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爱人才 共荣发展 |立足东莞“双万”新起点 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
i东莞 2021-12-02 17:40:10

/开栏语/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高层次人才。东莞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吸引大批人才扎根莞邑创新创业,助力东莞融入大湾区建设。在东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即将召开、2021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即将举行之际,站在“双万”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起点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东莞,更需要凝聚人才智慧,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莞爱人才共荣发展”栏目,聚焦广东人才强省中的东莞力量,敬请关注。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高层次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之以恒地以人才兴产业、以产业聚人才,积极构建“产、城、人”相融互促、同步成长,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良好人才生态,大力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全力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和“技能人才之都”,构建了强大的吸引人才聚焦莞邑的“强磁场”,为东莞迈上“双万”新赛道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截至2020年底,东莞人才总量达到258.4万人,高层次人才18.3万人,连续十年保持10%以上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6381家,在广东省排第三,跻身全国前10强。东莞人才强市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细微的数据里,更印证在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2020年12月9日,2020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启动仪式举行

“一把手”服务人才

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

11月24日,东莞市委、市政府隆重发布了第八届东莞市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名单。他们不仅有助人为乐的先锋和敬业奉献的榜样,还有上市企业的高管和科研机构的高层次人才,如散裂中子源科学家殷雯、祥鑫科技总经理谢祥娃。当天,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肖亚非,市委副书记、市长吕成蹊会见了第八届东莞市道德模范及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勉励他们为东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东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东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广东工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人才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点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以人才最关切的需求为核心,构建人才服务长效机制,打造有温度的人才服务城市,营造了全社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

党管人才领导机制扎根莞邑大地。东莞成立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始终以人才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不断完善人才服务机制。领导走访并联系人才制度,则成为党管人才的重要抓手。连续7年来,市镇村三级领导干部“点对点”“面对面”联系高层次人才,累计超过1700名各级领导干部联系走访了4917名高层次人才,推动解决人才工作、科研和生活问题近3000个。

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向人才投放,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筹集人才安居房2.2万套,切实为人才提供安居保障;实施教育千日攻坚行动,每年新增三四万个公办学位供给,重点保障人才子女入学。推动实施“优才优享”活动,以“优才卡”为服务载体,建立重点服务人才名录,明确24项全方位服务内容,持“优才卡”可以享受政务服务、医疗、金融、文体、学术交流和商业服务等一系列优享服务,在松山湖等人才集聚区已经实现了全域范围内持卡人到商家消费,可享受VIP打折优惠,让人才真正体验到“优享”的社会尊崇感和获得感。

曾经在日本、瑞士工作近8年的姜岩博士,2020年10月来到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仅仅一年间就搭建了平台、组建了团队,正在科研赛道上飞驰。“东莞人才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人情化、高效化。爱人就近工作,我没有后顾之忧,完全可以安居乐业。”姜岩如是说。

姜岩是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掌握太阳能电池研发国际前沿技术。他是东莞吸引高层次人才的缩影。短短三年间,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就吸引了近900名科技人才,其中就有8名院士、376名博士人才,就是“一把手”服务人才的结晶。

▲松山湖科学城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

大平台招引人才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2010年以来,东莞市、镇街(园区)两级累计出台人才政策400余项,涵括各个层级人才、覆盖人才发展全过程和各个重点领域,围绕人才的子女教育、科研创新、就医健康、住房安置、税收优惠等方面,基本形成立体多面、精准有效、联动叠加的人才引育政策体系格局。做到人才政策“一纸化”、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落实“一对一”,拆除人才引进的“围墙”,打通了人才引进“绿色通道”。

构建大平台大装置,建设科技创新高地,让人才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东莞突出高端引领,坚持不懈打造松山湖科创高地、人才高地,以全球视野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驻东莞,催生人才集群效应。

近年来,东莞重点打造中国散裂中子源、华为松山湖基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平台,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提出“四梁八柱”的实施框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所谓“四梁”,即“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创新全链条;所谓“八柱”,即“重大科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高端创新人才、高品质城市配套、一流创新环境”8个创新要素。

如今,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大,基本构建起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的“四梁八柱”。伴随着大装置、大平台、大企业以及高端科研人才的集聚和科技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形成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的“强磁场”,大力招引各方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靶向引才成效显著。东莞构建“高精尖缺”海内外人才引进目录库,建立“需求人才”和“人才需求”两张清单,靶向招引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领军人才。截至2020年底,东莞就引进高端人才1187人,其中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高端人才333人。坚持以才引才,迅速跟进服务。在得知散裂中子源陈和生院士感染一名国外中子源专家后,东莞有关部门迅速开通绿色通道,并协调解决机票、防疫等实际问题,高效率将其成功引进散裂中子源。

机构引才粘性明显。东莞积极推广机构化、成建制引才模式,重点依托大科学装置、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累计引进培育人才超过6万人。其中,中国散裂中子源累计引进科学家495名,包括3名院士、155名博士以上人才。

激励企业积极引才。东莞链接企业用人需求,精确制定人才地图,连续6年高规格举办人才活动周和海内外专家东莞行、举办12届校企洽谈会、连续10年开展名企名校行,在国内8个城市和境外8个国家或地区建立16个人才工作站,构筑更广阔的引才格局。

▲2021年7月29日,2021年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启动仪式在松山湖举行

产业链培育人才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东莞是制造强市,也是人口大市。近年来,东莞创新地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推动人才活力磅礴迸发,东莞人才工作一直服务于产业布局,同时也通过人才反作用推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立足产业所需集聚培育人才。针对制造业发达、科创人才众多的情况,东莞在全国率先出台研发人才专项扶持政策、出台产业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市财政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强化研发人才、产业人才、科创人才引育,每人每年可享受最高100万元经济贡献奖励,全市共集聚了制造业人才超过104万人,培养了一大批卓越工程师。

