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才活动周⑤|最高资助1.5亿元!东莞欢迎战略科学家团队
i东莞 2021-12-08 15:30:51

12月8日上午,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开幕,东莞举行“是人才 进莞来”人才政策发布会举行。围绕新出台的人才政策,东莞市委组织部、东莞市科技局、东莞市人社局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解读,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其中,东莞非常欢迎战略科学家团队,可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最高1.5亿元的资助。未来3年,东莞要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300名博士、1000名领军人才、3万名创新人才。

关键词:人才高地

5年后人才达到383万人

▲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家庆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我们注意到东莞最近密集举办人才活动、重磅发布新一轮人才政策,东莞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展现怎样的担当和作为?

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姚家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为我们做好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推动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人才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东莞有基础、有能力在大湾区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中承担更大责任、作出更大贡献。

乘借中央、省委以及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东风,奋起直追,努力把东莞打造成为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明确了未来5年人才工作目标:一是持续做大总量,打造人才大市。5年后达到383万人,实现年均增长25万人,占人口比例35%左右,特别是用3年时间,引育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把整体人才学历结构再提升一个台阶;二是汇聚科创人才,打造科创强市。未来3年要引进10个战略科学家团队、300名博士、1000名领军人才、3万名创新人才。三是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技能都市。到2025年技能人才总量达200万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制造业人才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达30%以上。四是优化环境氛围,打造爱才城市。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人才,以宜业宜居的环境留住人才,以前景广阔的发展舞台成就人才,形成人才放心工作、安心创业、舒心生活的良好氛围。

东莞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城市,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将重点抓好五方面的工作:

依托大科学装置优势,打造一流科学家集聚高地。目前,依托散裂中子源和材料实验室,这些年东莞引进了像王恩哥、陈和生、赵忠贤、汪卫华等50多位院士,集聚了一批一流科学家和近1万名基础研究人才。东莞将保持战略定力,以松山湖科学城为依托,加快推动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的规划建设,以“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创新机制办好大湾区大学,推动形成高端科研人才和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依托与港澳的紧密联系,打造优秀海外人才集聚高地。目前在莞的港澳企业7723家,莞港澳渊源深厚,往来紧密。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高精尖缺”海内外人才引进目录库,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等活动,既面向港澳优秀青年人才,也面向与港澳联系紧密的世界各地人才,大力开展人才招引工作,目前已引进海外人才2.4万人,其中外籍人才1.8万人。下来,我们将积极抢抓全球人才流动新机遇,建设好利用好9个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8个海外人才工作站,以及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常平“香港城”、虎门高铁站TOD等一系列平台载体,充分发挥港澳的纽带作用,努力引进更多优秀海外人才。

依托先进制造业优势,打造卓越工程师集聚高地。制造业是东莞的根基,我们拥有工业门类34个,约占全部工业大类的83%,形成了涉及6万多种产品的完整制造业体系;工业企业19万家,规上企业1.1万家,近5成规上企业建立了自主研发机构,具有引进和培育卓越工程师的肥沃“土壤”。东莞将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继续深化拓展研发人才政策,扩大企业入库范围,提高研发人才能力提升奖励额度,让更多企业研发人才受惠,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卓越工程师队伍。

依托产业人才优势,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目前东莞常住人口达1046.7万,成为全省继广深之后第三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其中制造业产业工人规模达500多万。下来,我们将依托庞大的产业人才优势,大力引育技能领军人才,支持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推广“校企双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创新培训方式,着力培育一批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

弘扬海纳百川城市精神,进一步营造尊才爱才的浓厚氛围。近年来,我们大力深化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在赋予科学家更大自主权、创新实施双聘机制以及建立市场化激励机制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我们也不断完善人才服务,比如为人才发放“优才卡”,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统筹优化人才合作机制以及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我们将继续做好人才服务,特别是做好让人才有感的“关键小事”,进一步提高“线上+线下”的人才综合服务水平,升级人才硬件配套服务,在安居、交通以及高品质生活圈打造方面下功夫,强化乐业无忧的软环境,在子女入学、户籍、医疗等方面做好服务。

东莞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指示精神,加快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技能人才之都,为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出东莞贡献。

关键词:科技人才

战略科学家团队最高资助1.5亿元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

记者:当前,东莞正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请问东莞市科技局在落实科技人才工作任务有什么新举措?

