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全市实名制就业登记总规模523.97万人;提前一年完成各类学历技能素质提升培训164万人次;养老、工伤、失业三险种总参保达1500.14万人次,规模居全省第三;95%的争议在调解仲裁阶段案结事了……一组组数据,见证着过去五年间,东莞人社事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立足“双万”新起点,东莞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表示,面向GDP过万亿后的高质量发展,面向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面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东莞人社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强化需求侧响应和供给侧改革协同,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探索实践“人力效能”模式,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把东莞建设成为广大劳动者和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成长之城,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效能支撑。
▲东莞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
新答卷:
空前力度稳民生
东莞日报: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东莞上下攻坚克难、奋进新时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东莞市人社局交出了一份出彩的新答卷,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或“数字”,盘点一下贵单位这些年的发展亮点?
陈智武:可以归纳为5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党建引领:探索实施党建、业务、文化三融合模式,通过“三融三促”先锋服务行动、双建双效承诺践诺行动、双标工程示范点、“三融合”讲学堂、青年政治理论学习实训行动、E起学习接力等实现党建和业务提升。人社局和相关单位、分局获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质服务窗口”“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全系统争先创优氛围浓厚。
第二个关键词是就业用工:全市用工规模稳健增长,全市实名制就业登记总规模523.97万人,同比增长4.07%;求人倍率保持在1.04到1.4之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发放各项就业创业补贴11.61亿元,惠及90.56万人次,东莞就业政策服务体系得到人社部肯定,抗疫以来推出的“共享用工”做法得到国家和省的推广。
第三个关键词是人才生态:人才支撑产业发展效能提升。2020年提前一年完成市政府2018年设定的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三年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各类学历技能素质提升培训164万人次,以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镇街技谷为主线,推进塑造技能生态。先后出台特色人才、领军人才、研发人才等系列政策,提供人才引进、科研资助、创业扶持、配套服务等全方位资助扶持,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共发放高层次人才补贴(奖励)资金7亿多元,惠及各类人才1.5万人次。
第四个关键词是社会保障: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保障范围。全市养老、工伤、失业三险种总参保达1500.14万人次,规模居全省第三;社保卡签发1270.96万张,第三代社保卡发行247.4万张,电子社保卡签发量2261万,居全国前列。
第五个关键词是和谐稳定:在全国率先建立劳动关系风险预警系统,有效治理欠薪、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全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获评A级,连续10年获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表扬单位。创新推进劳动人事关系争议“三方四家”多元调节和调裁审一体化,95%的争议在调解仲裁阶段案结事了,85%以上信访案件在基层得到化解。
新起点:
改革激活“满盘棋”
东莞日报:在即将迈上“双万”这一节点上,东莞正谋划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奋力向建设更高水平的新一线城市挺进。东莞市人社局作为“民生大户”,接下来有哪些发展新思路、新目标?
陈智武:面向GDP过万亿后的高质量发展,面向千万人口的共生共荣,面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人社系统将强化需求侧响应和供给侧改革协同,优化劳动力要素配置,探索实践“人力效能”模式,推动东莞进一步把人口人气优势转化为人力人才优势。
我们将坚持和发展“塑造品质人社、共建成长之城”的价值追求,进一步强化“主动、响应、贯通、共治、开放、效能”理念,发挥社会响应、民生保障、要素支撑和产业组成职能,面向“双万”新起点,强化人效新支撑。以“人气东莞成长之城”为主题,打造人力人才引育服务城市品牌,以“人力效能成长之城”为主线,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塑造“就业、用工、技能、人才、产业、保障、环境、服务”八大成长生态,促进劳动者的能力和价值成长,促进企业的效能和效益成长,促进人与城市相互支撑、相互成就、共同成长,进一步把东莞建设成为广大劳动者和各类人才的向往之地、成长之城,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要素保障、效能支撑。
新作为:
“八大成长”提效能
东莞日报:接下来,东莞市人社局又将如何在就业服务、人才引育等方面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陈智武:“双万”新起点,人力新动能,未来五年,我们将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建设的部署安排,通过做实、做大、做强八大成长生态,促进人与城市共生共荣,推动东莞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塑造机会公平的就业生态,提升就业创业效能。建立健全“就莞用”服务系统,做强“莞就业”“链群对接”等品牌,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应届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以上,困难家庭毕业生实现100%就业。
二是加强用工服务保障,塑造共同成长的品质用工生态,提升企业用工效能。加强人力人才供给侧改革,开展企业用工建设服务行动,健全人力效能导向激励机制,加强用工诊断、预警、服务、自律,塑造品质用工生态。引导支持企业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塑造技能生态、构建良好人力关系、提升人力效率,建立效能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企业人才人力效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探索建立品质用工标准,树立品质用工企业标杆,建设“人力效能城市”。
三是深化“技能人才之都”建设,塑造支撑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技能生态,提升企业技能效能。实施“技能人才之都”2.0“1+N”政策,举办好东莞市技能节,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在东莞的高质量发展,塑造“广泛共识、效能凸显、开放发展、共同成长”的技能生态。
四是打造“人气东莞成长之城”,塑造引领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人才生态,提升城市人才效能。以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为抓手,强化人才地图、人才雷达、人才驱动,抓好人才政策、人才评价、人才服务,力争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8万人,学历人才增加50万人以上。
五是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塑造健康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生态,提升人力赋能效能。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业态和品质提升,规范劳务派遣和外包服务,做优招聘、培训,做强咨询、测评、软件和系统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规范,促进东莞的人力资源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的协同发展。力争创建3个以上市级产业园、2个以上省级产业园和1个国家级产业园。
六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塑造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生态,提升社会保障效能。推进社保的全覆盖工作,构建“三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持续加强社保经办和服务,逐步提高社保待遇,保障社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实施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惠民便民市民卡,建成全国社保卡“一卡通”创新应用示范城市。
七是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塑造和谐善治的营商环境生态,提升劳动保障效能。继续推动劳务派遣和人力资源秩序联合整治30条机制,继续保持全国营商环境劳动力市场监管全国标杆城市优势。继续推进多元调节,力争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分别达到75%以上、95%以上、96%以上。
八是推动数智人社建设,塑造精准便利的人社公共服务生态,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推动“数智人社”建设,带动作风转变和服务升级,赋能政务效能。聚焦“数字人才”“数字工匠”“数字名片”,为“数字政府”“数字东莞”建设提供人社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