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才,进莞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投入。12月8日,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开幕,作为系列配套活动之一的“广聚英才兴莞邑”——数说东莞人才工作成果展(下称“东莞人才工作成果展”)也同步上线,为参会人员讲述东莞广纳四海贤才,推动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共荣共生的故事。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东莞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位居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本次东莞人才工作成果展分为“人才潮涌东江地”“广聚四海万千才”“筑巢引凤助凤飞”“赓续初心爱人才”“人才与莞共荣生”五大板块,用数据展示了东莞的人才力量。
人才潮涌东莞
自实施上一轮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以来,东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倾全市之力推动人力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截至2020年底,人才总量达258.4万人,位居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人才占常住人口比重由2015年的17.6%提高至目前的24.6%,年均增长15.3%。人才增速快于人口增速(6.1%)。目前,全市高层次人才18.3万人,占人才总量的7.1%。
东莞坚决服务好“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布局人才工作。在科创人才方面,东莞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形成的强大“磁场效应”,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其中,高端人才1187人,包括国家级143人,省级223人。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在制造业人才方面,人才总量超过104万人,占全市人才比重超过40%。积极推动“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打造东莞职教城等平台,累计推动164万人提升学历技能素质。技能人才“三化”育人模式入选“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最佳案例”。
广聚四海万千才
东莞通过“四个一”广泛引进人才。
一个引才网络,8个海外人才工作站、10个国内人才工作站以及港澳企业、外资企业、企业境外研发机构等形成广阔的引才网络,五年引进人才120万人,其中,海外人才2.4万人。
一张引才地图,依靠“互联网+人才流动大数据”,精准定位我市重点产业人才区域分布、学科专业分布等,让引才有的放矢。
一套引才政策,市镇两级累计出台人才政策400余项。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东莞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行动方案》以及系列配套政策,形成“1+1+28”人才政策体系。
一系列引才活动,连续多年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东莞名企名校行”等活动,面向海内外集聚各类人才。
筑巢引凤助凤飞
东莞运用多种平台引育人才,加强人才自主培养。
目前,东莞全市建设各类人才平台1523个,含括院士工作站,博士、博士后工作平台,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等,形成强烈的聚才效应。
持续发挥用人主体的人才集聚作用,东莞有1万多家规上工业企业、7400家高新技术企业、154家“专精特新”企业、66家上市企业,集聚科技人才超30万人。
在人才自主培养方面,目前有高等院校9所,职业院校31所,年毕业生近7万人。接下来,将以国际化视野、双一流标准和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不断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赓续初心爱人才
东莞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
不断加大人才资金投入力度,5年累计投入50亿元。连续7年开展市镇村领导干部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推动解决各类问题3000多个。
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累计举办创业培训班431期,发放科技信贷专项资金214亿元、创业贷款46.7亿元;成立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在人才生活保障方面,筹集人才安居房5.2万套,运营12个“莞寓”人才公寓社区、7家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入户、子女入学、政务服务等综合服务也在不断优化。
人才与莞共生共荣
东莞注重优化各类环境,打造了一个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东莞样本。
在高端人才成果方面,东莞有91个省市创新科研团队,累计引进包括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近700名,发明专利730件、PCT国际专利161件,科技成果转化销售收入近34亿元。创新创业领军人、名师、名医、名家等各领域高端人才硕果累累。
在产才融合、创新驱动方面。近年来,东莞发明专利数量6.6万件,排全省第3位,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排全省第2位。2020年东莞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占GDP比重提升至2020年的3.54%,跃居全国第七、全省第二。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等标杆平台为东莞科技创新赋能,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构建起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东莞坚持打造人才工作标杆,中国散裂中子源集聚科学家495人,2021年荣获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集聚科研人才近900人,今年获评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集聚新型研发机构12家、研发平台200余个、科技企业500多家。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孵企业市场估值超600亿元。各类人才平台载体不断为人才赋能,人才的成长与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与此同时,东莞的创新创业环境逐渐完善,人才安居、入户、子女入学等生活保障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浓厚的尊才爱才氛围,让人才引进来,也留得住,与东莞共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