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卓庆:东莞围绕产业链、创新链来布局人才链,建立全链条人才引育体系,将根据创新链和人才培育发展阶段出台不同的科技人才政策,分别为聚焦于源头创新的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政策、聚焦于成果转化的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政策以及聚焦于后备研发人才培育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政策,重点围绕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打造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引进战略科学家团队政策:围绕科技领域前沿和我市产业关键技术重大需求,计划支持东莞龙头企业、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等创新平台面向海内外引进10个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战略科学家团队,加快集聚一批高端顶尖科研人才来莞进行持续创新创业,为推动东莞产业升级提供源头创新供给和人才引领支撑作用。市财政根据战略科学家团队项目的任务目标以“一事一议”的方式报请市政府同意后,给予用人单位最高1.5亿元资助。对综合绩效评价优秀且成长性好、业绩突出的战略科学家团队,根据实际需求予以滚动支持或追加资助。

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鼓励拥有先进技术和高质量成果的高端科技人才来莞创业,培育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我局将出台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政策,聚焦于支持既懂科技创新又懂市场运营的科技企业家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来莞创办企业转化,建立科技人才创业培育库,对进入培育库的科技人才及企业,在培育期内获得最高500万元的租金补贴和“里程碑”发展奖励,同时构建科技人才创业服务平台,对入库的科技人才在研发、融资、市场、培训等需求进行对接服务,对高成长性的入库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进培育。三年内支持和服务在莞创业的科技人才不少于100人。

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政策:采用“企业导师+高校导师”双导师制,从海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一批优质研究生在我市百强创新企业、瞪羚企业或建有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的重点企业开展联合培养(实践),支持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工作站,促进企业的研发人才梯队培育。我局将出台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推动一流高校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东莞专项”,给予联合培养(实践)研究生生活、交通补助,提供“拎包入住”的宿舍,给予优秀工作站、优秀导师奖励补助。三年内建立研究生工作站40家,实现在莞联合培养(实践)研究生达1500人。

东莞市科技局将根据中央、省、市人才工作大会的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我市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的建设任务,把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完善我市科技创新生态,拓宽引才渠道,优化人才平台,围绕创新链各环节“靶向引才”,下大力气重点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深入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等,不断壮大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同进,积极协同其他部门系统推进科技人才安居、就医、子女入学、创业服务等保障计划,努力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关键词:特色人才政策

不受国籍户籍身份限制

▲东莞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

记者:东莞特色人才政策一直备受高层次人才关注,今年东莞对特色人才政策进行第三次修订。请问新修订的特色人才政策,有哪些特点或创新内容,值得企业、单位和人才关注?

东莞市人社局局长陈智武:东莞特色人才政策自2013年实施以来,市人社局对该政策进行了三轮的修订,可以说,东莞特色人才已经成为了东莞人才项目的品牌,影响效果深远广泛。今年东莞对特色人才政策进行第三轮的优化升级,并且按照上级对人才政策优化调整的要求,将省级以上人才单列出来,新出台省级配套政策,修订东莞特色人才政策。新的政策更注重时代性、创新性、包容性、服务性,以最大的诚意、最新的政策、最优的服务来吸引人才,集聚人才,留住人才。

人才对象范围更广。特色人才政策是面向海内外所有人才,不受国籍、户籍、身份限制,不需要户籍在东莞、不需要人事档案在东莞,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和人才目录要求,就可以申报认定、评定。新政策更是放宽了原来的来莞时间和年龄的要求,放宽来莞时间限制,不再要求申请人须在2013年3月13日以后来莞工作或创业。同时放宽年龄限制,由原来统一最高60岁,放宽为特级人才不受年龄限制、一类人才最高70岁、其他类别人才最高60岁。

人才资助标准更高。对照先进城市的标准,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并新增了生活补助项目,可以说是东莞目前人才政策中补贴标准最高的政策。提高住房补贴额度,购房补贴从原来最高250万元提高至1000万元,每一个类别的人才的购房补贴都有较大的增幅;租房补贴从原来每人每月最高5000元提高至最高6000元;提高健康体检服务费用,从原来每人每年最高2500元提高至最高10000元;将特色人才个税补贴标准从工薪收入纳税地方留成80%提高至100%;提高引才奖励力度,从原来引进各类别对应奖励5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2万元,分别提高至50万元、3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增加生活保障措施,按人才类别,分五年递增的方式合计给予最高35万元的生活补贴。

对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更精准。优化升级目录,全面助推产城人融合。立足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发展定位,本轮目录修订将重点科研创新平台、重点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奖项、重点企业诉求、高校科研人才等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项目的人才纳入目录范围。同时,新增律师、会计师、宣传文化及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弥补以往目录在现代服务业及人文方面的空缺。

用人单位自主权限更大。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探索向大科学装置、高校及科研院所、重点研发平台和市其他重大项目下放人才评价和评审权限,强化用人单位引才自主权;探索对特定“双聘制”高端人才给予与全职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待遇,破除高层次人才流动机制障碍。对重点用人单位,采用柔性方式引进全时在莞工作的紧缺急需人才,可列入认定、评定对象。

文字:记者 周桂清 图片:记者 陈栋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