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委员:推动粤港澳三地专业人士交流合作
南方日报 2022-03-07 10:30:05

强国热词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2021年9月

会场声音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到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的工作时,多次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当前,广东正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为牵引,扭住“五大工程”精准发力,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新局面。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广东代表委员围绕推动粤港澳三地专业人士交流合作、畅通技能型人才晋升发展渠道等各抒己见、献计献策。

推动粤港澳专业人士交流合作

“广东要抓住、用好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重大机遇,吸引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履职多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黄西勤长期关注大湾区专业人才流动话题。“新阶层群体中有大量的专业人士,在金融、评估、会计等专业行业中具有专业智力优势,推动粤港澳三地专业人士的交流合作,将有力推动广东人才强省建设。”

此前,黄西勤连续多年提交提案,建议探索专业服务业创新服务及人才互动的高效机制,加快推广大湾区人才资格互认制度,盘活三地专业人才资源。“这些年,我看到律师等专业人士在三地执业难的问题正逐步解决,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黄西勤说。她建议,抓好资格互认等政策的落地,加快探索并实施经粤港澳三地协同一致、社会普遍认可的专业服务“湾区标准”,为专业人才来到大湾区、在大湾区内流动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打造大湾区专业人才集聚区。

“应进一步加大港澳青年人才在粤住房保障力度,扩大人才住房、人才驿站及住房补贴供应范围。”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建议,可以在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大胆探索,以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为重点,营造有利于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发展的环境,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在粤求学、就业、生活。

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同样求贤若渴。全国人大代表、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杏玲建议,要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为老区发展提供支撑,探索老区人才发展新路。

“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好人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本土人才。”她说,近年来梅州先后制定实施人才新政“20条”、博士人才引进“黄金八条”等政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她建议,要建好用好“人才池”,有效储备人才,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效能,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畅通技能型人才晋升发展渠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近年来,广东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明显,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电焊工白映玉深有体会。“制造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有很大提高,更关注技能型人才的终身发展。”白映玉说,今后应当继续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人才使用、激励等保障体系,畅通技能型人才晋升发展渠道,让技能型人才与科研人才齐头并进。

在技工培养方面,白映玉认为,应加强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建设,结合装备制造业、数控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人才需求开设特色专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

持续关注职业教育发展的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她欣喜地看到,广东作为职业教育大省,近年来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显著。

对于职业教育接下来的改革发展,许玲认为,一方面,可以通过部省合建等措施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师范大学,为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开辟“绿色通道”;另一方面,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中心,构建完善的职业院校校长培训体系,让职业院校校长更好成为培养大国工匠的“领航人”。

文字:记者 卞德龙 汪祥波 王聪 陈理 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