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为健康东莞建设擘画了蓝图。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东莞建设,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紧密对接大湾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高水平医院系列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建设,促进校地共建区域中心医院向纵深发展,深化镇街公立医院改革,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质增效。
市卫生健康局作为民生重点部门,对照此次党代会报告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局面,下来将如何落实党代会精神?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力军,该局在快速应对本次疫情有些什么好的做法?市党代表,市卫生健康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巧利接受了记者采访。

▲张巧利
东莞日报:本次党代会的顺利召开与大朗疫情的有效控制是密不可分的。作为疫情防控工作的主力军,市卫生健康局在快速应对本次疫情有些什么好的做法?
张巧利:实际上不止是“12·13”大朗疫情,在过去一年,我们还先后成功处置了“1·14”“6·18”本土疫情。市委市政府和市指挥部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认真贯彻“防反弹、防外溢、防倒灌”总体策略,在省、市领导的靠前指挥下,在省专家组的倾力支持下,我们在一个潜伏期内打好打赢这几场“急、难、险、重”的疫情防控硬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尤其是“12·13”疫情,暴发快、传播快,感染病例多,但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在5天时间内实现了社区清零,用了12天实现了确诊病例的零新增,到今天(1月5日)全市中风险地区全部清零,东莞“摘星之旅”胜利完成。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尊重科学,以最快的速度、最严的标准、最高的要求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响应快速及时,流调溯源精准,筛查高效有序,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细。取得这样的防控成果,我觉得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一、哨点的监测是灵敏的,最早发现的两个人是收到社区三人小组的信息以后,他们及时地去大朗医院核酸采样,大朗医院检测结果阳性以后呢,又立即按照相应的程序上报,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地启动应急响应。
二、我们整个卫健系统的响应也是非常迅速的,接到疫情报告以后,我们不管是行政部门,还是相关的技术单位,都立刻派出精兵强将,自始至终参与这起疫情防控工作当中。
三、我们的流调溯源是精准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处置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市里面整合了省、市、镇三级近400名流调队伍和公安进行前台混编、后台一起办公,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管控重点场所、重点人群,为我们这起疫情的快速处置赢得了时间、奠定了基础。
四、我们的核酸筛查是高效的,在大朗总共进行了8轮全员核酸筛查,筛查中,无论是从现场的组织,还是标本的采集、运送、检测、结果的上传,始终都是在高效运转。
五、我们的医疗救治是有序的,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将大朗划分为防范区、管控区、封控区,不同区域人群它感染和传播的风险是不一样的。为了尽最大程度降低疫情在人群中的传播,我们指定了不同的医院收治不同区域的人员,通过这样一个分级、分类的医疗救治,尽最大程度降低了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风险。
六、我们的宣传教育是到位的,通过官微、新闻发布会以及其他渠道,我们及时通报疫情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对调整的政策进行解读,同时一直在倡导老百姓要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勤通风,常洗手等等这些良好的卫生措施,为整个疫情的防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我们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也要深入党代会报告的精神,把我们全市的卫生健康工作融入到市委、市政府的整体的布局当中,做到和市委市政府思想同心、行动同步,让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能够在卫健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另外我们要结合卫生健康工作的实际,通过推出一项项切实有效的举措,通过努力实现一件件民生实事,来不断让老百姓不管在预防方面还是在治疗方面都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打赢这场硬战有赖于多方配合。这次疫情,我们看到,全市3.2万名医务人员投身核酸检测一线,380余名流调人员与病毒抢时间,夫妻档、姐妹花、父子兵并肩作战,院领导、科主任、大专家身先士卒。我们看到,夜宵档为医务人员通宵开放,羊毛衫店主喊话“直接送衫”,餐饮店送去冬至汤圆饺子,党员干部、志愿者通力协作,铁骑、警车开道护航,学生、市民夹道欢送。我们也看到,全市市民高度配合防疫大局,“教科书式”的大规模人群核酸采样点成为最美的风景线。在疫情防控中,每一位市民的配合和付出,都是对战胜疫情的有力支持。
东莞日报:您从基层疾控工作人员一路走来,身份发生了多次转变。如今您作为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新角色要面临整个卫生系统工作,您会把这比作什么呢?如今心中最大的念想和目标是什么?
