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知工作室|近悦远来 才聚东莞
i东莞 2021-12-05 16:42:43

得人才者得未来。

12月1日,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在松山湖开幕;12月3日,东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12月8日-12日,将举办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

三个活动主题一脉相承:“莞爱人才共荣发展”;三个活动吹响号角:“是人才,进莞来”三个活动释放诚意:“放大招,上硬菜”……市委市政府高规格部署、超常规力度,彰显出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彰显出东莞在“双万”新赛道跑马突围、争先进位的底气和决心。

拥抱时代,拥抱未来。东莞将全力打造人才大市、科创强市、技能都市、爱才城市“四大城市”,实施五大行动以广阔的胸怀拥抱天下英才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汇聚之城、价值实现之都。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近悦远来,才聚东莞

才聚东莞初长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算是不起眼的一粒沙子,内部也可能隐藏着一个完整的世界。

如何才能看到沙子里面的世界呢?有没有一个“超级显微镜”,可以看到比沙粒更微小的物质空间呢?

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东莞,就有一个这样的“超级显微镜”——中国散裂中子源。

投资23亿元、历时18年,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率团队筹备、规划、建成的这个大科学装置,是科研领域的“国之重器”,对我国探索前沿科学问题、攻克产业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国之重器落户东莞,高端人才随之而来。中国散裂中子源团队的300多名科研工程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6岁,他们扎根东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宝贵财富。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现担任中国散裂中子源屏蔽组组长和多物理谱仪组组长殷雯,大学毕业后工作于北京,她其实没想过会与东莞有交集。如她自谦“是工作选择了我”般,也像是东莞选择了她。

“散裂中子源的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很多,有很多同事,包括我自己,长期和家人两地分居。但同时我们也非常幸运,因为各级政府的支持,特别是东莞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有机会把自己的想法变为图纸、变为设备、变为大科学装置,变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支撑平台。要知道,有很多科技人员也许一生都在等待这种机会。”殷雯说。

随着时间推移,现在殷雯已经把自己看成了东莞人,也思考着为东莞未来发展出力。“比如一些产业可以通过散裂中子源进行基础研究,探清内在,就能够降低试错成本。”

同样是松山湖科学城,巍峨山下,院士王恩哥与汪卫华等材料领域专家,以世界眼光、尖端理念在东莞投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建设,聚集起一大批国内外一流人才与成果。

12月1日开幕的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吸引来自海内外的近50位院士专家聚集松山湖探讨前沿科学发展。“开幕式上,我们前面几排齐刷刷坐着那么多的国之栋梁,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位在政府从事政策研究的人士,道出了他的真实感受。

依靠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形成的强大“磁场效应”,东莞市科创人才加速集聚。东莞先后引进了包括陈和生院士和王恩哥院士在内的1100多人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平台1321个,集聚基础研究人才近万人,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既有“顶天”,也有“立地”,既有国际一流的科学家,也有深耕企业的工程师;既有刚走出校园的毕业生,也有扎根东莞多年的技能人才。

清晨的初阳,悄悄地爬上了黄旗山麓。金灿灿的暖阳,透过耸立在山顶的通信塔,轻抚着山麓下的葱茏。站在美景中的虎英公园桥上,已过而立之年的王重桂心中充满了感触,脸上写满了自豪。

“那个塔,是我设计建造的。”指着暖阳下的通信塔,王重桂回顾着自己从普通农民家庭子女来到东莞努力打拼,蜕变为“莞邑工匠”的心路历程。

因为发展需要,王重桂的老东家要到内地拓展,还开出高薪请他过去。“我没跟过去。”王重桂说,东莞的工作氛围、城市环境、发展机会坚定了他留下来的信心。“那些随处可见的塔站就像现在的我一样,将根紧紧扎在了东莞。”

很多“王重桂”的故事,既是缩影,又是写照。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技能人才之都”建设,3年培训132万名产业工人,制造业人才总量超过104万,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比重超过40%。

久久为功,行稳致远。东莞坚持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东莞人才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地级市第一。人才总量达到258.4万人,过去五年年均增加22.5万,年均增长15.3%,人才总量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从2015年的17.6%提高至目前的24.6%。

▲中国散裂中子源全景

打造人才“四大城市”

当前,国内各大城市对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但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个性和禀赋,要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来定位,来制定人才政策。东莞的引才工作,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推进。

未来五年,东莞提出将打造“人才大市”“科创强市”“技能都市”“爱才城市”为此,东莞明确了工作指标。如,人才总量达到383万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超过30万。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以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制造业人才比例达到30%以上。

