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报告反响 | 市党代表,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把握打造松山湖科学城雏形关键时期,加快打造东莞市创新引擎
i东莞 2022-01-06 17:40:34

东莞市党代会提出了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发展战略,为“双万”新起点后下一阶段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其中,党代会报告提出,松山湖科学城要以国际视野打造湾区一流的创新生态,大幅提升战略科技力量的集中度显示度,加快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科创新高地,这为松山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国家战略,也是东莞市科技创新发展的龙头,松山湖科学城今后的发展备受关注。市党代表,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接受采访表示,要把握打造松山湖科学城雏形的关键时期,加快打造东莞市创新引擎。

▲市党代表,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欧阳南江

松山湖R&D研发强度高达15.228%,吸引68名国家级人才

过去五年,东莞市创新驱动成绩喜人,尤其是松山湖科学城充分发挥了创新引擎作用,带动东莞科技创新提升新的能级。

欧阳南江介绍,一直以来松山湖始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21年松山湖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4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78家,全年R&D研发强度从12.97%增长到15.28%,成为全市科创要素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科技竞争关键还是人才竞争。面对全球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态势,松山湖深入实施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吸引集聚了包括68名国家级人才、16名双聘院士在内的一批高层次人才,形成从“顶尖科学家—科技研发人才—应用型人才”的人才梯队。

欧阳南江表示,下来,松山湖将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引领、优化成果转化生态、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激发基层科创活力,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努力为实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贡献松山湖力量。吸引人才方面,以更大的力度做好人才引育和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全力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为实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奠基高质量发展,东莞未来信心满满

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强大动能、城市综合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湾区标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东莞市党代会提出了东莞未来五年发展的目标。

对于东莞未来五年的发展,欧阳南江表示充满信心。

他表示认为,东莞目前正面临“双区”驱动、两个合作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完善的产业体系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发展定位提供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东莞有松山湖这样的国家级科创平台。

松山湖科学城作为全国第四个、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承担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推进国家科技自强自立的战略支点。过去一年中,松山湖科学城三大重点规划印发实施,“四梁八柱”加快构建,“原始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换—企业培育”的创新生态加速形成,科学城建设起步成势。

未来松山湖的发展潜力无限,必将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新热土,也必将在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工作思路、打造成为全市创新引擎过程中大有可为。

欧阳南江表示,作为全市发展重大引擎的四大战略平台,松山湖科学城要乘势而为,切实把重大机遇转化为招引高端要素的竞争优势,转化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持续动力。松山湖将着力打造成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引领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城市建设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区,成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国家科技自强自立的战略支点。

把握发展关键期,集中力量打造松山湖科学城

松山湖科学城于东莞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从有关松山湖内容占据党代会报告的篇幅中就可见一斑。

针对松山湖科学城今后的发展,党代会报告提出,松山湖科学城要全力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强化对全市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打造更多大装置、大平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争取国家级科技奖实现零的突破。

欧阳南江表示,当前正是打造松山湖科学城雏形的关键时期,松山湖将牢牢把握机遇,集中力量加快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大科学装置、大科研平台、高水平院校等的建设。全力推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两大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落地,加快推进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建设完工,有序推进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建设,实现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二是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及国内重点高校的合作。将进一步拓展与中科院的合作,深入实施中科院STS计划东莞专项,推动更多国家战略在园区布局;积极与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更多更加深度的产学研合作。

三是引进大批战略科学专家、青年科技人才。将进一步谋划推出具有震撼力的人才政策,依托大平台、大企业、大院校自主吸引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以及高水平技能人才,在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人才评价制度等方面探索更灵活的体制机制,做优做实“一才一册”服务、“优享松湖”配套等人才服务保障工作,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四是大力推进土地整备,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城市显示度集中度,加快统筹科学城核心创新区一期约4000亩土地,保障科学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将园区生态特色融进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配套,推动酒店、会议中心、公寓、商业等一批科研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打造与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宜居宜创宜业的城市环境。

五是加快推动科学城成为全市创新引擎,为先进制造业发展赋能。将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谋划更多大科学装置、高层次平台,吸引更多顶尖企业在科学城设立研发总部或研发中心,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平台原始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提高松山湖科学城对全市的辐射带动支撑能力。

六是大力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将继续打造松山湖科学论坛等具有影响力的科技交流活动,吸引更多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深入推进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建设,打造全省创新创业示范区;全力建设“中国(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国际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参与创新的科学氛围。

文字:记者 向连 图片:首席记者 程永强 视频:记者 杨溪 陈奕希 苏祖洪 郑康喜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