张巧利:“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疾控工作的作用在于防病于先,而整个卫生健康工作,则是涉及生老病死的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工程。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新期盼,对卫生健康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不仅要求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贴心,更希望不得病、少得病。我深感现在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不仅要坚持预防为主,也要医防融合、联防联控。我们将始终牢记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注重人群全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供给和服务水平,构建与东莞“双万”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相匹配、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中医药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卫生健康事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让广大东莞市民享有优质普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东莞日报:站在“双万”新起点上,对卫生健康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卫生健康局打算如何在医疗资源方面抢抓机遇突破瓶颈,为东莞的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健康新能量?
张巧利:民生“五位”,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向往,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全市卫生健康系统的工作目标,就是为千万市民提供优质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需求与千万市民共荣共生的要求相适应。我们主要是从以下方面来做:
一、加强优质资源配置。促进区域之间、城镇之间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协调发展,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提升卫生健康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效率。一是加强各级公立医院协调发展。按照“扶持镇街、做强区域、做精市级”的导向,建设高水平医院,合理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总体规模。党代会报告里也提出要增加8200张床位,基于此,我们预计至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床位数达到4张。二是优化床位资源配置结构。优先支持传染病、肿瘤、重症、儿科、精神科等治疗性床位配置,全面加强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紧缺床位供给。三是提高床位使用效率。推广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资源实行统一管理、统筹调配。
二、完善中医医疗资源。全面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形成高水平、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一是健全体系,“治已病”也“治未病”。全面推动市中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建设国医馆引进更多名医名家,让市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名中医,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社区中医馆“四位一体”服务(中医医疗、中医康复、中医护理和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丰富“治未病”健康干预技术和方法,充分激活中医药对疫情的防治作用。二是传承为根,把握机遇重创新。实施“莞邑岐黄”工程,注重名中医药专家的经验传承,培养中青年骨干中医药人才和传承人,加强中医护理、康养类人才培养,为我市中医医疗和康复体系提质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为契机,推动中医药科研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聚焦妇幼健康项目。一是加强母婴安全保障。出台东莞市母婴安全和健康儿童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扩大优质妇幼健康资源供给,为三孩政策顺利实施保驾护航。二是提升服务能力,实施孕产期、新生儿、更年期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加强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特色专科工作。三是提质民生项目。启动全市适龄女生免费HPV疫苗接种工作,持续实施妇女“两癌”免费筛查项目。扩大婚前孕前受惠人群,充实出生缺陷防控网络。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治疗中心大楼、市人民医院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市中医院国医馆、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市第九人民医院、市东部中心医院等项目建设。推动市人民医院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项目研究楼、市骨伤科研究中心、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新院区项目、市第七人民医院二期项目、市水乡中心医院二期项目等立项。
五、加快高端人才培养。秉承千万人口与城市共荣共生的发展理念,培养引进行业精确急需的特色人才。通过实施高水平卫生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遴选2个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引进培养项目、10个“东莞名医”人才引进培养项目、20个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项目、50个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分别给予500万元、80万元、50万元和15万元资助,项目培养带教经费部分由所在单位按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
东莞日报:东莞的人口已达千万,要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的共生共荣,这对东莞上下而言既是一道全新的命题,更是一道必答题。市卫生健康局作为民生重点部门,对照此次党代会报告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局面,下来将如何落实党代会精神?
张巧利:今年是东莞奋力推进在万亿GDP、千万人口城市的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党代会工作报告立足当前、展望未来,对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尤其是在推进健康东莞建设、深化综合医改、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要求。
市卫生健康局作为民生重点部门,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与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在吃透精神、把准方向、坚决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上走在前列、作出表率,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卫生健康工作融入市委市政府“一盘棋”布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十四五发展规划,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立足“双万”新起点,时刻与市委市政府保持思想同心、工作同向、行动同步,突破“自我设限”,克服“按部就班”,甘于奉献,“啃硬骨头”,确保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在卫生健康系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更足,让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的期盼照进现实,在建设健康东莞新征程上继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