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对比东莞与泉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同是地级市,制造业大市、外贸大市。东莞的周边有广州和深圳两座超大城市,泉州则有省会福州和副省级城市厦门,同样面临人才集聚不足、周边城市虹吸的情况。但较之东莞,泉州是民营制造业重地,产业结构更偏传统,但却书写出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泉州经验”。对此,东莞日报社跨省调研采访组走进福建泉州市,走访部门和企业,学习泉州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东莞的食品饮料业、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这三大优势传统产业探寻实现“老树发新芽”的路径。

▲泉州市区地处晋江下游,在泉州湾入海口形成跨江、面海的城市格局 通讯员 潘登 摄
2021年4月29日,位于福建泉州的安踏集团展厅,迎来东莞市政府代表团的考察调研。
展厅旁的安踏品牌总部折扣店,排起买单长龙引起代表团成员注意——原来,安踏官方当天刚宣布王一博成为其品牌全球首席代言人,多款“王一博同款”网上第一时间售罄,导致不少粉丝纷纷冲向实体店。
昔日只有耐克、阿迪达斯这类国际大品牌限量款发售才会出现的火爆场景,如今正在安踏等国潮体育品牌身上上演。
这是代表团成员们亲眼看到的一幕,也是泉州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唤醒品牌意识,打造产业集群,占据区域产业竞争高地的一个缩影。
作为GDP连续领跑福建22年,且2020年成功跻身GDP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市,泉州在制鞋、服装、纺织、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培育出安踏、361°、七匹狼、柒牌、劲霸、九牧王、盼盼、达利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可以说是在全国地级市中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到了极致水平。
极致的背后,东莞可以学什么?
▲位于泉州的安踏集团产品展示厅
安踏“密码”
关键在于“品牌+研发”,均花重金和精力进行投入
在安踏集团展厅,各种款式的运动装备、鞋帽吸引着东莞市政府代表团的目光,代表团成员边听讲解边思考,认真学习安踏品牌打造、吸引人才聚集,推动创新研发的经验做法。
起于一个小厂,但却心怀天下。
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安踏从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小鞋厂,发展成为全球运动品牌的前三甲,培育收购的国内外知名运动品牌将近20个。今时今日的安踏,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品牌和LOGO,它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收购并运作全球品牌的运动品航母集团。
在展厅显眼处的电子屏显示着,2020年安踏集团收入335.1亿元,连续7年增长,增速行业领先。
还有另外一组数据值得关注,安踏体育2020年的净利润为51.62亿元,阿迪达斯净利润折合人民币约为33.14亿元。这也意味着,安踏体育的净利润首次超越了阿迪达斯。
那么,安踏集团取得亮眼成绩的“密码”是什么呢。据安踏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安踏集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品牌+研发”,花重金和精力进行品牌投入和研发投入。其中,安踏集团每年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超过销售成本的5%,2020年安踏研发活动成本高达8.71亿元,同比增长10.4%。
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多品牌战略、多曲线增长是必然的选择。为了增强用户心智、提升品牌力,2016年,安踏开始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单聚焦、多品牌、全渠道。
安踏收购了一直走高端品牌的FILA,实现品牌升级的同时,安踏则继续走中端路线。此外,其品牌还用培育FILA的经验,去培育出Descente、KolonSport等多个知名品牌,并与方源资本、AnameredInvestments及腾讯组成的投资者财团收购AmerSports旗下始祖鸟、萨洛蒙、阿托米克、威尔胜等。形成专业运动、时尚运动、户外运动三大品牌群,不仅能扩大市场份额,还能实现单聚焦多品牌孵化。
4月29日,安踏官宣王一博为安踏品牌全球首席代言人。王一博是中国著名演员,安踏则是毫无争议的中国第一运动品牌。广受欢迎的著名演员和第一运动品牌强强联手,对安踏而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销量。
即将到来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又为安踏提供了一个品牌传播的绝佳平台。安踏计划延续东京奥运的大战略,代表中国的运动品牌讲好品牌故事,讲好运动员奥林匹克的精神,跟年轻消费者有更好的互动,让更多的人关注奥运,关注中国品牌不断跟奥运的连接。
9月27日,一场极具自我风格、科技范儿十足的发布会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这里说的不是苹果,而是安踏线上创新科技大会。
直播过程中,很多网友误以为安踏只会生产鞋子、运动衣?实际上,如今的安踏是一个科技范儿十足的运动品牌公司了。
安踏公开了最新的安踏氮科技平台,展示出自己对于未来运动科技的理解。通俗说,就是安踏通过新材料、新科技在“回弹、轻质、持久”三个方面,最大化赋能篮球鞋和跑鞋,不仅穿着舒服,还能让你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在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身穿安踏设计并制作的“冠军龙服”登上领奖台,令世人惊艳。这款高科技加持的新一代“冠军龙服”,防紫外线、四面弹力、速干……展示出了中国体育品牌的实力。
