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辆环卫车驶入车间倒料口,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设备按钮,随后,大型拉臂钩车拖着特制货箱驶出车间……这是记者在石排镇综合生活垃圾转运站采访时看到的一幕。站点内,地面干净整洁,全自动的现代化垃圾处理设备有条不紊地运作着。
提起垃圾转运站,有人会想起苍蝇乱飞、垃圾遍地的场面。“那是以前,现在的转运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石排镇综合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经理陈达忠从事环卫行业近15年,他告诉记者,该站点实现智能化配套一体垃圾处理,一键自动压缩,转运更加智能,自动喷洒除臭,有效控制异味。
生活垃圾转运站的变化,源于石排镇对标竞进,加速提升城市能级,坚持“基础设施补短与人居环境提升同步”,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
智能配套一体化 日处理垃圾200吨
石排镇综合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选址于石排镇石崇横路黄家壆路段,是一座现代化的全新垃圾转运站。陈达忠告诉记者,转运站内安装有全自动抽风送风系统、消杀除臭系统,实现了垃圾处理过程实时空气净化和全自动除臭。
随着石排镇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的增多,导致收集、运输的难度加大。石排综合生活垃圾转运站新建之前,全镇生活垃圾主要通过原有的中心区站及各村分布的小型转运站进行生活垃圾压缩转运。
“这批转运站始建于2008年,经过长期使用及生活垃圾量增加等因素,设备陈旧、效率低下,存在异味、噪音扰民等问题。”石排镇城管分局副局长吴旭明告诉记者,小型转运站站点分散,存在运输距离较长等弊端。在垃圾处理高峰期,垃圾运输车在站点排队处理,不仅异味难耐,还影响市民出行,因此投诉不断。
2019年5月,石排镇投入1300万元,正式启动建设综合生活垃圾转运站。项目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采用分体式压缩箱作业,设计日处理量达500吨,并预留一个机位用于以后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的增加。主要建设内容为综合用房、垃圾中转站房坡道、门卫室、停车场、渗滤液暂存池,并配套垃圾压缩作业机械、垃圾转运车、水电设施、进场道路、环境保护设施、员工宿舍等。
“这里拥有石排甚至全市最为先进的垃圾处理工艺和设施设备。”陈达忠只要在电脑前按几下键盘,就能操作机器压缩垃圾。在过去,他的工作可没有这么轻松,不仅要全神贯注,仔细观察垃圾压缩程度,还要准备随时切换“进”“退”模式。
“如果退得不及时,可能就会过度压缩,对机器造成损伤。”陈达忠说,由于采用了自动压缩模式,过去因超压溢出的垃圾消失了,垃圾转运站更加见不到垃圾了。
建设投产后,这座看似规模不大的中转站,配备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先进的设施设备,目前日处理垃圾200吨,而且有效避免了“粉尘、污水、臭气、噪声”对环境和工人的影响。
整体式垃圾压缩转运更清洁更环保
当装满垃圾的运输车进入中转站卸料时,具有智能化管理能力的称重计量系统,会自动进行垃圾吨位测重,存储数据并打印记录。陈达总介绍,该称重系统与全站计算机监控管理系统联网,可分别按每车、每天、每月、每季度、每年统计垃圾量,对垃圾减量目标的完成提供准确的数据。
垃圾运输车开进地面卸料大厅后,有信号灯指挥,进入指定的卸车位卸料。工作人员只需在中控室,就能指挥运输车辆完成垃圾称重、指定工位卸料、通风除臭等工作。同时,所有的垃圾运输车辆都安装有GPS监控系统,工作人员也能实时掌握车辆情况。
陈达忠告诉记者,全自动抽风送风系统、消杀除臭系统,解决了臭味扰民问题,转运站建设启用一年半以来,群众投诉不超过5次,主要是环卫车排队进场影响交通出行。
每年6-9月份,雨季和水果季重叠,是垃圾处理高峰期。大量果皮和雨水混杂,异味重、垃圾沉,给生活垃圾的转运、压缩带来很大挑战。垃圾连体箱自动化处理,一车车生活垃圾被“吞”进集装箱里,避免雨水渗透,实现垃圾快速处理,日产日清。
这个看起来不大的集装箱到底能装多少生活垃圾呢?陈达忠说,这是目前石排最先进的整体式垃圾压缩机,虽然看起来体格不大,但经过压缩能装10吨生活垃圾,可以说是“小块头有大容量”。
转运站建成以来,已经建成完整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体系,运用不同于传统转运站的分体式转运车,减少了垃圾处理时产生的噪音和异味,增加了每辆车的转运吨数,也使得垃圾的压缩速度更快了,处理效率更高了。
陈达忠说,容量大还不是整体式垃圾压缩机最大优点。由于采用全密闭式压缩和转运,所以不会产生垃圾抛洒问题,而且不会出现异味问题,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同时还能避免开挖地坑,对工作条件要求不高。
【对话】
石排城管分局副局长吴旭明:
智能化垃圾收运处理 增进群众获得感
记者:石排镇在垃圾收集、运输、中转、处理上遇到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
吴旭明:主要遇到的挑战是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的急剧增加。随着我镇经济发展,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的增多,导致收集、运输的难度加大,新建一座大型的生活垃圾转运站的需求迫在眉睫。
记者:市民闻垃圾色变,石排镇综合生活垃圾转运站如何避免“脏乱差臭”?
吴旭明:首先是选址方面,站点新建时经项目前期调研、论证,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最终选址位于石崇横路黄家壆段。本项目选址远离民居,避免作业期间车辆产生的噪音污染。原址是废旧鱼塘,经常有居民偷倒垃圾,造成污染。
然后是配套设施完善,在压缩箱体上方,设有负压抽风装置,保证压缩过程产生的臭气被收集、净化、达标处理后排放。卸料平台里还配置了喷雾除臭系统,可自动喷洒除臭剂,有效控制了异味。
最后是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全面落实站长制按照日巡、周查、月考等方式,在日常管理、内部管理、交办工作、文明安全作业等方面对站内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和考核,彻底改变了以前垃圾堆积滞留的情况,有效提高了垃圾的清理效率。建立问题台账,专人维护、定期保养,确保设备平稳运行。
智能配套一体化垃圾处理,不但解决了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问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城市能级,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