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高质量发展需要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东莞即将迈上“双万”新起点,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心擘画东莞新时代新阶段发展宏伟蓝图,为水务高质量发展领航定向、强心赋能,我们倍感振奋、充满信心。
近日,东莞市水务局局长陶谨在接受东莞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东莞市水务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聚焦“防洪、供水、生态”3个安全,以建设“供水保障、防洪减灾、健康河湖和智慧水务”4张网为牵引,以“防洪治涝、水源配置、水质提升、万里碧道、生态复苏、智慧水务建设、水文化繁荣和水治理能力提升”8大工程为抓手,全面开启新发展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加快构建与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相适应、与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的东莞水务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全市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东莞市水务局局长陶谨
新答卷:
610条河涌重现“水清岸美”
东莞日报: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东莞上下攻坚克难、奋进新时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过去五年,东莞市水务局交出了一份出彩的新答卷,能否用“关键词”或“数字”盘点水务工作亮点?
陶谨:过去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水务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多个领域实现转折性变化、取得历史性突破、创立先进性典型,荣获“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
“转折性变化”主要体现在水生态环境改善上。五年来,全市完成610条污染河涌治理,清理整治砂场182个,建成碧道210公里,城市建成区22条黑臭水体消除黑臭,茅洲河、石马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复苏向好。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涌现出一大批治理典型,比如,麻涌的华阳湖、东城的黄沙河、道滘的掌洲河、桥头的面前湖排渠等等,这些河湖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目标。
“历史性突破”主要体现在供水安全保障上。把握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契机,同步开展全市水源配置优化、水厂布局调整以及展开工程市属配套水库厂管网等项目建设,建设“双源多点、两横两纵、江库联调”水源安全保障格局,整合全市供水企业统一运营管理,打造全市供水安全一张网,将彻底改变东莞水源单一、备用不足的历史格局,根本消除供给失调、量质失衡的风险隐患。今年7月1日起,全市镇属供水企业由市水务集团托管,供水运营、水质管理、管网运维、安全生产、供水保障和服务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市民饮水条件进一步改善,各镇、村(社区)供水水质明显提升。
“先进性典型”主要体现在工作创新亮点上。河湖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海绵城市建设等水务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河湖保洁日、河湖治理大家谈、跟着河长走碧道”等工作机制,石碣泵站、松山湖犀牛陂排渠等中国水利“大禹奖”工程,华阳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及碧道、长安茅洲河碧道、清溪镇清溪水碧道、企石镇东江碧道、生态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沙河海绵城市公园等美景,都是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品质“代言人”,为东莞高质量发展增动能、拓空间,为市民群众提供休闲好去处,有效增强了广大市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经过综合整治,黄沙河水清岸美
新起点:
构建水务高质量发展体系
东莞日报:东莞正谋划立足“双万”新起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奋力向建设更高水平的新一线城市挺进。对标东莞打造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湾区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之都、民生幸福美好城市等目标,水务高质量发展有哪些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陶谨:近期,省委省政府高规格擘画了“851”广东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东莞即将迈进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发展新阶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和支撑,东莞水务工作面临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
未来五年是水务工作由重点攻坚转向全面提质、点状散治转向系统同治、人工主导转向智慧支撑的关键阶段,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方针,对标中央“三新一高”要求和广东“851”水利高质量发展蓝图,围绕东莞市“十四五”规划和“1+1+6”工作部署,做好水务工作。
具体起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统筹水安全与水发展,聚焦防洪、供水、生态3个安全,建设供水保障、防洪减灾、健康河湖和智慧水务4张网,实施防洪治涝、水源配置、水质提升、万里碧道、生态复苏、智慧水务建设、水文化繁荣和水治理能力提升8大工程,推动建设高标准的水安全、高质量的水资源、高品质的水生态、高品位的水文化、高效益的水经济和高水平的水管理,系统构建与大湾区城市群发展相适应、与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的东莞水务高质量发展体系,力争水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东莞即将迈上“双万”新起点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务支撑和保障。
未来五年,我们努力达成如下具体目标:水旱灾害防治方面,城市水旱灾害防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骨干河道防洪(潮)标准普遍达50至100年一遇,江河堤防达标率85%以上,市区内涝防治标准达50年一遇,全市4大防洪片区防洪(潮)减灾保安全能力有效增强;供水安全保障方面,基本建成东西江双水源互补、东中西三大供水片区互通、核心水厂及骨干管网互联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水生态环境复苏方面,全市河涌基本消除黑臭, “一环一网、多廊串珠”骨干碧道网基本建成,实现优美水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北海河绿色慢行系统(大岭丫段)
新作为:
围绕八个方面做好“水文章”
东莞日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重镇”,“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一直是东莞的鲜明城市特色和重点发展方向。水务部门将如何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哪些发力点、硬举措?
陶谨:迈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我们将坚持政治对标、思路对标、任务对标,落实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力在“规划引领、建设提质、管理增效、保障赋能”等相关的八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完善水务发展规划体系和顶层设计。加强顶层设计,坚持政治对标、思路对标、任务对标,建立完善一总规多子规的“十四五”水务发展规划体系和专项工作指引,为我市堤防建设、内涝防治、供水管理、河涌整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补齐水务防御工程短板。把防洪(潮)工程作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重点消除骨干河道防洪(潮)薄弱卡点,逐步实现全流域堤防整体达标。
三是系统治理城市内涝隐患。编制《东莞市市区防洪排涝和内涝系统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系统指导全市内涝治理工作;建立统一摸排检测、统一系统规划、统一整治建设、统一管理运营、统一应急调度等“五个统一”的防涝治涝机制,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四是构建水源保障新格局。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为契机,打造“双源多点”(即东西江双水源为主、本地调蓄水库为辅)水资源配置格局。完善源水调度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本地水资源治理和保护。
五是打造供水安全一张网。加快完成全市供水“一张网”建设,统筹全市供水工作,保障供水安全;加快现有供水老旧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效率,保障供水品质;稳步推进现有水厂制水工艺改造,提高制水标准,提升供水质量;加强二次供水管理,稳步推进二次供水设施改造,扩大抄表到户比例。
六是深化水生态治理保护。完善“三位一体”(即改善河湖水质、保护水域岸线、拓展滨水空间)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体系。巩固水污染治理成效,持续补齐截污短板,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提升河湖水质;常态化开展河湖“四清”整治行动;深入开展美丽河湖创建行动,大力推进河湖生态修复、生态改造,提升河湖水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万里碧道建设。
七是提升水务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市镇两级水务治理体制机制,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强化行业监管和水行政执法,对全市水库、水闸、泵站实施安全鉴定和隐患整改,确保全市水务工程安全运行。加强水安全管理,强化洪旱风险管理、水利工程运行风险管理、供水水质安全风险管理。加快智慧水务建设。
八是强化水务工作各项保障。加大水务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水务人才队伍。强化技术支撑,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水务科技引领能力。
围绕上述目标举措,市水务局将坚持人民至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按计划重点推进沿海水乡片堤防达标加固和石马河干流堤防工程建设,完成29个内涝积水点整治;动工建设松山湖、芦花坑水厂及配套管网等7个水源保护配置利用工程,深化全市“供水一张网”整合,新建、改造老旧供水管网不少于500公里,分步推进二次供水接管和改造;深入推进河湖长制走深走实,以流域为单元对已整治的河涌查漏补缺、巩固成效,累计建成碧道不少于350公里;动工建设智慧水务一期工程,推进全市排水“一张网”,将全市51座村级管理的小型水库收归镇级统一管理,提升水务治理标准化、规范化、智慧化水平,全力做好东莞高质量发展“水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