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东莞牢牢把握“双区”重大历史机遇,先后设立市招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投资促进局,强化招商统筹,创新政策机制,在疫情与经贸摩擦双重冲击的背景下,全市招商引资工作顶压前行、逆势而上,形成了浩大的招商声势,取得了丰硕成果。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
表示,“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引进投资项目2.1万宗,协议投资超1.1万亿元,年均增长19%;实际投资超5400亿元,年均增长13%。今年1-11月,全市招商引资持续稳步向前,共引进投资项目4019宗,协议投资超3000亿元,同比增长19.1%;实际投资超1500亿元,同比增长26.9%。
未来东莞招商引资的总体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十四五”时期,产业投占据全市重大项目投资“半壁江山”,加大产业项目投资对全市稳投资、保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紧紧抓住国际先进产业、先进技术创新源头,深入实施‘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3年内全市协议投资达9000亿元、实际投资达4500亿元。”陈顺娇表示。
▲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陈顺娇
新答卷:
持续双位数增长,全市招商引资稳步向前
东莞日报: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东莞上下攻坚克难、奋进新时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过去五年,市投资促进局交出了一份出彩的新答卷,能否用几个“关键词”或“数字”,盘点一下这些年的发展亮点?
陈顺娇:主要成效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个关键词是政策体系。先后制订出台“投资松绑30条”、招商引资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暂行办法、招商引资重特大项目奖励办法、高质量利用外资若干措施、东莞国际商务区项目准入管理暂行办法等20多项政策机制,基本构建了以“投资松绑30条”为统领,涵盖产业发展、资源统筹、落户扶持、基金招商及项目管理等多维度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
第二个关键词是龙头招引。2018年-2020年,成功引进了投资125亿元的京东大湾区项目、100亿元的大族科技研发项目、49亿的vivo智慧终端总部项目等16宗30亿元以上龙头项目、78宗总部类项目。今年1-11月,我们接续发力,又成功引进投资184亿的国际商务区华润置地地标项目、投资150亿元的广东光大第三代半导体项目、总投资103亿的信濠光电东莞项目等7宗投资30亿元及以上项目,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第三个关键词是先进制造。2018年至2020年,全市共引进制造业项目5401宗,其中不乏vivo智慧终端总部、新能源锂电池封装、瑞勤智能终端制造等优质制造业项目,协议投资额达3559亿元,占比41.6%,年均增长26%。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协议投资1172亿元,占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投资的23.4%。同时,围绕制造业发展所需,依托国际商务区等重大载体平台,加大现代服务业招引力度,引进服务业项目2776宗,协议投资2199亿元,占比25.7%,包括华润置地地标项目、招商局集团东莞总部项目、东莞香港中心项目、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以及国际房地产顾问“五大行”之一的戴德梁行等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标杆项目。
第四个关键词是增资扩产。2018年-2020年,共推动223宗增资扩产项目签约,协议投资1296亿元。其中,2020年推动增资扩产项目130宗,协议投资724.6亿元,同比增长150%,项目宗数及投资总额均超过2018、2019年总和。今年以来,推动投资30亿元的博力威新能源电池项目、投资30亿元的以纯时尚谷项目、投资22亿元的领益智造项目等134宗增资扩产项目签约,协议投资801亿元,越来越多本土企业选择在莞扎根发展。
第五个关键词是资源统筹。为有效破解重特大项目、高成长性企业落地难问题,创新性统筹了1万多亩产业用地纳入市镇联合招商基地,以及67万平方米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其中,入驻市重点招商园区(低成本空间)的项目,可享受3年内场地租金减半至全免的优惠。同时,自2018年9月推出了新型产业用地(M0)以来,全市共认定M0项目34宗,投资总额约1296亿元,总计容建筑面积约1500万平方米,满足了新业态、新产业在空间区位、载体形态、配套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第六个关键词是落地提速。建立了市领导挂点、包开工、“小围合”会商和促签约包落地的“三个一”工作机制,推动项目从取得土地到获取施工许可的办理事项、审批时间分别压缩60%、70%以上。比如,凤岗京东智谷项目,短短一个月内项目用地顺利挂牌;塘厦瑞勤科技项目,从签约到控规微调及摘牌只用了两个半月,控规微调只用了8天;东坑东勤通讯项目,当天摘牌即动工。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加速落地,全市实际投资金额从2018年的928.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499亿元,年均增长27.1%;今年1-11月,全市实际投资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26.9%,项目落地成效正逐步显现。
新作为:
深入实施“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
东莞日报:东莞正谋划立足“双万”新起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奋力向建设更高水平的新一线城市挺进。对标东莞打造湾区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之都等目标,市投资促进局接下来有哪些发展新思路、新目标、新举措?
陈顺娇:我们将紧紧抓住国际先进产业、先进技术创新源头,深入实施“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3年内全市协议投资达9000亿元、实际投资达4500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将以“高质量产业招商三年行动”为统领,实施“五大计划”,强化关键资源要素保障。
一是实施龙头企业领航计划。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行业排名前十的龙头企业,每年统筹一批连片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揭榜招商”,夯实先进制造的空间保障支撑。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并购业务,对“链主企业”给予“一企一策”重点扶持,3年内招引若干个百亿以上超大项目和一批30亿以上特大项目,力争实现园区、镇街龙头企业全覆盖。
二是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聚焦“卡脖子”清单、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环节,编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地图,精准招引优质项目,推动形成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群,力争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15%,5年内实现投资额倍增。
三是实施外商投资提速计划。强化驻海外经贸代表处招商职能,在京津冀、长三角等设立招商联络处,聘请知名企业、机构、商协会担任全球招商合伙人。加大外商投资重点项目扶持力度,稳步推进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试点,力争3年内实现合同外资460亿元,实际外资260亿元,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四是实施增资扩产强基计划。建立增资扩产“直通车”机制,举行“增资扩产路演日”,快速响应本土优质企业增资扩产需求,每年统筹产业用地指标专项用于支持增资扩产,推动增资扩产项目提速落地,力争三年内推动增资扩产项目协议投资1500亿元以上,实现本土重点企业应保尽保。
五是实施产业平台提质计划。制定产业平台管理扶持办法,建立新增用地平台类项目“窗口指导”机制,加强“工改工”项目准入管理,建立连片城市更新项目配建产业保障房机制。统筹100万平方米高品质低成本空间,遴选引进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大力引进高端现代服务业,对总部型项目给予自用办公用房租赁补贴和“一事一议”重点支持。
六是强化关键要素资源保障。加强工业用地保障,规范工业用地二级市场管理,稳定市场预期。建立全链条监管服务机制,形成招商引资项目闭环管理,加大力度提升项目落地效能。鼓励新签项目早达产早履约,对实现的新增产值或销售额的项目按其增量比例给予奖励。改革市场化招商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广泛宣传推介东莞投资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美誉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