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街头条丨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看看东莞这1镇2村牛在哪?
i东莞 2021-11-09 21:49:59

近日,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共同认定100个乡镇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994个村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其中,横沥镇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名单,成为东莞唯一上榜镇。茶山镇南社村、常平镇桥梓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据了解,示范村镇是乡村治理的全国样板,相比于2019年开展第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第二批创建结合乡村治理工作任务和治理成效,确定了综合性的创建标准。示范乡镇明确了四条标准,包括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健全、基层管理服务便捷高效、农村的公共事务监督有效、乡村社会治理成效明显。示范村明确了六条标准,包括村党组织领导有力、村民自治依法规范、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文化道德形成新风、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获得认定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代表了我市乡村治理的引领力量,对于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安定繁荣的社会主义善治乡村,促进全市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重点关注

缘何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它们是这样做的

横沥镇:蝶变背后的多元共治新局面

横沥镇位于东莞东部,因牛墟而得名“牛镇”。近年来,该镇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导基层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依托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深入推进组织共建、事务共商、资源共联、人才共育、项目共推、服务共享多元联动,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并探索形成系列和谐善治的有益经验,有效助力“活力横沥共享家园”的美好愿景。

以和谐善治撬动“乡村蝶变”

“感觉像住在城市里,每天都有人帮忙打扫得很干净。”横沥的村居环境优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广大村民,而他们的幸福感,则来自横沥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的持续输出。

为了做好基层治理工作,横沥镇健全工作机制,由镇党委牵头与辖区单位通过签约共建、认领项目、结对帮扶等形式,努力实现党建促乡村治理。2020年,该镇试点组建11个村居共治协会,带头组织党员、居民、企业志愿者等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协商。该镇充分利用市镇优秀治理项目资源,采取项目认领形式,推进35个社会治理项目下沉基层社区,提升民生福祉。

在提升基层管理服务方面,横沥推动17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群众“一次办、少跑腿”。而通过深化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构建起市、镇、村全线贯通的新格局,镇村与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更进一步方便群众和企业网上办事。

横沥从制度健全、资产管理、村务规范上着手,强化监督农村公共事务,制定乡村小微权力责任清单,建立由农民群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上级部门等多方力量组成的监督体系,实现农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多元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村镇的快速发展,村民的价值理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过去的治理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村镇治理的现实需要。横沥聚焦答好乡村振兴这个“时代课题”,有效整合多方力量,推动全镇向“多元共治”转变。

把丢弃的年花、废旧轮胎、奶粉罐进行二次利用,目之所及都是花花绿绿的植物、色彩鲜艳的涂绘,这是半仙山村一处的“边角花园”。“边角花园”由多元力量参与的人居环境提升整治项目,成为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亲身参与建设美好家园的重要一环,目前已被横沥多个村(社区)借鉴推广。

通过认真推动落实各项工作,横沥乡村社会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相关工作和经验得到了社会各界高度认同,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典型案例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其中,乡村治理案例入选中央党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案例》;“多元共治▪政企联动——横沥社区发展基金会助力基层社区抗疫”案例,入选全国100名优秀案例,这也是东莞唯一入选案例。

此外,横沥在社会治理方面汇聚了多方社会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合力。比如通过引入社会资源融入乡村振兴,推动了10个社区微公益项目落地;通过创新政企合作模式,成立东莞市第一个社区发展基金会;创新举办乡村振兴“斗牛大会”活动,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一场农村党员群众团结协作的全民比拼。

茶山南社村:“孝德”文化蔚然成风

茶山镇南社村建于宋代,拥有距今八百多年历史的南社明清古村落,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如今,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孝德”文化蔚然成风,社会安定和谐有活力,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弘扬优秀民风家风

自古以来,南社村文风兴盛,历久不衰。南社村每年在谢氏大宗祠举行奖学金大会,通过奖励新考取本科、大专及高中五大校的本村学生,营造南社学子读书刻苦用功、力争上游的良好风尚。

该村充分利用宝贵人文遗产,大力开展“南社斋醮”等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传承“孝德”文化,打造传统文化寻根之旅精品路线。目前,“南社斋醮”“南社九大簋”成功申报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出了“南社百岁糕点”“香亲盟莞香文化手信”等特色商铺和“为食巷”本土传统美食墟市。

同时,该村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承办和开展“传家训、扬家风、立家规”等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家教家风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安定和谐有序

据了解,南社村持续加大资金投入,购置硬件配套设施,在村内的主要交叉路口及治安隐患点,设置安装160个猫眼高清摄像头,通过日常监控,有效防止案件发生,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确保南社长治久安,村民安居乐业。

目前,南社村成功打造智能感知安全小区(又称“智安小区”),占地面积0.14平方公里,225栋出租屋、185间商铺、约8000人居住,为茶山镇创建省维稳工作示范点提供了样板。“智安小区”建成后,依靠智能防控系统,结合定期组织的法治、法律宣传活动,整个小区保持零案件发生。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南社村的村容村貌、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社会安定和谐有序,村组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发展形势良好。

常平桥梓村:党建引领焕发古村新活力

北宋年间,周敦颐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南宋时期,周敦颐第8代孙周德瑞,在桥梓建村。现今,踏着新时代的节拍,在党建引领下,桥梓村不断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建制度,兴文化,抓振兴,人居环境整治令桥梓村焕然一新,文化和旅游齐头并进,激发了古村新活力。

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力量

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桥梓村坚持党建引领,全面推行《桥梓村“1+9”村级组织运行机制》,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参与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安全隐患排查、洁净城市和河湖保洁活动、“两违”整治等基层治理工作中去,努力建设和谐善治的美丽乡村。

桥梓村党委书记周建安介绍,乡村治理不仅要依法治理,还要发挥村民自治的力量。因此,该村以自治为基础,不断完善农村自治章程,重新修订《桥梓村村规民约》等,坚持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党务村务公开,切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村民依法依规、高度自治。

为进一步整合村内各类法律服务资源,该村通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引进驻村律师为村民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点等方式,为广大村民提供坚实可靠的法治保障。此外,该村深入企业工厂及学校普及安全生产、电信诈骗、交通安全等知识,进一步增强村民群众的法治意识。

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桥梓村持续通过优化人居环境、撬动“文旅+”动力、推动产业共融互促升级等方式,推动集体经济持续做强。2020年末对比2017年末,该村集体资产增值保值率为118.29%。2020年末,村经营纯收入为3330万元,比2017年增长32%。

作为历史悠久的“红色古村”,桥梓村深入挖掘活化红色文化资源,市、镇、村三级累计投入3600万元,完善与提升特色旅游项目,大力提升宜居水平。同时通过建立村内智能停车系统等软硬件配套设施,发展红色旅游产业链,并配合镇委镇政府推进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广东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为村庄升级转型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

桥梓村还依托全市“工改工”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桥城工业区“工改工”项目,计划引进具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稳健发展汽车商贸、纺织、服务、五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爱莲湖特色商业街,促进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旅游、商业名村。

文字:袁健斌 李健武 刘志斌 图片:镇街供图 编辑:李世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