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党代会·报告反响|市党代表、市住建局党组书记谢卫东:重点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两篇文章
i东莞 2022-01-05 15:46:11

市党代表、市住建局党组书记谢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代会报告全面总结了东莞五年接续奋斗的重大成绩,分析了东莞面临的机遇挑战,系统提出了未来五年东莞发展的总体定位、主要目标和方向路径,是推动东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先进位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围绕中心大局动起来、干起来

党代会报告总结了三条宝贵经验,指出五年的成绩,是“争”“抢”“拼”回来的,非常准确地体现了五年成绩的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东莞有今天的发展,能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市委团结全市上下攻坚克难、拼搏奋斗的结果。

党代会报告主题鲜明、求真务实,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报告提出,要立足“双万”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报告详细阐述了未来东莞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重大意义,让每一位党员干部、每一位市民群众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市委战略决策的求真务实和高瞻远瞩。

报告提出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不动摇,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市民群众的广泛共识,体现了市委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工作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作风的务实与创新。

谢卫东说,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东莞城市综合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湾区标准,要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努力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同时,要求我们党员干部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城市功能布局、要素资源配置、政务服务保障等各个方面,找准各自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围绕中心大局动起来、干起来、比学赶超、奋勇争先,带动全市上下形成万马奔腾、热气腾腾的干事创业浓厚氛围。

市住建局将深刻把握党代会报告的思想内涵、精髓要义,找准服务支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坚持跳出住建看住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聚力重点难点,重点做好“住房”和“城乡建设”两篇文章。

抓好住房体系建设保障安居宜居

谢卫东说,市住建局将提升职能作为,抓好住房体系建设,保障安居宜居。

一是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坚持一城一策,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加强房地产市场供需双向调节。建设东莞市住房数据中心,推进住房大数据的归集及应用,建立可视化的房地产市场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建立长效的房地产发展机制,引导好房地产业发展。

二是市住建局将推动十四五期间完成50万套住房的供应,其中保障性住房15万套,实现职住平衡、人居环境提升。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人才聚集提供保障。计划“十四五”期间筹集共有产权住房3.5万套,供应2.5万套。计划在以后新招拍挂出让住宅用地中配建不少于10%的共有产权住房。重点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三是推进常态化城市体检机制,建立城市健康档案,推动城市体检在城市建设及管理中的应用。在城乡建设中提质增彩,科学编制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加强美丽幸福村居建设;建设一批基础设施绿色化、社区环境宜居化、社区管理智能化、社区文化特色化的绿色社区。

推进住建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能

谢卫东说,市住建局将着力攻坚破难,推进住建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动能。

一是促进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打造覆盖建造全过程产业链的现代建筑产业集群,保持强劲发展态势,确保2022年突破1000亿大关,2025年我市建筑业总产值超1500亿元、力争突破2000亿元。支持本地建筑业做大做强。

二是深化住建重点领域改革。将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力争做到审批时间更短、流程更简、监管更优。深化工程招投标制度改革,牵头推动全行业电子招投标,探索大数据运用,营造公平有序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优化审批流程,做到应放尽放。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实现“电子化”审批,推进部门联动并联审批,加大跨部门电子证照应用,实现住建业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达100%。

三是加快“数字住建”建设。启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打造城市建筑物、基础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城市精细化治理及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与不动产中心、政数局共建共享住房大数据中心及政务服务平台、住房监测分析平台,整合内部各项业务系统,构建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住建“大系统”,切实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更好为政府决策及群众服务。

创新基层治理保行业安全发展

谢卫东说,市住建局将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基层治理,保行业安全发展。

一是建立农民工工资保障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欠薪源头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实名制管理体系,协同强化欠薪联动处置。

二是压实责任加强常态化监管。进一步理顺监管职责,将建筑领域所有工程全面纳入监管。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担当作为,积极化解既有建筑消防安全审验难题。健全施工安全标准化管理考评体系,探索建立企业差异化监管、安全责任主体失职追责和清出机制,进一步压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积极推进“互联网+智慧工地”建设。

三是建立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强化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资质审查,督促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自我约束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我市建筑领域安全生产“铁八条”,制定更加有效的监管措施,实施差异化、精准化工程质量安全分级监管,推广建筑质量保险、安全生产责任险,切实保障安全生产经费落实到位。

四是强化党建引领小区治理。高度重视物业管理工作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加强和改善物业管理的工作方案。落实共建共治共享,拆除基层治理最后一道围墙,提高小区的凝聚力和居民群众的满意度。

文字:范德全 图片:郑家雄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