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报告反响| 市党代表,东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庆:让科技创新成为新起点发展的澎湃动能
i东莞 2022-01-06 18:18:28

党代会提出,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成为东莞新的城市特色。去年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建设,东莞科技创新吸引了全国的注意力。新的一年,东莞科技创新成为新的焦点。

东莞科技创新具备国家战略的赋能,拥有万家工业企业的雄厚制造基础,有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的牵引带动,先天优势加后天努力,打造大湾区科创新高地指日可待。

为此,东莞日报记者专访东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庆,详解东莞科创发展路径。

▲市党代表,东莞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卓庆

“六个工程”“十六个行动计划” 让科技创新形成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记者:您如何看待东莞党代会提出的“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新的城市特色?您觉得该如何让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形成,东莞在“双万”新起点发展的澎湃新动能?

卓庆: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是东莞经济的“根”之所在,创新驱动是东莞高质量的核心支撑,是东莞经济的“魂”之所依。

党代会提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这一发展定位,充分体现出东莞市委、市政府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核心战略的决心,十分契合东莞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的角色定位,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标注了时代方位、明确了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

下来,东莞市科技局将完善全链条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优势,全力支撑产业转型和战略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将实施“六大工程”和“十六个行动计划”。

一是实施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引擎”工程。大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实施大科学装置科学功能提升和应用能力拓展行动计划,推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和实验环境的优化;实施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能力提升和企业联动行动计划,强化材料实验室基础科研和应用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支持与我市企业加强合作,共建联合工程中心、研发中心,与企业共同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共同研发面向市场的技术和产品;实施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和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形成我市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实施方案,将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成为大湾区创新高地。

二是实施产业技术联动攻关工程。围绕产业创新的重大战略需求,优化产业技术攻关的组织方式和平台建设,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核心软件工程攻关行动计划,加快自主可控专用工业软件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良好应用生态;实施研发投入服务和纳统行动计划,继续实施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政策,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市镇(园区)联动做好重点研发投入项目的攻关和产业化服务;实施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服务和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指引,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和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实施新型研发机构优胜劣汰行动计划,加快专项政策的修订完善,对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三是实施科技企业梯队培育工程。以科技力量培育经济发展生力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和培育行动计划,引导各镇街(园区)制定高企培育实施方案,加强高成长性科技企业遴选和储备,建立瞪羚企业培育库,建立服务与监测管理相辅相成的创新型企业工作体系,市镇联动开展“一企一策”贴身服务;科技企业孵化器提质增效行动计划,引导孵化载体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提升孵化能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以“科技+基地”为主线推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创平台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四是实施创新创业社区网络构建工程。推进全市创新创业载体软硬件环境的优化再造,逐步构建优质科技项目落地转化高效协同的承接网络。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和落地行动计划,出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办法,制订形成产学研对接活动方案,深化新一轮产学研合作,争取我市单位牵头的科技项目实现国家科技奖零的突破,设立市科技创新支援服务中心,构建完善全市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实施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行动计划,在广深高速公路沿线布局创新平台、高科技产业园,推动创新资源的廊道集聚,并结合打造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广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模式,与镇街联动打造创新创业综合体。

五是实施基层科技管理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市镇联动,提升镇街基层科技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夯实全市科技创新的基层基础。实施科技系统干部执行力建设的行动计划、常态化深入镇街以及企业开展高企培育、研发体系建设、工程中心建设等调研服务;实施创新强镇的示范引领的行动计划,引导镇街争创“有特色产业、有成果孵化、有平台支撑、有人才集聚、有专业服务”创新强镇示范镇;科技项目的绩效诚信审计综合管理行动计划,进一步细化科技项目资金、内审、绩效、诚信管理,确保科技管理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执行。

六是实施科技人才集聚工程。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需求,深化科技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激励、服务等机制改革,大力集聚海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和服务的行动计划,深化本土院士培育工作,争取本土院士培育“零”的突破。引进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人才及创新创业团队。结合企业引人需求,推进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东莞)建设,优化提升外国人才服务管理水平,为外国专家来莞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便捷。研究设立的科技人才荣誉类奖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气。

加快打造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记者: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湾区竞合态势下,东莞该如何利用优势,形成人才的虹吸效应?

卓庆:下来,我们将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发挥东莞产业体系优势、地理区位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加快人才平台建设、人才计划实施、人才生态完善,把我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一是拓宽科技人才引进渠道。根据创新链和人才培育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科技人才政策,包括聚焦于源头创新的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政策、聚焦于成果转化的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政策,以及聚焦于后备研发人才培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政策,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以“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方式,组织有技术需求的科技企业与相关高校院所进行深度对接,支持产业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和人才链。

二是深化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改革。落实国家、省市关于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的有关精神,人才政策采用“里程碑”、后奖励等多种形式的人才项目资助方式,分阶段为创新创业人才设定成长激励机制;深化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对高校院所等事业单位,探索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以产权形式激发职务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三是强化科技人才管理与服务。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才管理服务工作,引进更多海外人才来莞创新创业;争取科技部人才中心支持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驱动中心(东莞)”的建设,围绕我市产业技术需求在人才培养、人才服务、技术对接等方面提供科技专家资源服务;积极开展科创训练营、项目路演、举办科技创新人才专题研修班、扶持科技人才服务机构、支持创业投资基金建设等,不断加强科技人才与需求单位的交流合作。

四是优化科技人才创新环境。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探索设立市级人才奖,在全市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浓厚氛围;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工作机制,规范调查处理程序,加大对违反科研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作风学风。

改革创新体制 激发人才活力

记者:改革创新机制体制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市科技局将采取哪些举措?

卓庆:为更好的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我们将一是改革产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方式。在重点产业领域推动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联动上下游进行技术攻关,设置应用场景,推动成果转化。探索采取定向委托、定向择优、“揭榜挂帅”等方式,由龙头企业出题,将攻关项目打包给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或者创新资源集中的团队实施,政府牵头组建专家委员会、建立项目监督管理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打造“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创新生态圈。

二是进一步优化科技管理服务机制。优化项目产生方式,探索运用多种方式遴选出优质科技项目,发挥市场眼光对科技项目的考量,建立科学规范的科技评估体系。细化项目申报、项目立项、资金拨付、项目监理、项目验收、诚信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各项改革措施有效执行。健全内审制度,常态化、经常化加强内审指导监督。加强科技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项目信用管理和黑名单管理制度,完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机制,实行联合奖惩。开展诚信抽查工作,增强各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意识,实行诚信承诺制和“一票否决”。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机制,改变以财政资助为主的支持方式。开展科技业务管理方式再造,改变以往“认定即奖”、“立项即补”的奖补方式,将资助方式从事前资助、一次性资助、定额奖励为主,逐步调整为分期资助、事后奖补为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杠杆作用,放大引领全社会科技投入的“乘数效应”。设立市科技创新支援服务中心,组建专职服务队伍,完善服务工作机制,作为科技部门服务产业与企业的重要工作平台,整合创新资源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协同,承接科技成果项目落地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

四是完善市镇联动服务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加强对科技干部的精准化专业化培训,提升镇街科技干部能力,完善学习培训机制,定期举办面向镇街基层科技创新服务人员的科技管理业务培训班,着力完善干部履职必备的知识体系,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遴选镇街开展创新强镇示范引领,让创新强镇成为镇街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镇街用好用足创新强镇政策和资金,加大基层人力、资金投入,加速形成有利于高企培育发展的镇街产业创新生态体系。

文字:记者 向连 图片:首席记者 程永强 视频:记者 杨溪 陈奕希 苏祖洪 郑康喜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