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东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召开,为今后五年东莞发展提出了目标要求。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努力实现经济在万亿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经济发展在万亿新起点上行稳致远。
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努力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环境,创新基层治理,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千万人口深度融合,让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都能够在东莞实现个人价值、成就人生精彩。

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统领,加快打造大湾区科技创新新高地。把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机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创新能级,使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是着力强化科研平台支撑。
二是着力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三是着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
四是着力激发创新创业创富活力。
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产业发展“五大工程”为统揽,加快打造大湾区先进制造新高地。坚持把先进制造作为东莞产业立市的“根”和“魂”,纵深推进“五大工程”,加快促进产业集群化、高端化、数字化、品牌化、绿色化,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竞争力。
一是实施产业立新柱“一号工程”。
二是实施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工程。
三是实施重点企业培育工程。
四是实施招商引资突破工程。
五是实施土地空间连片拓展工程。
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打造大湾区人才集聚新高地。竞跑“双万”城市新赛道,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必须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推动人才工作跨越式发展,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最具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促进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一是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
二是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三是营造浓厚尊才爱才氛围。
加快打造大湾区体制机制新高地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改革开放再出发为牵引,加快打造大湾区体制机制新高地。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再添改革发展新动力、重塑对外开放新优势。
一是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二是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三是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四是着力扩大双向开放优势。
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加快打造大湾区综合环境新高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建设,统筹推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和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把东莞建设成为城乡共融、特色鲜明、宜居宜业、文化繁荣、近悦远来的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一是全方位优化城市功能格局。
二是全域提升城市特色品质。
三是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是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五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打造大湾区和谐善治新高地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特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打造大湾区和谐善治新高地。要高标准建设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系统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全力推进资源力量向基层末端下沉、服务管理向流动人口延伸、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
一是强化党建全面引领基层治理。
二是优化提升社会治理体系。
三是统筹发展和安全。
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千万人口福祉改善为根本,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一是全力保障公共服务供给。
二是织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三是大力提升居民收入水平。
四是用心用情抓好对外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