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驿站 | 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莞邑少年 2021-10-06 14:31:09

栏目主持:萌萌姐姐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哭,一句话说重了,眼泪就在眼眶打转……亲爱的小伙伴们,在成长路上,你遇到过这些情况吗?知心姐姐听说不少同学内心像“玻璃”一样,一碰就“碎”。不过没关系,告别“玻璃心”并非难事,当你难过的时候,相信身边父母、老师、同学都非常愿意与你一起分担,所以千万别害怕面对困难和批评。那么,如何缓解敏感情绪呢?本期,知心姐姐来给各位支招啦!

案例1:

小君经常不开心

盼望妈妈理解她

小君:

我经常感觉自己无端端地不开心,这种感受持续了好长时间,有好几次我鼓起勇气向妈说起这件事,她当时在忙,随口应付了我两声,还说我没事找事,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跟她说过心里话,感觉内心非常孤独。

小君妈妈:

孩子情绪实在是太敏感了,都快小学毕业还动不动就哭,每次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又说不出。这种情况发生多了,我也就懒得理她,我也希望她能多和我分享分享她的心里话。

知心姐姐:

小君说她常感觉到自己“无端”不开心,并且这种感觉持续了好长时间。这种情况说明小君已经进入青春期了。

孩子进入青春期最典型的心理活动就是常感到一种“不开心”的感受。但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开心。他们内心时常充满矛盾,成就感与挫败感错综复杂地夹杂在一起。如果说人生有哪个时期是最动荡的,青春期首当其冲。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家长想要孩子分享更多的心里话,首先要尊重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事实,一定要改变原来的针对儿童的沟通模式,从原来的问答式沟通变成感受性沟通。

家长的思维不要纠结于问发生什么事,因为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本身处于青春期就容易感受到“不开心”。不如耐心等待,鼓励孩子跟我们分享他们的心情。如:“妈妈能感受到你现在状态不太好,妈妈想你知道,只要你想倾诉,可以随时跟妈妈说,妈妈一定会停下所有事情,耐心倾听。”

当家长朋友真正做到不评价、不批判地去倾听,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孩子已经快小学毕业了,具备处理一些问题、事情的能力,更多的时候他们缺乏的不是指导,而是被理解。

案例2:

莉莉被爸爸说哭了

她觉得爸爸只会责怪

莉莉:

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我本以为爸爸会鼓励我,没想到他劈头盖脸说了我一顿,还说我“玻璃心”,停留在原地的成绩就是退步。我再也不想理他了,感觉他根本不会照顾我的感受,只会责怪我,而我只能用哭泣来发泄负面情绪。

莉莉爸爸:

孩子考试成绩公布,表现一般,我让她好好反思,为什么其他同学都在进步,就她停滞不前。我认为,小学不打好基础,初中怎么办?结果,我才说了她几句,她就哭着摔门跑了。后来,我们俩谁也不理谁,我就想不通,她怎么就听不得批评呢?

知心姐姐:

莉莉代表了大部分青春期家庭中的孩子,不谈成绩母慈子孝,一谈成绩鸡飞狗跳。“不用你们管”“你们烦死了”是能预料到的孩子的回答。那当家长真的甩手不管孩子的学习了,他们又会很愤怒,认为父母不在意自己,连学习都不管了。

把父母推开,又想父母靠近自己,这种“双重束缚”的沟通模式,对青春期的父母极具挑战性。像莉莉爸爸这样大家相互不理睬,的确在短时间能避免新一轮的冲突,但却会让孩子习得这种情绪化的沟通方式。

建议像莉莉爸爸这样情况的家长,务必改变沟通模式,少用说教式语言,善用“非常规的手段”,如适当地多问孩子几个为什么,甚至用一些幽默、自嘲的处理方法,如:“果然有其父必有其女啊,想当年我的成绩就是上不来,想不到你也一样呢。是不是爸爸语言基因不行啊。”这种幽默、自嘲的处理方法会进一步激发孩子和你探讨的欲望,说不定孩子笑一笑后,他感觉问题其实也不是那么的困难。相信聪明的家长一定有更多的方法。

案例3:

峰峰听不得批评

认为自己太脆弱希望改变

峰峰:

我知道自己这样不对,但就是控制不住。一听到批评我就浑身不舒服,爸爸妈妈也安慰我说偶尔做错一两件事没关系,也许真的是我太脆弱了吧!我想改变下自己,不知从何入手。

峰峰爸爸:

我家孩子不只是玻璃心,简直是泡沫心。平时只喜欢听父母和老师对他的表扬,一遇到批评,就把自己关进房间生闷气,无论我们说什么,他都不听,还让我们走开。我认为,身为男孩子,应该坚强些,不能只听好话,要学会正视自身不足。

知心姐姐:

像峰峰这种事后能意识到自己不对,但是就是控制不住的孩子,其实并不是听不得批评,而是内心害怕、恐惧犯错。他们内心也是非常期待得到合理的引导。所以不是孩子玻璃心不能批评,而是孩子需要家长正确的批评。

正确的批评方式是以不伤害孩子自尊心为前提的。需要分清场合和措辞;批评措辞要适当;对事不对人;适当冷处理。请家长朋友们反思,在我们日常的亲子沟通中,有没有真正做到以上4点。最怕家长由于愤怒,在无意中不分场合、侮辱般打击性的批评,这不仅会导致孩子“玻璃心”,还会让亲子关系破裂。

名师档案:

黄金玲,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东翰林实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兼东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东莞市工委工会心理关爱团心理老师。是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获广东省百名优秀德育教师、东莞市万江街道优秀教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