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奋人心,催人奋进。”1月5日,市党代表、市水务局局长陶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代会报告“总结成绩求真务实、分析问题实事求是、树立目标稳中求进”,让大家不仅明白肩上的使命,更坚定脚步的步伐。水务部门将全力做好东莞高质量发展“水文章”,为全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怎么看党代会报告?
陶谨认为,四个“大”浓缩了过去五年的成绩,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的五年、创新发展实现大突破、城市品质实现大提升、民生福祉实现大改善,这些成绩有目共睹。过去五年,极其特殊、极不平凡。东莞也及时总结了三条宝贵的经验,全市上下通过“争”“抢”“拼”,汇聚起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对“时、势、危、机”分析到位,谋划符合实际、思路目标清晰,有利于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力。
党代会报告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东莞立足“双万”新起点,在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综合环境、和谐善治、民生幸福7个方面加快打造大湾区新高地,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形象“高品质提升”,市民群众享受“高品质生活”,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其中,明确提出”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持续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加快源头雨污分流,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和劣V类水体。持续实施“环山绕水连城”计划,推进东江、东引运河、石马河、寒溪河等流域的滨水空间和景观塑造,加强江河堤岸、码头岸线的保护,提升银瓶山、大屏嶂、华阳湖等自然公园品质,深化土地生态修复与耕地整治,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形成“一屏一区多廊”的生态安全格局。倡导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理念和环保素养。
陶谨表示,东莞水务部门将深刻把握党代会报告的思想内涵、精髓要义,找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加快构建与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相适应、与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的东莞水务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全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怎么落实党代会报告?
“目标明确,坚定信心。”陶谨表示,水务部门将坚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促进全市河湖生态得到根本改善。以提升东莞的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完善供水安全一张网,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提升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打造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东莞市将建成水资源配置合理和高效利用网、安全可靠的防灾减灾保障网、宜居宜业宜游的河湖健康保障网、秀水长清的万里碧道网、初具规模的水文化水经济带,一步一步把“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未来五年,东莞水务部门将紧盯党代会报告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聚力重点难点,重点做好“水“文章,努力达成如下具体目标:水旱灾害防治方面,城市水旱灾害防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骨干河道防洪(潮)标准普遍达50至100年一遇,江河堤防达标率85%以上,市区内涝防治标准达50年一遇,全市4大防洪片区防洪(潮)减灾保安全能力有效增强;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基本建成东西江双水源互补、东中西三大供水片区互通、核心水厂及骨干管网互联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水生态环境复苏方面,全市河涌基本消除黑臭,“一环一网、多廊串珠”骨干碧道网基本建成,实现优美水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