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才活动周⑭|国字号培训基地为湾区输出400多位技术“红娘”
i东莞 2021-12-09 13:15:44

2021年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如期举行,湾区广大技术经理人充满期待!

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坐落在美丽的松山湖,在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上,来自大湾区的“同学们”再次回家。众多技术转移领域的行业资深人士共聚一堂,共话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作为国字号的基地,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自去年7月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授牌以来,一共进行了8期培训,共为大湾区多个城市培训400多名技术经理人,加速大湾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流动。”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建设依托单位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负责人表示。

“期待在2021湾区技术经理人高峰论坛上能够于大家见面交流,更期待本次论坛能够进一步推进技术经理人行业的发展壮大。”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 建设与管理坚持“扎根广东、服务湾区、辐射全国”的原则,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区域产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粤港澳区域协同、具广东产业特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往届活动现场

大湾区技术经理人盛会开幕

作为2021年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重磅活动之一,“2021湾区技术经理人高峰论坛”将吸引来自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资深人士莅临东莞参与,从技术创新的产业价值实现到国家基地实训项目的成果发布,再到优秀技术转移经理人案例经验分享等多个维度展开强强对话,共研技术经理人这一职业的发展路径。

“人才活动周期间,2021湾区技术经理人高峰论坛在东莞举行,将为技术经理人这一行业的发展聚拢资源,助力行业快速发展,为东莞留住人才提供契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相关负责人表示。

什么是技术经理人?

在科技创新和市场经济的双重驱动下,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面临着能否顺利“走向”市场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急需利用新技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在如此背景下,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己任,应用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商业化和产业化,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职业的从业者——技术经理人应运而生。

技术经理人是连接科研院所、大学与产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成果转化、科技要素流通,支持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

在国内,尽管技术经理人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职业,由于中国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前景广阔,技术经理人需求殷切。科技部火炬数据中心信息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国共登记技术合同549353项,成交金额28251.5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8%和26.13%。

本次活动的举行,既是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配套重磅活动,同时也成为湾区经理人的一次行业盛会。

▲学员考试场景

构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在大湾区,技术经理人这个职业有多火?

2020年9月,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在东莞市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正式揭牌,也成为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建设与管理坚持“扎根广东、服务湾区、辐射全国”的原则,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要求、区域产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建立粤港澳区域协同、具广东产业特色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招生-培训-实践-考评-管理-生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第一期初级资格培训中,我们拟招录134名学员进行培训,报名时间为3天,但报名人数高达1379人,录取率仅为9.72%。”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相关负责人表示,没想到市场对于技术经理人的需求如此旺盛。

随后,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不得不压缩报名时间,即便如此,8期举行下来,录取率也仅仅在30%左右,有更多想在技术经理人职业上深耕的人士只能等待下一期的“幸运”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松山湖科学城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依托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开展了与课程体系配套、富有成效的实务培训,通过根据东莞市、松山湖的产业需求,科研院所特点、区位的优势,利用国家基地实力雄厚的导师团与积极参与的实训学员组,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点成果转化项目的攻关。

“实训项目通过帮助科研院所加快成果转化、产业对技术成果的运用、跨国技术转移与合作所需专业技能,通过具体的产业与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利用传帮带的方式,通过知识培训与实际问题解决结合的方式,形成技术转移实务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相关负责人表示。

“回首做技术转移转化的这些年,这还是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学习这门学科。希望通过这次的学习,能让自己的转化工作做得更到位,更好服务于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给他们提供满意的服务,也让项目落地更加顺利。”参加2020国际技术经理人(RTTP)提升训练班的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售前顾问毛宏权表示。

来自深圳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东莞研发中心)的学员智能装备业务技术总监刘海林认为,通过技术转移提升班的学习,主要有三方面收获:一是个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形式、工具、法规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二是未来能在企业知识产权申请、专利布局,专利的转让、许可、作价入股;三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创业运筹等方面学以致用、服务公司,提供一些专业方法、工具或辅导意见。

据了解,自2020年9月揭牌以来,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共培训了8期学员,涵盖大湾区多个城市,共培训400多名技术经理人、100多名国际技术转移师(RTTP)。

▲学员进行工作坊式讨论

加快构建技术经理人平台

记者梳理参加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的学员名单,发现了这些学员的同与不同。不同在于,他们来自不同机构,处于不同职业发展阶段,有来自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技服务机构,身份有董事长、院长、工程师、项目主任等。相同点在于,他们是一群跨文科、理工科两个大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任重而道远。培养几百名技术经理人只是重点工作之一。我们更想把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广东)作为平台,打造大湾区技术经理人交流沟通、资源对接的平台,推进湾区科创资源流通,加速湾区科技创新的步伐。”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制造业之都,东莞具备产业技术转移承接能力强、意愿高,辐射效应明显的优势,一直以来都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协会中心、供应链联众中心、产业人才流动中心,同时各种创新资源丰富、新型研发机构林立,政府大力支持。这也成为松山湖科学城成为大湾区开展技术经理人培训高地的重要原因。

也因此,广大湾区技术经理人对即将举行的2021湾区技术经理人高峰论坛充满期待。“这将有利于打通湾区技术经理人行业资源,吸引更多人士前来,为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提供交流的机会。”松山湖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