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实现繁荣与兴盛,是万亿农村居民的福祉所系。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不仅在改善农民人居环境狠下功夫,更重要的是乡村人民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完善、乡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迈向“十四五”,东莞即将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时代”,这对乡村振兴各方面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发展阶段,东莞如何清除阻碍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活力,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市党代会召开之际,记者专访了横沥镇委副书记张超、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田根胜、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何清,就未来东莞乡村振兴工作提出观点和建议。
▲横沥镇委副书记张超
关键词:党建引领
实施基层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
党建引领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激活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源动力”,带动越来越多村民参与,从而获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今年10月9日召开的东莞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详细阐述了党建在“三农”工作中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只有抓好基层党建,乡村振兴才有保证。明确了“抓党建”是前提和基础,“促振兴”是方向和目标。
然而,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些乡村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制约着方方面面的建设,如优秀“头雁”总量偏少、少数党组织功能偏弱等。而解决当前乡村种种问题,关键还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横沥镇隔坑村氹园路有一户村民住宅的台阶占用路面,困扰周边村民30年,在推进乡村振兴项目过程中,隔坑村“两委”干部、党员赶赴现场处理,在多次沟通下,该村民终于同意拆除台阶。如今的氹园路道路宽阔,铺上了沥青。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村民看支部。隔坑村的例子,恰恰反映了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配强乡村一线骨干力量,把党的基层骨干队伍建设好、建设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作为分管乡村振兴的负责人,张超深感党建引领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
对此,张超建言,实施基层干部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鼓励高校优秀毕业生、致富能手到乡村工作。创新干部培训机制,既坚持按需施教,“缺什么补什么”,加强在新时代科学发展理念、现代乡村管理知识以及干部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又通过轮岗、挂职、跟班学习、安排干部参与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组织实施等多种方式,为农村干部提供多种实践锻炼的机会。
田根胜也持相同观点,他建议建设党员先锋站,设立议事堂,用舆论引导组织建设与振兴。以党委领导为核心、以村党总支与党支部为主干、包含基层自治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等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从而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近些年来,东莞从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组织振兴,改变了社区治理主体单一、效率低下的现状。何清则认为,应建立健全党委落实、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细化村(社区)基层民主决策内容、决策主体、决策程序等,探索驻村(社区)单位、基层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参与社区协商。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田根胜
关键词:产业新机
立足当地资源,选准产业发展方向
经济增长乏力、治理成本激增、改革矛盾凸显是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回顾东莞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大多数村组集体经济主要依靠建厂房出租获得租金收入,其他经营性收入来源少,是典型的以物业投资租赁为主的经济。
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首先要激活村落发展的自主性,立足当地特色资源选准产业,让“绿水青山”为当地群众带来“金山银山”。找准市场定位,长期坚持,精耕细作,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田根胜建议,可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都市农业、文创产业等新业态,鼓励融入乡村品牌形象,开发推广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和土特产,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动能。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于打破资源瓶颈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提升集体经济效益。而盘活低效物业资源,引导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是当前东莞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以横沥镇隔坑村为例,2013年以来,该村先后完成了累计16万平方米的厂房回购,回购金额达7000万元,回购后由村集体统筹改造。其中,2018年从瑞帮鞋厂手上回购的厂房被改造成学校,此举为村集体每年带来668万元增收。
未来,隔坑的村属物业将瞄准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改造文创园区,激发产业新活力。张超认为,隔坑村的产业发展思路有助于为全市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解决经营方式单一、物业低端、土地开发粗放、工业碎片化严重、资源统筹机制不完善等系列瓶颈。接下来,也应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入股共同发展产业,提升招引物业质量和收益。
与此同时,产业发展还面临“一地难求”的困局,如何突围?何清表示,积极探索“市镇村”三级统筹发展机制,只有实现统筹协调和利益共享,才能激发各方活力,保障“拓空间”用地需求,为优质项目、大项目提供更多优质空间资源,从而下好资金统筹“一盘棋”,引导其依法规范参与开发项目。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何清
关键词:文化先行
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IP
东莞历史文化地域深厚,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红色文化等在这里交互融合,共荣共生。东莞的乡村振兴,文化振兴至关重要,是塑造品质东莞的“魂”。
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不仅风景美、环境优,还要文化强。近年来,东莞以文明城市创建、文化阵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抓手,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通过举办龙舟节、卖身节、乞巧节、花灯节、莞香节、醒狮表演、麒麟舞等文化节庆活动,弘扬以孝德文化为核心的优秀家风,精神文明建设焕发新活力,取得新进步。
“如果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话,那么,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铸魂工程,必须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在深入调研中,田根胜体悟到重振乡村特色文化,不仅要挖掘在地文化,还要使艺术融合乡村产业,提升产业变现能力。“要以提升文化消费的质量为目的,利用文化层面输出优质产品、生态层面输出文化观光旅游,形成地方特色魅力经济。”
对于如何构建根植于传统、又兼具现代特质的东莞乡村文化生态,何清表示,应坚持保护和修缮并行,不搞大拆大建,延续乡村的历史遗存、生态风貌和传统文化。整合各项资金提升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着力培养和挖掘一批热爱传统文化、钻研传统技艺、创新文化产品的文化传承人。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营造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说到挖掘乡村文化,绕不过的话题是乡村文化IP。张超透露,横沥相继打造出村头村“查香印象”,山厦村“芋乡美地”,村尾村“荷塘叶色”,张坑村“相牛故里”等标识形象,广泛应用于乡村风貌和景观提升,在文化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张超建议,可以对全市现有乡村文化进行系统性调查研究,找到有助IP生长的优质基因,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化IP,深入挖掘能够代表乡村的特色文化,如农业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手工艺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等,围绕一个核心文化,打造特色乡村文化IP,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旧村改造升级,为旧村活化工作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产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