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东莞长期以村集体为主体招引企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大量镇村工业园的发展,东莞全市共形成了数以千计的镇村工业园,全市工业用地中有超过80%位于镇村工业园。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开发强度较高、工业用地分布零散破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不高……
同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佛山顺德也面临着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的挑战。三年前,顺德打响“村改”攻坚战,坚决啃下“村改”硬骨头,蹚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东莞镇村工业园改造如何更进一步克服重重阻碍?带着这一问题,东莞日报社跨省调研采访组于近日来到顺德,探寻“村改”密码。

顺德在变。
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数栋大楼在容桂街道细滘社区拔地而起,承载了企业主周强对未来的向往:搬进气派的现代化工业厂房,就可大大方方邀请客户来参观了。
细滘社区的破旧物流园“变身”新兴产业园区。在顺德,这不是孤例。
从低效工业园到产城人融合发展,破旧落后村级工业园换了新颜。从没有“先例”到改出“特例”,在南粤大地上,顺德紧抓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机遇,敢为人先,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啃“村改”硬骨头,破旧立新,以新换“心”,始终以制造业为根本,蹚出了一条新路,实现生产、生态、生活全面发展。
▲顺德城区
饮头啖汤
从一路先行到“先行示范”
岭南8月,热浪滚滚。8月24日早晨,在顺德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交流中心一楼,讲解员陈冬楹“心里热乎”。作为顺德人,她很自豪地为来访者讲述“村改顺德经验”。如此这般“取经”场景,已经在这里上演了370多次。
顺德是如何向村级工业园要发展空间?这个问题吸引一批批人前来考察。同样是在顺德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交流中心,2019年12月,东莞市政府代表团赴佛山市学习考察,学习借鉴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提升的好经验、好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一路先行的顺德,和东莞一样,总是更早触及矛盾,更早碰到难关。
统计显示,顺德区205个村(居)拥有382个村级工业园,占地面积近13.5万亩,拥有1.9万家企业,占用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的70%,产出却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7%,也只贡献4.3%的税收,高消耗、低产出、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已经不符合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这组数据表明,顺德区村级工业园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回望来时路,品味蹚过的种种“风风雨雨”,更见思变之迫切、改革之勇毅。顺德,改革先锋,再披战衣,勇于闯关,一往无前。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2018年,顺德区委果断将村级工业园改造定为“头号工程”,坚决啃下“村改”这块“硬骨头”。
村改一线是培养和历练干部的大舞台。2019年10月24日,在佛山市支持顺德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实验区推进会暨全市加快推动“三旧”改造工作现场会上,时任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表示,坚持党的领导,营造风清气正、奋勇争先、充满正能量的政治生态,是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强有力的保障。而锻造出一支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的顺德铁军,则是这场攻坚战中最大的收获。
在顺德区践行新发展理念交流中心,一本印有“龙江镇村改办”的棕色笔记本,引人注目。其侧另一本翻开的笔记本,记录的是2019年12月11日考察龙江村改情况,关键词有“用地面积”“收益”“租期”等。这是人们一窥顺德村改经验的窗口,也见证了“村改顺德铁军”在新时期再燃激情,日夜兼程,攻坚克难。从2019年5月起,顺德区先后四次从区属各部门、各单位共选派400名干部,分赴10个镇街村改办奋战,区镇两级组织近1000名干部日夜奋斗。
“三年来,我们走在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的无人区,摸着石头过河。”顺德区北滘镇村改办综合协调组办事员罗冠康对记者说。如今,行走北滘,一栋栋现代化工业高楼拔地而起,气象一新。集成科创园、万洋科创园、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在北滘,村改“改”出了一片新空间,承载着人们对智能制造等现代产业的期待。
视野离开北滘镇,放眼806平方公里的顺德区,从一路先行到“先行示范”,村改全面开花,通过聚焦“工改工”,辅以“工改商”“工改公益”等改造方向,探索出“政府挂账收储、直接征收开发、生态复垦复绿、政府统租统管、企业长租自管、企业自主改造、一二级联动开发、国有集体混合开发、改造权公开交易”9种改造模式。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项目在建设中
坚守制造业之根
从投资外流到投资热土