直播中,安踏透露未来还将进一步提升研发投入:未来五年再投入超40亿元,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加快大众商品运动科技的自主迭代,保持在专业运动上的持续领先。
这一切,安踏的底气在于他们始终把科技研发创新放在资源投入的首位。截至目前,安踏在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设计研发中心,吸纳了200多名来自18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研发专家,累计申请国家创新专利超1400项。
▲安踏已成为中国第一个成功收购并运作全球品牌的运动品航母集团
“民办特区”
秉持爱拼才会赢的精神,造就“民办特区”美誉
泉州不仅只有安踏,还有匹克、特步、361°等泉州运动鞋服领域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同样不错。今年,匹克、特步还被各大资本机构相中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运动鞋服产业历经了多轮快速和滚动式发展,形成了较为集中、影响力巨大的产业集群。泉州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运动鞋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此外,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品牌如恒安、安踏、金鹿、七匹狼、富贵鸟、柒牌、亲亲、劲霸、雅客、九牧王、爱乐、达利、福马、盼盼、利郎等,大家可能知道是福建的品牌,却未必知道这些通通来自泉州的民营企业。
泉州在支持传统行业优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内外市场、加大品牌投入和研发、开展产业并购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做法,甚至可以说是在全国地级市中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到了极致水平。
那么,极致的背后都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借鉴呢?“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的歌词。它唱出了泉州人奋力打拼的顽强意志和人生信条,而泉州人拼的是什么?是实体经济,是企业的危机意识自觉行动,是闽商的抱团取暖。
“泉州这样一个地级市能创建如此之多品牌,其实是被逼出来的。”长期观察和记录泉州经济的福建日报资深记者何金说,泉州不像东莞,有大湾区几何中心的良好区位,隔壁的厦门对泉州没有辐射力,身边没有可以靠的大树,也几乎没有台资和外资,这就决定了泉州的民营企业,生存状况比东莞、佛山恶劣得多,因此企业危机感更强,对国内外市场更加敏感,更善于学习。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1999年的时候,安踏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晋江小鞋厂,彼时一年的利润仅有200多万。但安踏拿出利润的大头请孔令辉做代言,还在央视砸了几百万广告费。随着那句“我选择,我喜欢”的广告词飞入千家万户,从此安踏不仅名扬天下,而且销售收入也一路猛增。那个年代属于短缺经济时代,只要你生产出来是不愁销售的,大家的日子都好过,安踏的做法甚至被人取笑,很多人都没看到安踏的居安思危和前瞻性。
何金说,闽商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抱团取暖,互帮互助,而且相互学习能力很强,大家都按照这一套打法,久久为功,逐渐形成“泉州品牌”矩阵,甚至千亿级产业集群。
▲泉州东南亚采购集散中心内货品琳琅满目
以传统制造业为依托的实体经济,是泉州引以为傲的底气所在,也是泉州产业经济的基本盘。2020年,泉州全市生产总值10159亿元,占福建省比重近1/4,在国内所有城市稳居前20名,拥有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纸业印刷、电子信息等9个千亿产业集群。其中,民营经济呈现“八八九九九”特点,即贡献了约八成的税收、八成的GDP、九成的研发投入、九成的城镇就业、九成的企业数,被誉为“民办特区”,先后获批国家“金改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自主创新示范区,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泉州民营经济的活力,不仅来自民营企业的自我创新,更来自当地政府不遗余力地营造氛围,推动产业创新转型。在引领企业发展方面,泉州市委市政府主要抓产业路线图的引领,抓企业科技的赋能,抓生态圈的塑造,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
东莞市政府代表团在泉州期间,还深入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在该公司的数字化应用展示厅,信泰工业互联网平台引人注目,该平台集结了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企业可视化运营、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化模块。记者看到,员工数据、产能数据、客户数据、效能数据、设备数据等各种数据分析分门别类,让人一目了然。
“疫情期间,很多国外公司设计师不能过来,可以通过我们线上的平台产品数据库,用什么材料鞋底,什么面料,可以任意模拟搭配出运动鞋款式,通过数字化赋能企业促成订单。”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泉州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制造、“机器换工”、服务型制造,在纺织服装、鞋业、建材家居、食品饮料、工艺制品等10多个传统制造业领域大力推广智能装备。目前已有超五成、2500多家规上企业参与智能化改造,建成超100个智能车间、近1000条智能生产线、超1万台工业机器人。
