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教育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作为广东省教育高地,东莞教育一直在“加速度”赛道上奔跑。
4月1日,东莞市教育局召开微发布会,针对2022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政策有关改革优化事项进行解答,备受关注。此次改革优化主要涉及“指标到校名额分配”及“自主招生”两大板块,这是每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的重要环节。
此前全市教育大会提出,当前,东莞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市委书记肖亚非强调,要增创均衡发展的质量优势,加快补齐教育结构不均衡和供给质量不均衡的短板。
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改革优化,正是对改善“教育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举措,此次微发布会释放出多个利好信号。
更多薄弱初中迎来优质高中录取零的突破
数据带来最直观的感受。从数量上来看,纳入“指标到校”的优质公办高中由5所变为8所。2021年,包括东莞中学在内的五大校共计提供2511个“指标到校”名额,今年,新增东莞市外国语学校、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松山湖未来学校3所高中进行名额分配,新增后的八大校“指标到校”名额或将超过3000个。这意味着,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每年升入优质公办普通高中的学生数量将逐渐增加。
“无论是作为校长,还是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看到这项政策的出台,我都非常开心。”东莞外国语学校校长尹效登认为,此举是对国家教育改革的积极推进,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双减”政策的有力举措。有利于促进初中学校的均衡发展,更多名额分配到初中,避免校际之间恶性竞争,对初中教育的均衡发展、良好教育生态的营造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初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中的发展,新规实施后,优质高中能惠及更多学生,给予孩子更多成长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纳入“指标到校”的东莞外国语学校高中将大幅扩招,2022年高一招生16个班,约800名学生。故今年该校“指标到校”名额也将大幅提升,对许多初三考生而言,入读莞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再观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数据,2021年该校招生总数为1350人,按照比例,不难预测,今年分配到初中阶段学校的招生数量将十分可观。
“高品质”教育覆盖面越来越广
打造“高品质”教育,离不开“高品质”学校。从质量上来看,新纳入的三所高中均是“高品质”代名词。东莞外国语学校和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是东莞老牌优质公办高中。
其中,东莞外国语学校是东莞市教育局直属公办学校、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东莞市首批特色学校。学校坚持文化立校、质量强校,促进内涵发展,追求高品质办学。现有教师329名(含专职外教9名),平均年龄34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105名。学校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体,以文化类和实践类校本课程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如外教口语、英语报刊阅读、STEAM教育、管乐团、击剑、高尔夫等200多门校本课程。
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是由百年名校东莞中学协办的市直属全日制公办普通高中。先后获评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书香校园、东莞市品牌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以东莞“品质教育”为引领,传承名校基因,高标准建设,打造“善远教育”品牌。六中在特色办学方面更是先行一步,率先在各年级增设“数理特色班”,对有数理特长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数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人才。六中还在市内率先成立了占地最大、项目最多的“人工智能教育中心”,并被评为东莞市第一批普通高中科技特色项目。
而松山湖未来学校由东莞市政府与中国教科院合作共建,是一所国际化、创新型的公办完全中学。自学校开办消息传来,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备受瞩目。
松山湖未来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微发布会上,该校校长万飞作了全方位介绍。学校规划办学规模为3600人,计划今年9月正式开学。学校坚持高起点、高规格办学,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智库和专家团队支持,将应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实施办学机制和组织形态创新,成立基金会、理事会,围绕21世纪5C核心素养,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持,以及空间、课程、技术的有机融合,从办学机制、课程实施、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教育创新。
未来学校全程实施小班制教学,高中每班不超过40人。特设“院士课程”,由两院院士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全程、全面、全方位指导学生开展学科拓展、融合探究、科研创造等。学校现有博士10名,清华北大硕士生15名,海归名校硕士生11名,奥赛金牌教练8人。学校将充分对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松山湖科学城)周边的大装置、大平台、大学府、大企业等高端资源,注重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业和研发机构合作,深度研学实践,赋能学生成长。
新增三所优质高中“指标到校”,正体现了东莞办“高品质教育”,且将“高品质教育”向薄弱镇街初级中学适当倾斜的决心。
教育的良性循环影响深远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这项改革释放的能量,必定是巨大的。
“改革后,将有更多薄弱初中获得指标到校名额,教育区域发展未来将更加均衡,这批学生毕业后,再反哺家乡,形成良性循环。”在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教务主任杨琼洲看来,扩大名额分配范围是一项造福千秋万代的举措。今年六中将提供50%的名额分配比例,杨琼洲见证着六中发展壮大,他表示,学校参与名额分配后,将会吸引更多学生报名,促进学校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扩大名额分配范围,更是实实在在惠及到学生。麻涌古梅一中家长初三家长黄智蕴听到消息后非常振奋和高兴。“这次增加了三所名校,增多名额分配,对镇办初中是很好的消息。新增后的八大名校招收第二志愿分数梯度比之前足足降了10分之多,孩子们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放心大胆冲刺”。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会上一席话得以印证。王健从三个方面解读政策背后的意义。其一,扩大名额分配范围有利于促进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动初中学校积极性。扩大名额分配,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每年升入优质公办普通高中的学生数量将逐渐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会逐步提升,并将进一步提高相对薄弱的初级中学及其教师的积极性;其二,有利于缓解初中学生的升学压力,降低升学焦虑。扩大名额分配将弱化中考的校际竞争,促进义务教育“双减”政策落地。也有利于缓解升学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协调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其三,有利于优化普通高中发展格局,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把更多优质普通高中纳入名额分配学校范围,将进一步促进全市普通高中学校合理规划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全市普通高中学校从分层转向分类发展,形成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格局。
“初升高”路径更加多元化
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东莞教育要实现“学有优教”的发展目标。如果说名额分配调整缓解了学生学习压力,那么,自主招生,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路径。此次我市对招生比例、招生项目和考试组织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
往年,各普通高中学校招收不超过总招生计划5%,此次调整至8%。“招生比例的扩大,让越来越多有特长的孩子有了更多出路。”望牛墩中学初三年级教师郭冰说道。
2021年我市开展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被省教育厅推荐至全省其他地市参考学习,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今年我市继续先行先试,建设高水平艺术团以及高水平科技社,与“双特色”(特色项目和特色高中)普通高中建设形成呼应,鼓励和引导全市普通高中朝着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此举也正和今年全市教育工作会议提到的“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推进普通高中‘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办学模式,评选第二批普通高中‘双特色’学校,推动5个市级特色普通高中示范基地建设”的教育重点工作遥相呼应。
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健在会上表示,积极推动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有利于引导和鼓励我市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逐步改变高中分层办学现状,逐步形成区域支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分类办学机制。
在东莞中学教导处副主任刁宏垠看来,优化后的自主招生既兼顾了初中内涵发展,又凸显高中多元特色卓越发展,对于比较拔尖和有特长的学生,将有更多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孩子的终身发展应该是多元化的。”东莞外国语学校校长尹效登理想中的学校是“既要有学科成绩好的孩子,还得有艺术、信息、科技、体育特长的学生,百花齐放,才能称之高品质教育”。
行稳方能致远。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教务主任杨琼洲认为,自主招生响应国家“双减”号召,东莞走得步伐稳健,影响的不仅是初升高阶段的学生,还将下沉到小学阶段,进一步畅通升学渠道,减轻中考学业竞争,孩子们通过特长也能升到心仪高中。
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东莞教育发展便永不止步。其实,无论是扩大名额分配范围还是优化自主招生政策,都是我市巩固发展更加公平、均衡、优质教育的强有力抓手。
教育改革,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上,东莞依旧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