“顺德村改‘拆建并举’,轰轰烈烈,为新兴产业腾出空间,再加上多年来工业积累形成的完善产业链条,增加了社会资本的信心。”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品牌战略部经理魏春胜说。
海创大族机器人智造城位于西海二支工业区,改造前为低矮、破旧工业厂房,主要从事家具、塑料、五金等产业。这里的村改模式是政府直接征收开发,主导方向为“工改工”,目前已有67家企业(含大族机器人全球总部)意向入驻。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村改增添新动能,重塑产业生态,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顺德成为大湾区的投资热土,本地企业主动增资扩产,机器人、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纷纷落户。截至2021年8月22日,顺德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510个项目启动改造,在建工程项目176个。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立足新发展理念,顺德锐意改革,在村级工业园改造中,坚守制造业之根,以“工改工”为主的原则,努力管控好工业用地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制造业是根,村改不能大量‘工改居’,盖商品房,断了根。”细滘村民何汉辉说,“村改,改出了新天地,为发展现代工业提供空间,吸引留住高素质人群来就业消费,带动了经济活力,如村里原有物业租金就翻了一倍,提高了村民收入。”
村级工业园改造对顺德来说,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子”。一子落,满盘活。执规划先行之手,顺德坚持以“工改工”为主,按照“一镇一主题”的思路,规划建设顺德红岗科技城、顺德(龙江)数字产业城,推动十个镇街至少建设一个平均超两千亩的现代化主题产业园。
蓝图既绘,行胜于言。在容桂街道细滘社区,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项目已经初具“雏形”,一个产城人文融合、和谐发展的生态产业新城呼之欲出。
走进细滘社区,与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一路之隔,还有“电线乱布”的旧厂房,村改前与村改后在这里交织,产业和城市正经历“涅槃之变”。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项目是一个“工改工”项目,采用的村改模式是“政府直接征收模式”,即政府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进行征收,政府负责上盖建筑物拆除补偿。容桂细滘社区党委书记黄任华说:“统筹规划,布局整个社区,在村改过程中,村里提留一定比例用地,用作工改商(住)项目,平衡多方利益。”
“我们很期待商(住)地块出让所得。”何汉辉说,“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项目所在地,以前是一个自发聚集的低端物流园,安全隐患多,严重污染环境,物流车堵塞了交通,压坏了道路,周边居民不满已久。村改后,河涌清澈,不再发臭;道路通畅,不再破碎。”
村改,“再造一个顺德”。
顺德坚守实业,坚持“工改工”主要方向,优化重塑全区产业空间,确保70%左右的项目为“工改工”项目,并在改造资金、招商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如“工改工”挂账收储土地出让成交价的98%补偿原权属人、支持工改工项目根据产业实际调整容积率等。
村改为增资扩产提供宝贵空间,格兰仕等多家企业陆续开始回流,一大批本土骨干企业,纷纷增资扩产,如顺德优质企业悍高集团增资扩产的六角大楼·超级工厂项目。
▲中建国际·创新智慧城数栋大楼拔地而起
为民靠民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两规不符,用地政策难突破;“长租期、低租金”,众多园区业主、企业等既得利益群体阻力大;坚持“工改工”为主、利益难平衡;村民诉求多样,改造意愿难统一;多重矛盾交织,干部队伍信心不足,村级工业园改造这“五大难”,注定其是个“硬骨头”。
发展前行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何汉辉说:“顺德南入口新兴产业园(容桂·细滘)升级改造方案首次在村里表决不通过。有困难,就不能退缩。党员干部齐上阵,早上趁村民还没上班、晚上下班后,挨家挨户上门宣讲政策,逐步推动项目落地,最终表决方案通过。这个时候,党员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顺德村改,不但改出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还唤醒了党员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走群众路线,用朴素方法论,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方法论,不曾动摇过。顺德区、镇、村三级干部深入村(社区),面对面收集村民和企业主的诉求和建议,一家一家企业协调、一户一户村民动员,为赶在村民务工前进村宣传政策、解释方案,村改铁军经常清晨6点前就起床集合,7点进村入户,晚上9点才离开各村各户,为的是争取更多时间向群众讲解,获得更大的理解和支持。
这样的宣讲场景,也发生在顺德北滘镇黄龙村村民郭桂牛身上。“用好省实验区支持村改的11条政策,结合村改实际,探索创新12条顺德新做法,破解村级工业园改造的难题。”郭桂牛张口就说起了顺德村改的政策设计,对此烂熟于心。
随着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逐个突破,改造初期的普遍质疑、信心不足、顾虑重重“一扫而空”,干部、群众、企业家信心加强,村民从“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项目方案多以超过90%的得票率表决通过,形成主动争取改造的浓厚氛围,顺德区内通过表决的村改项目共154个。