其中,广东东阳光药业就吸引并培育了2000多名硕士以上研发人才扎根东莞,组建了5个省级创新科研团队5个、2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1006项授权专利、60个制剂获得欧美上市批准,有力助推了国内药业走出国门。今年,东阳光药业就有200多名人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爱国奋斗精神已深入广大人才心里。

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依托完善的产业配套,各类研发机构积极畅通从研究到投产的快速产出创新链条,推动东莞R&D投入比重达到3.54%,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9%,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活力井喷。在李泽湘教授团队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积极发展智能机器人产业,通过产品产业化、科创夏令营、扶持青年创新创业等,孵化机器人创业公司超过60家,引进港澳企业和团队超过500人,累计产值达28亿元,成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样板。

全面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东莞有500万名产业工人,这是支撑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柱,也是夯实完整产业链的底子。2018年起,东莞实施“百万劳动力技能和素质提升工程”,把改革发展最前沿和基层工作第一线,作为广大人才的“试金石”和“磨刀石”,以评定“莞邑工匠”“首席技师”为抓手,全方位、全链条打造引领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围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东莞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支持技工教育发展,通过传帮带、现场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每年培训产业技术工人技能学历提升近40万人,打造技能人才之都2.0版本,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技能生态,擦亮东莞技能人才培育金字招牌。

与此同时,东莞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培养体系,持续增强人才自我供给能力。一方面,立足于东莞产业发展实际,坚持引育结合、引育并重,不断扩大东莞人才队伍“存量”,努力拓展高层次人才供给空间。近年来,东莞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和博士后工作平台、工程技术中心、技师工作站等各类人才培养平台800多个,累计集聚和培养研究生以上学历或技师以上职称人才3万多人。

另一方面,努力拓展高层次人才供给“增量”。东莞对标国际一流大学建设要求,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两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到8000人。激活9所高等院校和28所职业院校,高校在校生12.44万人、年毕业生3.07万人,职业院校在校生8.23万人、年毕业生2.24万人,推动基础人才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如今,在莞邑大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蔚为可观的人才生力军。

2020年12月9日,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启动。图为颁发东莞优才卡

好环境留住人才

人才难得而易失。

东莞厚植人才沃土,营造好环境留住人才,处理好留住和用好人才“最后一公里”问题,不断提升人才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而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优才卡”就是东莞创新留住人才的生动实践。

2020年12月,东莞推出《东莞市优才卡管理暂行办法》,设立“玉兰卡”“莞香卡”,推动实施“优才优享”活动,以“优才卡”为服务载体,建立重点服务人才名录,明确户籍办理、子女入学、社会保险、交通出行等24项全方位服务内容,持“优才卡”可以享受政务服务、医疗、金融、文体、学术交流和商业服务等一系列优享服务,在松山湖等人才集聚区已经实现了全域范围内持卡人到商家消费,可享受VIP打折优惠,让人才真正体验到“优享”的社会尊崇感和获得感。

目前,东莞有10463名人才成功申办优才卡。电子优才卡已在“东莞人社”小程序上线并实现“指尖办理”,如果申请人属于库内人才,且目前在莞参保,可享受优才卡申领的“秒批”服务。东莞还在“东莞就业人才服务”公众号集中优才卡各项服务内容,让持卡人以更便捷的方式享受综合服务。

人才享受便利政策的背后,东莞还配套了充满温度的人才服务工作者。这批人才服务专员,活跃在人才周周围,他们宣讲政策、熟悉办事流程,主动把政策送向人才,成为人才工作中有温度、有追求、有能力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东莞持续以市委名义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高层次人才活动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东莞行等人才活动,全力支持并促进华为开发者大会、国际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技术研讨会等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在东莞召开。建设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加强人才理论研究,创办《人才东莞》刊物以及“智汇东莞”微信公众号,为人才提供贴心服务。设立“东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东莞十大创新人物”奖项,编印《才聚莞邑》《莞邑雄才》等人才事迹汇编,举办东莞人才之夜、人才音乐会等专题活动,讲好东莞人才故事,广泛宣传广大人才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奉献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对此,东莞理工学院教授吕斯濠深有感触。他2007年到东莞工作,主要从事水环境污染防治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相关专利20多项。“这里有干事创业的平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适合各类人才发展。”

吕斯濠在东莞健康成长、科研成熟、事业成功,可以说是人才扎根结出硕果的样本。2020年市场主体超过134万户,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如此多的优质企业,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也开拓了创新创业的空间。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端科创人才纷纷选择在东莞创新创业,在东莞工作生活的常住人口超过1046万。可以说,东莞已成为投资创新创业的沃土、短途旅行的福地、休闲娱乐的旺地。

截至2020年底,东莞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村级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超过1200个,公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相映,为市民休闲游憩提供了优美场所。全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超过5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23平方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花园城市。

事实上,东莞铁腕治水成效显著,水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均大幅度改善,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今,“东莞蓝”时常刷屏朋友圈,沿着河涌休闲散步,随时都见水清岸美,夜晚还能看见星星。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为吸纳就业、吸引人才奠定了基础。目前,东莞常住人口超过1046万,彰显了东莞的人口吸引力与城市竞争力。

集聚天下英才,筑梦品质东莞。

立足GDP即将过万亿元、人口超千万的新起点,东莞将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进一步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良好综合环境,不断提高人才吸引力、促进人口素质现代化,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城市与千万人口共生共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东莞应有的贡献。

文字:周桂清 图片:市人社局供、曹雪琴、程永强、郑志波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