”的硬科技

散裂中子源项目、“自主无人艇机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纤维复材筋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体外诊断试剂生物活性蛋白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项目化”……

在4月15日举行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依靠上述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项目,松山湖科学城揽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以及两个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收获满满。

自主无人艇机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

这也成为检验松山湖科学城一年发展成效的最佳体现、实力见证。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松山湖科学城发展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多少突破“天花板”、挺进“无人区”的技术创新,有多少有助于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创新。

今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获奖项目,除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获得最重磅奖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外,其他获奖项目的共同点特别突出,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关键技术”,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其中,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的“自主无人艇机集群跨域协同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突破了异构无人艇集群相变调控、超稳定抗扰自主控制、多艇多源环境感知与高精目标识别跟踪等关键技术,艇群协同作业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于外行人来讲,艰涩难懂、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背后,每一项关键技术的突破都是扫清我国在某一专业领域发展的拦路虎,成为持续创新前行新的起点和基础。

颠覆、重构、国际领先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的常用词汇。而这些突破不是基于模式的场景创新,不是软科技,而是基于技术的要素创新,是为硬科技。

▲建设中的BNCT治疗中心大楼

“硬科技”:

多领域突破,挺进“无人区”

获奖只是松山湖科学城展现硬科技硬实力的冰山一角。松山湖科学城有多少突破行业“天花板”、挺进“无人区”的硬科技?

肿瘤治疗新“利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东莞医院(东莞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治疗中心大楼正在有序地施工中,预计今年7月完成主体封顶,有望在今年底完成工程建设。

BNCT治疗中心大楼建成后,中子这双探索微观世界的“火眼金睛”将逐步转化为攻克人类癌症的“利剑”,给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新材料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在中金岭南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韶关冶炼厂(下简称“韶关冶炼厂”)精炼车间里,一个采用新一代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开发的新型燃烧系统,火焰赤红、炽热。这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在有色金属行业的应用。

“相比传统的燃烧器,采用新一代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开发的新型燃烧系统,氮氧化物排放量为30毫克/立方米,实现超低排放,强力助推实现‘双碳’目标。”韶关冶炼厂副厂长曾平生表示。

新材料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是先进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前沿科学研究板块共有20个课题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曾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突破金刚石生产制备“卡脖子”技术在松山湖科学城里,广东优普莱金刚石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经过4年研发,突破了金刚石生产制备“卡脖子”技术,在国内CVD金刚石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全球首创!2021年5月,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三金属丝外周刻痕球囊导管完成中国临床试验。该公司历时五年创新研发的三金属丝外周刻痕球囊导管已顺利完成中国临床试验全部入组,将为广大外周血管狭窄病变和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狭窄患者带来福音。

氢动力电池续航能力达国际领先水平!由知名院士领衔技术团队的广东云创氢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为自行设计开发的工业级旋翼无人机提供动力,续航能力超过6个小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每一项技术的突破背后,都是对原有认知范围的突破,是对固有路径依赖的打破。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技术创新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向宏观拓展、向微观深入。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迈向星辰大海,微观世界小至纳米技术、基因编辑、量子调控等,处于当前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深刻影响和有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以及未来即将落地的大科学装置,依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以及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等大平台,依托众多创新型企业,松山湖科学城将产生更多影响某一行业、某一领域的硬科技,黑科技,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

科创氛围:

多维并进,培植创新沃土

本次获得多个奖项,也将开启松山湖科学城持续斩获更多奖项的开始。

在今年1月举行党代会上,东莞提出,“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争取本土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两个“零的突破”,攀登我国科技创新的最高山峰,引育我国科技领域的最顶尖人才。

这是松山湖科学城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更高追求,更远未来。

根据报告,东莞将持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牵引,聚焦大装置、大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

同时,一次奖项清晰地勾勒出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领域的发展路径。

散裂中子源项目是中科院主导;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是松山湖科学城30多家新型研发机构之一;东莞理工学院是东莞高校,在2020年也同样获得奖项。同步正在推进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两所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而菲鹏生物是松山湖科学城重点发力的生物医药产业中的一员。在此之前的2020年的获奖名单中,另外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样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院所、大学、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的主角……当前,松山湖科学城正在潜力推进“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掀起汹涌澎湃的科创浪潮。

一组数据也可见松山湖科技创新的速度。2020年,松山湖R&D投入强度为10.98%,到2021年,这一数据飙升至15.28%,超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其他方面,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6.93%;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达217个,研发机构数量和质量双双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空气中散发着科学的味道”。

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松山湖多维并进的切实举措。从华为开发者大会全国“码农”们齐聚松山湖,到粤港澳院士峰会众多院士大咖论道松山湖畔、创新创业大赛众多优质项目同台较技,到科技创新的一揽子七大政策同步推出,政策“真金白银”的大力支持,从华为运动健康实验室打造运动健康生态圈的平台构建,到上线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每一次的碰撞、交流,每一条政策的实施,都可能为某一领域的科技创新、“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注入最新活力、最前沿思维,点亮某一朵科创的火花,打开一次通往未来的最强大脑。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2021年4月22日松山湖科学城正式全面启动。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加速构建技术创新的“生态雨林”,全面提升松山湖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治理水平,为解决更多“卡脖子”问题,遨游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为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策划:虞清萍

执行策划:殷昌盛、孙本源

文字:张华桥

文字:张华桥 图片:陈栋 郑志波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