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党代会建言献策”系列报道③丨专家建言献策湾区建设
i东莞 2021-11-23 19:26:12

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立足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谋划,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两年多来,东莞市坚决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参与大湾区建设作为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纲”,对照五大战略定位,举全市之力推进,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积极进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东莞围绕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落实省“1+1+9”工作部署,以“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为牵引,正向着GDP高质量稳定过万亿元、建设更高水平的新一线城市挺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叠加效应下,东莞将如何抓住机遇,又该如何进一步推动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现阶段东莞需要回答的时代之问、发展之问。近日,《东莞日报》记者专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贸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后余宗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林江,就湾区建设提出观点和建议。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自贸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博士后余宗良

关键词一:重大平台

抢抓“两个合作区”建设机遇

站在滨海湾新区,可以深切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时代脉搏:向南远眺可见深圳前海,宝安机场起降的航班不时从低空掠过;西隔珠江与广州南沙相望,货运巨轮正在港口进出;往北约40公里,是东莞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整齐的集装箱,通过“粤满俄”“粤新欧”“中韩快线”班列,运往全球各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东莞构建新格局、增创新优势带来了历史性的新机遇,作为新时期代表东莞参与大湾区建设和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平台,滨海湾以规划之远、地缘之利、产业之新、空间之大,勇当东莞对接融入“双区”建设的排头兵。

重大平台,是东莞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载体。今年7月,广东省委全会和东莞市委全会先后召开,就推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下简称“两个合作区”)建设作出重要部署。东莞市委全会强调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举全市之力对接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建设,其中,松山湖、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银瓶合作创新区等重大平台要率先行动,勇于当主力。在“双区”和“两个合作区”重大历史机遇赋能下,作为东莞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合作平台,滨海湾新区如何抢抓机遇?

“滨海湾新区要对接服务好‘两个合作区’建设,关键还是要跑出新区发展加速度。”余宗良认为,滨海湾应重点顺应都市圈、城市群建设推进同城化建设,在战略地位、城市建设、空间拓展、产业发展、政策配置、区域合作等方面做强自己。

“当下,跨界发展,要素破界流动和配置,从行政区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城市群、都市圈战略的推进,‘两个合作区’需要腹地支撑的强化和外溢效应的逐步显现,将为滨海湾与‘两个合作区’合作提供巨大空间。”

他表示,滨海湾新区与“两个合作区”区位上同处珠江口、环湾布局,同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的合作平台,与“大前海”边界相邻。“近水楼台先得月,滨海湾后发优势明显。”

胡敏认为,香港和东莞可以透过滨海湾新区这个新平台深化合作。香港在现代服务、基础科研方面、金融、航运物流以及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都有优势,而滨海湾新区有强大的智能制造转化能力,可以将高端服务和技术转化成产品,将来一定会产生无可限量的协同效应,成为粤港澳协同发展的合作新模式。

关键词:二新动能

创新赋能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

制造业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脊梁”,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根基。东莞位于两个重量级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C位”,具有完备的产业链,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撑起湾区“脊梁”,东莞责任重大。结合《规划纲要》精神,充分发挥东莞的优势,并与大湾区先进城市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成为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个核心定位。

当前,东莞的产业配套完善,具有强大的产业制造基础以及完备的产业综合配套能力,经过多年发展,培育形成了涉及37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作为完整集聚的产业链。如何进一步完善并优化制造体系,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中心?

抓创新,创新是第一动力。胡敏认为首先东莞要立足自身发展优势,进一步推动制度性的改革开放,深化放管服改革,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加快孵化和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做到先人一步。第二是要充分推动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强化东莞“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这一特色优势。第三是要充分发挥制造业引领优势,同时做到内引外联,使东莞成为重要的产业集聚地、资源要素集中地,人才汇聚地、制度创新示范地。

林江表示,东莞要从创新驱动入手,补足东莞当前的产业链短板。在具体操作上,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和高校形成创新联盟,同时政府部门通过不断降低创新成本,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

此外,在林江看来,产业基础高级化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除了以企业为主角的科研创新外,需要全社会的知识能力建设。教育、研发等公共基础能力软硬件建设要跟上,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需求,比如通过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攻坚布局,来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关键词三:湾区联动

加速融入“1小时”生活圈

从“世界工厂”到“湾区都市”,近年来,东莞以城市品质提升为牵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转型,争创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的新优势,朝着广东高质量发展名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中宜居宜业高品质现代化都市的目标迈进。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对东莞牢牢把握大湾区建设机遇、融入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助力形成“一核三网四圈”综合交通发展格局意义深远。而加速融入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是东莞拓展城市发展格局的重要思路。

林江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东莞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所赋予的机遇的确意义深远。基础设施的投入是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从区域融合的角度出发,东莞刚好处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结合部,基建设施可以把东莞更好地与周边城市对接起来,从而为东莞创造更多的商机和价值。

在此基础上,林江认为东莞应该要具有超前的思维,通过推进湾区轨道交通的一体化来实现湾区城市的互联互通,在通过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来加快智能制造业、智慧产业的发展步伐。

胡敏则认为,在城市规划方面,东莞应看齐世界湾区大城市,完善立体交通体系,完善15分钟步行生活圈,打造集生活、工作、娱乐等功能相融合的综合体。同时要建立和经营好城市开放空间,让年轻人随时随地可以交流和开展工作,建造宜居宜业宜游生活圈。

文字:记者 王东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