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高端研究如何突破成果转化“卡脖子”环节?如何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如何加速突围?12月1日,2021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七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学术年会专题活动“松山湖科学会议:创新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在东莞举行。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迎军牵头召集下,众国内外生物材料领域知名院士专家及骨科材料企业威高集团、医疗信息化企业飞利浦医疗等龙头企业代表应召而来,围绕生物材料与医疗健康的深度融合发展,共话生物材料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方向,助力大湾区生物材料行业国际化发展。
以监管科学创新促进生物材料领域发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物安全已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同时新药研发、智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服务、智慧医疗服务等健康经济领域备受关注。
会上,由王迎军院士以“生物材料创新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题作主题评述报告,拉开会议的序幕。“随着人工智能、信息化、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迅速发展,我国生物材料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新型生物材料创新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异军突起”,她表示当前医疗器械创新发展和行业提升的瓶颈在于高端成果的快速转化,要建立集研发、孵化、临床研究、产业、监管科学于一体的转化孵化平台,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另外,她认为生物材料的创新发展对监管科学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大湾区分中心主任刘斌在会上以“以制度创新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为题,谈了自己对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的思考。“对于医疗器械的发展要按照新发展理念去推动,而这也是湾区医疗器械产业有特点的体现”,他认为要以器械大湾区分中心建设为契机,服务国家医疗器械监管体系、监管能力现代化,以风险精准控制监管方式创新,打造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的高速铁路。
此外,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蔡道章、迈瑞公司副总裁李新胜分别就“骨科常见疾病的外科治疗与存在的问题”“国产高端医疗器械的机会和挑战”作了专题报告。
助力大湾区生物材料行业国际化发展
院士峰会将“创新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作为今年松山湖科学会议三大领域之一,以助力东莞市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一流水平的智慧医疗产业示范区、国内重要的核医学研发中心、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高端制造基地。据了解,目前东莞已形成了以松山湖高新区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区,在松山湖聚集的生物技术企业超过260家。
主题研讨环节由北京大学教授郑玉峰主持,聚焦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等议题,10余位院士、专家、企业家齐聚一堂,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我国的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高端影像设备是真正的‘卡脖子’环节,国产高端设备占的比例很低”,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放射诊断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周智洋表示国内医疗器械拥有广阔的市场,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在产业布局上,医疗设备上,要瞄准卡脖子的东西,这是关键。
如何促进生物材料研发成果快速转化?在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药科学与工程学院王均教授看来,临床的需求和生物材料相关医疗器械研发的衔接,除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中有一段鸿沟需要转化平台来做以外,可能还需要花更多的努力去充分贴近临床的需求。
此外,现在的人才培养和产业化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如何使得研究人员充分利用好人才培养各方面的契机,让这些学生和相关的研发人员从以前的基础研究,或者是发表论文及相关的数字东西变成走向应用的思路,才能够使得整个创新环境从各个环节上得到快速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