在今年初召开的泉州市民营经济发展动员会上,泉州提出培育龙头企业、明星企业、创新中心等共13条政策“干货”,成为泉州市“1+N+N”政策体系(“九奖”“八补”“七服务”政策礼包)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激发民企的创新创造力,加快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实际上,各个城市的惠企措施、大礼包等政策力度都差不多,但我认为泉州市委市政在营造氛围、引导创建生态圈方面有独到之处。”何金说,在2003年的时候,政府就组织泉州的企业家到北大、清华开班学习,集体充电。参加充电的包括了安踏、雅客、柒牌等数十家排在前列的晋江企业管理者。在当时,这种“借智”的做法,可谓先人一步。
企业最需要什么?不再是政策优惠,而是思想、观念、创意。这是决定企业日后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
但这些东西,政府给不了。怎么办?政府构筑平台,与国内一流高等学府合作,把一流的各方精英、权威人士请来,授课、充电,系统学习取得规模效应,以迸发出有关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科技创新方面,泉州通过借力科研平台,激发企业创新因子。近年来,泉州市实施“大院大所大平台”计划,解决中小企业共性难题。到目前,泉州引进大院大所18家,累计服务企业1900多家,涵盖“新”“老”产业领域。
改革创新方面,2016年以来,泉州开拓创新,累计实施年度改革任务及重点突破改革事项近500项,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澎湃活力。
在抓营商环境的改善和提升方面,泉州市委市政府致力于打造“清亲”新型政商关系,提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口号,构建了一系列助企惠企的务实机制,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敢于和企业家交朋友,敢于到企业现场办公、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泉州西街古城,文化遗产间弥漫着浓浓市井烟火气,闽南红砖民居和开元寺、东西塔浑然一体 通讯员 潘登 摄
记者手记
坚持“品牌+研发”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在东莞即将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时代”,开启全新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如何在新赛道上保持不掉队、形成新优势,泉州在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东莞借鉴。
众所周知,东莞是一座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而“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则是这个城市的定位。布局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6385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一改过去东莞“世界工厂”的旧印象。
但是,食品饮料业、纺织服装业、家具制造业这三大优势传统产业,东莞不但也不能丢,而且要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老树发新枝”。
东莞要坚持“品牌+研发”的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安踏始终坚守实体经济,在品牌投入和研发投入上不惜重金,不断进行创新,提升品牌影响力,为东莞传统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极佳的研究样本。
泉州企业的危机意识和前瞻性,对于东莞的传统产业企业而言,也是值得学习。传统产业现在进入微利时代,东莞要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对这座城市的企业和企业家而言,就再也不能小富即安,要勇于走出舒适圈,就要时刻保持进取心,才能做大做强。
在做好“引路人”的同时,政府也努力当好“推车手”。泉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二流的企业做产品、一流的企业做品牌、超一流的企业做标准”的口号,将品牌、标准作为维系企业生命力、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引导和支持重点企业大力打造国内驰名品牌,积极并购国际知名品牌,广泛参与各类行业标准的制定,不断开发出一系列市场认可度更高、竞争力更强的产品终端,真正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
泉州已有109家境内外上市企业,总市值超过5000亿元,在推动企业上市、加强市值管理、推动并购重组等领域的政策和举措,值得东莞学习借鉴。今年,东莞市出台推动企业上市发展三年行动鲲鹏计划,提出到2023年,力争全市境内上市公司数量较2020年初翻一番,数量超过8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翻一番,规模超过6000亿元。东莞可以在每个领域选取若干盈利能力好、创新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综合运用并购基金、招商基金、财政奖励、贷款贴息、上市辅导等政策工具,支持优质企业开展IPO、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品牌并购、品牌营销、参与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等,加快整合行业资源,加快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终端和销售终端,形成“上市龙头企业+主导产业+上下游企业集群”产业生态,有效强化本地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指导单位:市委宣传部
总策划:张树坚
策划:雷石鹏 虞清萍
执行:黄涛 沈勇青 林朝丰 李金健 邓文燕 张华桥 王子玺 付碧强 刘召 王东 程永强 陈帆 陈栋 李梦颖 莫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