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东莞市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开幕。肖亚非同志作题为《立足“双万”新起点 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 奋力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报告,回顾东莞过去五年的工作成绩,绘就东莞未来五年发展宏伟蓝图。

《报告》由五个篇章构成
《报告》全文约1.8万字,由五年接续奋斗,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起点;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奋力推动东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等五个篇章组成。《报告》既有思想性、战略性,也有指导性、操作性;既回顾了过去五年东莞的工作成绩,也阐明了东莞面向未来的理论基础、目标指向和实践路径。
《报告》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聚焦东莞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坚持制造业立市的传承和发展。立足“双万”新起点和谱写东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是东莞未来五年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有利于全市上下凝聚更广泛共识,找准未来五年发展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
《报告》首先用“五年接续奋斗,东莞经济社会迈上新起点”肯定过去五年的工作,从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创新发展实现大突破、城市品质实现大提升、民生福祉实现大改善等四个方面总体概括过去五年的发展亮点。同时,从全面从严治党得到显著性增强、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性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性突破、产业发展优势得到显著性巩固、城市品质内涵实现显著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性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性进步等七个角度,客观总结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初步预计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并已正式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
在“双万”新起点上,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东莞奋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先进位、走在前列。
为何是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一路筚路蓝缕、一路披荆斩棘,抓住了每一轮产业机遇,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创新优势,逐步从一个传统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名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已经成为东莞城市特色。
《报告》提出,在新起点上,东莞要继续走在前列,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固根本、扬优势。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是东莞在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先进位的必由之路,是东莞与大湾区城市实现错位发展的最佳策略,是东莞厚植自身高质量发展优势的根本依托。只有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率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只有始终坚守制造业发展的底色和优势,才能与大湾区兄弟城市成为“最佳伙伴”“最佳搭档”。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是东莞抵御风险、安身立命的必然选择,是东莞抢抓风口、稳中求进的最大底气,是东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

未来五年发展有六个主要目标
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今后五年,东莞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前列,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形成强大动能,城市综合环境达到国际一流湾区标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围绕如何实现五年发展目标任务,《报告》也给大家派了任务。
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等四大战略平台要勇当先锋、挑起大梁,成为引领全市发展的重大引擎。南部九镇要率先发展、引领发展,打造深莞深度融合发展的样板,五年后GDP总量要占全市的40%。各镇街都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跑马突围、赛龙夺锦,力争五年内形成2个GDP千亿镇街、3个以上800亿镇街、5个以上500亿镇街,其他镇街也要力争五年内发展规模和效益再上一个新台阶。
加快打造七个“新高地”
奋斗目标已经定下,任务也派了出去,具体要怎么做?
《报告》给出了具体的行动纲领,从培育壮大新动能、共建共治共享两个方面,确立了七项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大湾区七个“新高地”,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在培育壮大新动能方面,《报告》提出,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以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为统揽,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以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牵引,加快打造大湾区体制机制新高地。
在共建共治共享方面,《报告》提出,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打造大湾区和谐善治新高地;以千万人口福祉改善为根本,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
相关解读:
盘点过去五年
成绩: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起点
过去五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大台阶,初步预计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五年新增常住人口超220万人,正式跨入千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R&D占比提升至3.54%,排名全省第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7387家,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地级市第三;中心城区首位度明显提高,魅力小城和美丽乡村建设串珠成链,城乡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水污染治理取得重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明显好转;市财政民生建设支出占比达7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5%;首获并成功蝉联全国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五届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五年来,东莞全面从严治党得到显著性增强,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性进展,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性突破,产业发展优势得到显著性巩固,城市品质内涵实现显著性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性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性进步。
启示:成绩是“争”“抢”“拼”回来的
五年奋斗历程,值得铭记。《报告》指出,这五年的成绩,是坚持斗争、克服重重挑战“争”回来的,是积极作为、抢抓重大机遇“抢”回来的,是众志成城、顽强拼搏“拼”回来的。
面对严峻复杂形势,我们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迈过一道又一道坎,顶住一波又一波冲击,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逆势而行、稳中向优。
面对“双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我们主动谋划、乘势而上,积极对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切实把重大机遇转化为深化改革开放的持续动力,转化为聚集高端资源要素的竞争优势。
面临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人员无惧挑战、冲锋在前,广大企业坚定信心、扎根发展,社会各界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各行各业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倾力奉献,汇聚起奋勇前行的磅礴力量,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有力。
形势:新动能亟需培育壮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东莞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报告》提出,我们必须科学研判“时”与“势”,辩证看待“危”和“机”,准确把握当前的阶段性特征。
《报告》提出,东莞将进入动能转换爬坡过坎期、社会治理重要转型期和深化改革集中攻坚期,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中美经贸摩擦影响和支柱产业受打压的态势仍将持续,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产业结构相当单一、创新能级有待提升,新动能亟需培育壮大;最大隐忧在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更趋紧约束,又叠加“双碳”背景下的能耗压力,绿色发展任重道远;最大短板在于城市综合环境仍需大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不够均衡优质,对高端项目、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强,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还需要下更大功夫;最大考验在于干部队伍的能力素质,特别是视野、进取心和专业能力尚未完全适应新形势,党的建设仍存在薄弱环节,基层执行力有待增强等。
《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加快解决这些问题,突破“自我设限”的传统思维,克服“按部就班”的守成心态,发扬东莞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群雄竞逐、百舸争流中抢占先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不断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