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颈与出路:东莞镇街公立医院转型再出发
i东莞 2021-11-02 14:41:33

在10月29日公布的《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完成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成为“十四五”东莞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目标。

很多人都知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镇街公立医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疫情大背景下,镇街医院的改革转型也变得越来越迫切。

为什么迫切?记者了解到,东莞市公立医院共有42家,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23家医院出现了经营性的亏损。这种大面积经营性亏损状况很少见,往年只是几家、很少超过5家经营性亏损;而去年有23家出现,超过半数,基本上都是镇街医院。

近年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一直在推动镇街医院转型,部分医院已经华丽转身,但部分依然在转型的方向和出路上挣扎,当镇街医院转型再出发,瓶颈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镇街医院发展的瓶颈

镇街公立医院大面积经营性亏损,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受疫情影响,患者能不去医院就不去,部分医院门诊量减少;核酸大规模采样期间,部分医院几乎全员出动,暂停了普通门诊。有的镇街医院本来就处于盈亏平衡的临界点,当疫情来临,临界点被打破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镇街公立医院亏损的根本原因还是缺少核心竞争力。

比如,同质化的现象比较明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专科都很齐全,但缺少特色。这个镇街医院能看的病、能做的手术,其他镇街医院也可以做。都是为了生存,缺少很有特色的专科。

同质化的弊端镇街医院自己也清楚,但转型难度不小。东莞一家镇街医院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受市内丰富的医疗资源尤其是周边三甲医院影响,医院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面临重重危机;医院缺乏环境及平台优势,对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近年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困难很大,导致专科建设缺乏足够人才支撑,同时,近年院内亦存在人才流失等不利因素,难于打造学科品牌;虽然近年来积极与高校及上级医院合作,加强专科建设,但因专科高端精细设备投入资金较困难,造成专科建设难于突破瓶颈,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此外,医疗业务用房不能满足诊疗需求,门诊、住院部就诊环境不够好,也影响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这些瓶颈,不少镇街医院也同样存在。

转型的模式和方向

突破瓶颈的根本措施是转型。近年来,东莞市卫生健康局一直在推动镇街公立医院转型,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

尤其是东莞综合医改2015年驶入快车道以来,已经有7家镇街医院转型。有的转型为市属医院、区域中心医院,比如,常平医院升级为东部中心医院,塘厦医院升级为东南部中心医院,麻涌医院升级为水乡中心医院;有的转型为医养结合护理院,比如,东坑医院护理院、洪梅医院护理院;有的转型为中西医结合,比如大岭山医院转型为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其余镇街医院怎么转?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认为,主要考虑“大专科、小综合”模式,或者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高度融合,建设社区医院的模式来取解决镇街医院出路,这是大的方向。

具体来说,首先是提升镇级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专科建设和学科建设。根据全市整体医疗资源的布局,再从均衡化、区域化角度,争取每个镇街医院有1-2个重点或特色专科,打造核心竞争力,错位发展。

叶向阳举例说,石排医院神经内科的“促醒中心”实力很强,其他医院不能苏醒的植物人,送到这里苏醒的几率大大提升;再比如,虎门中医院毫火针,也很有特色。

其次是提升镇街医院的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尤其是采购和人力资源成本,提升效率,医院的效益会慢慢出来。

医院发展离不开财政投入

镇街公立医院服务镇街,其发展也离不开镇街财政的投入。镇街医院实力提升,有利于镇街招商引资。有观点认为,经济欠发达镇街对镇街公立医院投入容易不到位。

对此,10月27日举行的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十二次会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专题询问会上,市财政局表示,东莞已经出台了财政支持公立医院财政投入政策,在镇街医院基本建设及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离退休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支出,政府指定任务的完成等方面,镇街财政要予以保障。市财政局也会加强审核监督,如果镇街没有按规定足额予以安排,会责令其调整年度预算内容。对于相关民生支出超过镇街财政收入时,对超出部分由市财政兜底补助。