2019年12月8日,对于顺德区“经济发展较慢”的黄龙村是一个历史性时刻。这一天,黄龙村黄涌工业区改造方案获得高票通过。郭桂牛说,“黄涌工业区占地600亩,新的工业区390亩,大大节约了用地,新建厂房多为高层,厂房使用面积是旧工业园的两倍,配套有员工公寓、运动公寓、商业设施。”万洋科创园,正是落户在黄龙村黄涌工业区这块村改土地上。
在顺德,各村改项目平均提供了25%项目用地作为公益性用地,来优化园区路网、基础设施及绿化环境。村级工业园改造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头挑着乡村振兴。顺德紧握村改“金钥匙”,逐步改变破旧、落后的乡村形态,综合规划乡村产业发展、村容整治、污水处理、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推动城乡建设迈上新台阶。
“新的园区看上去很大气,整洁干净,我已经买了3层厂房,园区落成后,将回流至万洋科创园生产。”郭桂牛说。他既是村民代表,也是本土企业家,对村改后的黄龙村发展充满信心。
在郭桂牛看来,村改就是破旧立新,以新换“心”,是实现村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路径。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后,大力提留产权物业保障集体收益可持续增长,各村居集体收益相比改造前至少增长2倍以上,为推动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以黄龙村为例,改造后村集体将获得超10万平方米物业,提留物业价值占村集体获得总收益的62%。2020年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中北滘黄龙村上榜,就是有力例证。黄龙村行政服务站业务主管梁志钧介绍,万洋科创园项目采用“政府挂账收储型”村改模式,政府主导推工改工,集体土地转国有。
“每个村改项目,均有其特性,像有的村比较落后,没有能力进行村改,政府先垫资进行土地整理,公开出让后,分成给村里,村民就有钱分利了。”梁志钧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村分红人数为1764人,每人能从土地出让金中分红18万元,每年预计能从提留物业租金收入中分得约1万元,还有复垦面积的收益待确定。
在顺德,看得见的是“村改”,看不见的是农村治理攻坚战。顺德村改,以人民为中心,为民靠民,有效破解了农村复杂的利益格局,极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对党委政府、村居干部的信任度、满意度大幅提升,重塑了基层治理格局。借助村改为基层治理创造的最有利契机,2021年1月10日,顺德成为佛山市第一个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的区,一改过去拖后腿的局面。
▲东莞日报社跨省调研采访组实地采访中
记者观察
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时不我待
难道“村改”不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好事情吗?答案是肯定的,首先在于让群众知晓“村改”,破除思想上的“梗阻”。
从公交站台里大大的“打造村改示范标杆产业园”宣传标语,到饮用瓶装水上印制有鲜红显眼的“村改加油”字样,三年来,在顺德,村改“无处不在”,群众知晓率高,改造意愿强。人们普遍意识到,村级工业改造是一次“再造顺德”的良机,犹豫再三,不面对,就是对顺德群众的不负责,是对顺德历史的不负责,更是对顺德未来的不负责。
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以“快”字当头,以“敢为”抢抓机遇,大刀阔斧,气势如虹。这是个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百舸争流的年代。在东莞,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时不我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东莞应该加强宣传引导,讲好镇村工业园改造故事,在城市更新中提高市民积极性,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努力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顺德和东莞都存在大量的村级工业园,面临产业和空间升级改造的压力,顺德在村级工业园土地整理和产业用地供应方面确实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村改’拆迁整备方面速度很快。”东莞华勤城市更新研究院研究员周志芳说,顺德在村级工业园改造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关注和借鉴。
利益平衡机制应有更多可能性。顺德在各类改造项目的利益平衡机制方面有较多的探索和创新。如,在全区各镇(街道)政府收益平衡方面,将地券交易收入和商住类土地出让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全区统筹,作为村改扶持资金。鉴于此,东莞在旧改过程中应大胆尝试突破,更好平衡各方利益。如,可以考虑镇街、市级层面设立工改专项资金池、工改商居项目贡献工业用地等多维度进行项目之间的利益平衡。
改造“后半篇”文章应提前谋划。顺德村改拆迁整备方面速度很快,但如果产业规划、产业招商和运营方面不能提前布局和思考,可能会出现前后脱节,造成产业空间的浪费,影响改造目的的实现。东莞镇村工业改造,应当在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审批的同时增加产业规划审批环节,重视产业空间和实体企业的事先对接。
低效镇村工业园改造,是东莞城市更新的突破口。东莞工业涅槃发展,走上“城市更新”之路,寻找和再生城市发展动力。九万里风鹏正举,制造高地东莞,海阔天空。
指导单位: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张树坚
策划:雷石鹏 虞清萍
执行:黄涛 沈勇青 林朝丰 李金健 邓文燕 张华桥 王子玺 付碧强 刘召 王东 程永强 陈帆 陈栋 李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