着力构建一流科学家队伍。一流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影响先进制造的成色,决定东莞产业的标高。东莞提出聚焦“卡脖子”技术和战略必争领域,瞄准世界公认高水平科学奖项的入选者、两院院士等“学术大牛”,力争用3年时间引进10个左右战略科学家团队。

打造领军人才和行业精英队伍。大力实施“千名拔尖领军人才计划”,力争3年引进培育1000名领军人才,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他们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改造和应用推广。

着力培育支撑先进制造的卓越工程师队伍。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工程师是制造业提质升级的关键因素。要紧扣技术创新能力这个关键,抓紧制定实施卓越工程师队伍发展政策体系,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制造业提质升级。

要着力引育更大规模的学历人才队伍。大力实施百名博士、万名创新创业人才等计划,力争3年引进300名以上博士专业人才、引育6万名硕士以上创新创业人才和50万名本科学历人才,拓宽东莞人才培养的来源。

着力培养规模宏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技能人才是托载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群体,也是东莞制造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基石。要深入实施“技能人才之都”2.0版,持续推进“广东技工”工程,开展好新一轮百万劳动力技能提升行动,争取用3年时间再培训100万产业工人。

近悦远来“好生态”

引才之外,城市更需注重留人。有城市允诺的配套措施只是徒有虚表的“空架子”,一张张空头支票消磨了人才及其家人的热情和耐心。若城市新人只有打工的付出感,没有主人翁的归属感,只有孑然一身的孤独感,没有家庭和谐的幸福感,终究还是“百计留君留不住”。

对优秀人才,东莞从不吝惜礼遇。从市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传出的信号是,东莞接下来在人才政策集成、人才体制改革、人才服务环境方面加快出台一系列硬招实招,端上一些“硬菜”、放出一些“大招”,加快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独特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人才工作跨越式发展,为东莞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比如,在战略科学家团队、博士专业人才、重点行业领域紧缺急需的特色人才、重点领域领军人才、新引进的本科学历人才等方面投入真金白银,诚意十足。

比如,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构建开放灵活、上下联动的人才集聚机制,切实为人才松绑,让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比如,要在人才使用上出新招,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创新不问出身、不设门槛,谁有本事谁揭榜,让真才实学者有用武之地。

比如,提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突出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机制,提高“两代表一委员”“两优一先”中的人才比例,加大在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的力度,推动人才广泛参政议政。

比如,坚持“人才视角”,站在人才的角度,梳理各项人才政策、待遇申报、人才服务等事项,把人才政策做实做细,形成便利化的政策清单和操作指引,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更好、更快、更直接惠及用才主体和各类人才。

人才济济、群贤毕至的人才局面离不开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东莞将聚焦如何给人才更好的发展机会和舞台、更好的环境和服务、更好的归属和认同,打造一流的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形成近悦远来、群英荟萃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让人才充分发光发热,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使人才和城市都得到提升,双方互相成就、美美与共。

行千里,致广大。今天的东莞,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

▲2020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资料图)

政知观察|以广阔的胸怀拥抱天下英才

追梦人的脚步,总是铿锵而坚定;攀登者的征程,始终向着高远延伸。

当时间来到辛丑年末,这座日夜繁忙的城市,每个人都在奋斗的路上坚定前行,推动东莞高质量发展发展蹄疾步稳。

如果不出意外,东莞预计今年底将迈入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在这一特殊的节点上,东莞召开高规格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市领导走访联系高层次人才,举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一系列的动作背后,释放哪些新信号?

东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是贯彻中央省委部署的必然要求体现东莞担当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广东人才工作把舵定向,作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与北京、上海形成三大人才高地的战略布局。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省里明确提出佛山、东莞作为经济体量万亿级别的城市,要在建设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中努力攀登。东莞要担负起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在国家重大战略和省的重大布局中展现东莞作为、作出东莞贡献。

东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是“双万”新起点上争先进位的必然要求东莞要实现万亿GDP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这是东莞的城市特色和底色,是东莞安身立命的两大“法宝”。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驱动。以人为本,以奋斗者为本,东莞须臾不敢忘却。唯有如此,东莞才能在城市的竞合当中跑马突围,争先进位。

东莞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是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的必然要求东莞是我省第三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也是全国全省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人口吸引力排名全国第3,但人才吸引力却排在全国第23位。这既是东莞当前的短板和不足,也是未来的显著潜力和后劲,因此东莞急需把千万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为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东莞提出要以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为牵引,吹响“是人才,进莞来”的引才号角,以超常规力度,深入实施新一轮“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以广阔的胸怀拥抱天下英才。

文字:首席记者 李金健 图片:记者 郑家雄  郑志波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