所以,欠发达镇街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是有政策保障的。经济欠发达并不必然导致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不足。

有的经济欠发达镇街对镇街医院的投入力度反而更大。东莞一家经济欠发达镇街的镇街医院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该镇对医院支持力度特别大。因为产业项目的引进必将带来一批高素质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为产业招商引资作出有力支撑,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医疗资源,是镇里定的医疗事业发展目标任务。

该负责人举例说,该院重点发展心内、神经内科等专科,未来这些专科与老年护理相结合,实现医养结合,目前,该院引进了3个三甲医院来的心内科医生。他认为,吸引人才不仅要薪酬吸引,还要提供成才的平台。专家来了没设备,就相当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镇财政支持购买“DSA”设备花了1000多万;今年拨付1000多万专项资金支持医院的薪酬制度改革。明年,除了支持薪酬制度改革,镇财政还将投入资金进行设备购置、人才引进和培养。

镇街医院要扮演好“塔腰”角色

根据《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未来五年,东莞将积极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基本完成镇街公立医院供给侧改革。通过提效、降耗和改善服务,全面提升医疗管理水平。

具体来说,镇街公立医院在区域中心医院的统筹引领下,根据区域性差异,实施错位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鼓励镇街公立医院向“大专科、小综合”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医养结合机构、社区医院等转型发展。到2025年,每个片区至少建有一所护理院或康复医院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养、康护需求。

目标到2025年,全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高水平医院及三级甲等医院为塔尖,区域中心医院和二、三级医院为塔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塔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

【转型进行时】

东坑医院:打造医养结合“东莞样本”

2016年,东莞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东坑医院护理院作为东莞首批公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之一,2017年至今,经过4年积极探索,不断推进医养护融合,大力促进护理行业发展,加快培养护理人才,全力打造医养结合“东莞样本”。

2017年12月28日,东坑医院护理院正式启用,致力于为失能老人提供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努力满足老年群体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4年来,护理院已经累计收住老人500多人次。

今年9月30日,东坑医院升级为二甲医院。东坑医院院长卢柳霞表示,医院将按照“效率医疗”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以患者为核心,充分调配医疗资源,以最短时间、最佳质量、最少费用,达到最好疗效;对护理院老人则将始终提供最暖心照护。

谢岗医院:医联体助推医院大发展

谢岗医院2015年与市人民医院联手建成全市首个医联体后,医疗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目前,谢岗医院已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康复为一体的二甲综合性医院。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谢岗医院在加入医联体前后的巨大变化。统计数据显示,谢岗医院2015年出院人数5267人次,2017年新院区投入使用后,出院人数7101人次,比2015年增加1834人次,增长34.82%,到2019年出院人次达到8296人次,比2015年增加3029人次,增长57.51%。业务收入2019年与2015年相比,同比增长120.40%。

可以看到,谢岗医院2015-2019年住院病人数、业务收入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2017年1月新院区投入使用后,医联体成效明显,顺利开展各项新技术、新项目,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留住了绝大部分本地患者,亦吸引了周边地区及市外部分患者前来就诊,使医院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洪梅医院:“伤口造口专科+护理院”双轮驱动

作为东莞伤口造口护理领域的“一姐”,张艳红拥有伤口造口国际治疗师、中美老年专科护士证书。去年8月升任洪梅医院院长后,她发挥专长,将自己的伤口造口国际治疗师专业与护理院深度融合,打造洪梅医院护理院和伤口造口专科,推动医院往医养结合特色明显的“大专科小综合”医院转型。

刚开始,张艳红的目标是服务水乡片区的疑难伤口造口患者,但现在各个镇街的患者都有,比如石龙、清溪的,一些是别人搞不定的。很多出现伤口造口是因为全身的机能出现问题,比如偏瘫、长期卧床,随着人口老龄化,这类患者会越来越多。

目前,该院的伤口造口专科带动了医院的发展,接下来将继续做大做强。

文字:李广 图片:陈帆 编辑:张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