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制造”加速迈向“东莞智造”,向软件领域、全生产链条纵深发展
i东莞 2021-10-18 10:33:40

在慕思生产车间,工作人员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公司打造的4.0工厂——仅1条生产线就能产出三四百个型号的床垫,且可记录可追踪,高效满足个性化睡眠需求。以前慕思生产线上基本上都是青壮年男员工,现在一人配一台机器就可以搞定,很多女员工也可以轻松完成。

慕思是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从东莞制造迈向“东莞智造”的佼佼者。据了解,目前东莞已对4600多个项目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

发展多年,企业数字化转型步入怎样的发展阶段?专业人士表示,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向软件领域、全生产链条纵深发展。同时,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也成为众多智能制造龙头企业抢占的风水宝地。

■慕思生产车间,过去四五百人的工作量,如今仅需不超过20人就能完成

“东莞智造”路径探索

在慕思的生产车间里,该公司倾力打造的4.0工厂,一条生产线就能产出三四百个型号的床垫,且可记录可追踪,高效满足个性化睡眠需求。

智能化已经成为引领第四代工业革命的主题,慕思在工业4.0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创新与探索,对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东莞制造加速迈向“东莞智造”有哪些发展路径?慕思集团副董事长、总裁姚吉庆认为,高端品牌有三大发展路径:开创新的品类,创造新市场;用数字化赋能创新升级,融合共生;智能制造实现个性化、规模化、智能化、快捷化。

虽然,短期来看,投建一个智能化、数字化、柔性化的以工业4.0为创新驱动的数字化工厂,投入和耗资巨大,但长远而言,必将获得创新先行者的巨大红利。实际上,在这方面慕思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以去年为例,因为疫情许多寝具企业不得不停工,而由于慕思数字化工厂的存在,仅3月份一个月就完成了当月15万份直播订单,保障了慕思在特殊时期的产能供应。

作为床垫品牌的佼佼者,慕思的智能化发展之路颇值得行业借鉴。同时,在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东莞制造业中,中小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专家关注的重点内容。

10月15日在东莞举行的中国基本盘·首届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活动中,中控集团创始人、中德制造业研修院联席院长褚健表示,不仅是大企业需要智能化应用,中小企业也需得到更多关注。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进程中,企业要能够大量应用智能化工业软件,利用和打造好工业操作系统的平台生态。

褚健切中了东莞制造业的需求。9月出炉的《东莞企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1)》中显示,从未来企业信息化投入来看,企业软件投入的意向明显高于硬件的需求。2021年软件投入在各个区间占比均超过50%。

事实上,东莞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也吸引众多智能制造企业加速汇聚东莞。近期举行的智博会,便成了智能制造“淘金客”的一次资源对接平台。

广东光达智汇科技有限公司在展会上直接宣布“出世”。光达智汇是友达光电全资子公司,友达光电是国内先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服务商,有着20多年的制造服务及智能制造转型经验。目前该公司已为德普特、OPPO、得利钟表等多家知名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等服务。

“智造”本质仍是产品

经过多年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从“选择题”演变为“必答题”。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数字化的时代已经来了,它不可逆转。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增强企业的内在动力。”10月15日在东莞举行的中国基本盘·首届中国制造业活动中,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以格力电器的转型升级之路为例表示。

董明珠的到来,成为活动的一个小高潮。一直以来,董明珠以坚守制造业的形象出现,这一次她以格力的转型案例,提供了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宝贵经验。

“坚守主要体现在自主培养人才,自主研发创新。”董明珠表示,格力从一个技术员没有,到2012年有了800个技术员,到如今16000个技术员,从1个研究所到1000多个实验室。

谈及当下热议的数字化,董明珠坦言,“无论什么时代,尽管数字化是给我们老虎添翼,但是没有老虎,你的翅膀往哪里安?所以我们制造业伟大就伟大在这里。”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北京大学教授杨学山认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是转向数字网络,数字网络、算法、算力只是制造业发展中解决问题的一种新的工具。而且在一般的情况下,对于制造企业,它们都不是最重要的工具,但是必要的工具。

杨学山进一步建言,企业家在数字化进程中,不能为了数字化而脱实向虚;IT技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起决定作用的依然是工业相关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于制造企业,最重要的依然是企业的产品、工业知识和经验。”

本次智博会期间,e-works数字化企业网总编、CEO黄培博士建言东莞智能移动终端制造企业。他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对于智能移动终端制造企业,智能地连接人、物和业务的技术趋势已成为现实,企业数字化转型的6种模式,将引导智能移动终端等制造企业从应用、效能和效益方面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字:资深记者 张华桥 首席记者 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