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莞科创“十四五”⑤|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建设全球开放型创新体系
i东莞 2022-04-01 19:34:10

创新资源集聚力大幅增强、科技创新硬实力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引领力稳步提升、创新环境吸引力明显增强,《东莞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新的科创目标,到2025年,东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该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如何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如何让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规划》提出,要构建体系化引才机制,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构建国际化科技协作网络,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开创科技创新融资新局面;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制,营造最优创新环境。

优化引才机制,营造宜居环境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构建体系化引才机制,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规划》提出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发挥东莞高水平科研平台优势,凝聚顶尖科研团队,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开创高层次人才、技术人才、技能人才集聚的全新局面。

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科学城……东莞具备了吸引人才的天然龙头优势。《规划》提出,充分利用重大平台的优势,引进战略科学家。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10个弥补源头创新和行业关键技术短板,对东莞重点产业发展有重大引领作用的战略科学家团队,加快集聚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前沿科技顶尖人才和国际一流战略科学家。

而7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上万家创新型企业将成为东莞引进技术创新人才的主体补充。《规划》明确要面向东莞重点发展领域,依托企业引进创新科研团队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开展以发明转移和新技术、新工艺为绩效导向的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完善市场导向的人才引进机制,支持用人单位通过市场化方式全年制、常态化地精准引才、靶向引才。

丰富的平台和企业资源,也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暖床。根据《规划》,东莞将深化本土高校与科研平台、龙头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人才进来更要留得下来。为此,东莞将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实施立体化人才安居工程,强化住房保障;加强人才办事、子女读书、医疗健康等服务保障;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强化人才发展激励;简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认可相关流程,优化外国专家与人才服务流程。

根据《规划》实施创新人才汇聚工程具体要求,东莞将重点面向高端电子信息、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太赫兹科学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领域,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扩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力争到2025年,累计引进联合培养研究生达2000人,留莞就业、创业的比例达30%以上。

▲松山湖科学城建设效果图(部分)

构建国际化科技协作网络,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

走开放大道,聚合作力量。构建面向全球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东莞打造科创强市的明智抉择。

《规划》提出,要实施科技合作创新工程,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开放合作,面向大湾区、全国、全世界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提高汇聚创新资源的吸引力,实现科技创新国内协同、国际合作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面向大湾区,东莞将积极对接港澳高端创新资源,将港澳作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窗口,建设粤港澳创新共同体。

具体来看,将推动滨海湾省级高新区建立对接港澳、接轨国际的高水平开放规则体系,争取向国家申报大湾区先进制造业离岸创新实验区;优化港澳青创载体资金支持、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等孵化服务,构建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支撑体系;开展粤港澳三地联合技术攻关;建立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鼓励港澳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承担财政科研资金设立的自主创新项目。

面向全国,东莞将建设全国科技合作网络。技术协同方面,依托创新联合体,跨地域集合全行业科研力量攻克产业核心技术,形成全行业协同攻关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网络。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方面,推动东莞与国内创新强市在基础研究、前沿交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推动合作高校在莞布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活动。

面向全球,东莞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争取牵头或参与国际材料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支持大科学装置及科研机构主动走出去,与全球同类设施建立链接互动关系。同时,探索在莞总部型企业在全球布局离岸研发中心。支持在莞外资企业延伸产业链,引进核心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开创科创融资新局

以金融创新更好服务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金融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既能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规避化解创新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活跃的金融市场、畅通的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东莞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规划》强调,实施科技金融支撑工程,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科技金融支撑工程主要包括,扩大风险准备资金池规模,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开发面向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信贷产品;推动基金引进、培育创新型企业;发挥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松山湖天使投资基金等政策性基金的作用,通过参与遴选优质市场化子基金、专项招商、基地建设等方式,发挥引导投资带动作用;加快组建工业基础软件基金,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扶持更多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企业、瞪羚企业、百强创新型企业发展上市。

引导发展创业投资上,《规划》也提出撬动更多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发展创业股权投资业务,鼓励省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园区、孵化器和行业龙头企业等发起或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壮大风险投资市场规模。

推进科技信贷发展上,将稳步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贷款模式,稳妥有序推进投贷联动业务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策划:虞清萍

执行策划:殷昌盛 孙本源

文字:向连

文字:向连 图片:市人社局 通讯员 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