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梅的粤剧人生
i东莞-长安周刊 2021-09-28 11:15:42

对粤剧无比热爱,对粤剧艺术有着执着追求、低调而努力地经营着一个地方业余粤剧团的李应梅先生驾鹤西去,在天堂继续唱响他挚爱的粤韵。他对粤剧的付出,所取得的成绩由后人评说,但他与粤剧的故事,必将成为传奇。

今天,我们在长安粤艺苑沉痛哀悼我们最可亲、可敬、可爱的李应梅先生,深情思念我们与李应梅先生生前曾经的点点滴滴,回顾李应梅先生传奇的艺术人生。

李应梅先生是东莞长安镇锦厦社区人,从小喜欢敲锣打鼓,因此便与粤剧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东莞历来是粤剧之乡,有不少粤剧艺人散居其中。于是14岁的李应梅便跟同村老艺人学习粤剧锣鼓点子。

上世纪60年代,农村文娱节目极少,群众渴望看戏,这个现象引起领导重视。1965年,锦厦村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当时的锦厦村党委书记李寿南,大队长李安康,委任李应梅先生当任“锦厦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人们把“锦厦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为“锦厦宣传队”。

“锦厦宣传队”虽然只是业余性质,而且经费有限,场地狭窄,人手短缺,设备简陋。但在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在之后的十多年中,李应梅先生带领队员向专业剧团取经学习,土法上马,先后排演了《红管家》《游乡》《补锅》《打铜锣》《森严壁垒》《银颈链》《半篮花生》《出航之前》《放鸭》《楼台会》《成婶》等几十个小粤剧。逢年过节,“锦厦宣传队”除了在锦厦村和长安镇演出外,还带领队员们用自行车装载演出物资,应邀到各村乡演出,实行免费送戏上门,不但满足了锦厦村和长安镇人的看戏需求,也活跃了周边村乡的群众文化生活,使当时的“锦厦宣传队”成为一支生机勃勃,享有盛名的粤剧演出队伍。

群众的喜爱,领导的支持,使李应梅先生不敢松懈,继续带领“锦厦宣传队”,沿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路子坚定地走下去。

但是,任何事情也不会一帆风顺, “锦厦宣传队”终于碰到他们开办以来的巨大困难,因为:一、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许多必需的演出物资都无钱购买,只能用代用品或自掏腰包解决。二、没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宣传队所有成员都各有职业,无法全力以赴。三、没有任何报酬。这就得有一套“超常”和“另类”的管理业余文艺团队的办法和经验。而这些办法和经验,却是连专业剧团也没有的,李应梅先生只能小心地一步步摸索着前行……

不久,改革开放全国铺开,锦厦村人乘政策开放之良机,纷纷洗脚上田开辟第三产业,再无暇参与宣传队的工作。而李应梅先生也步入不惑之年,面对风起云涌的经济浪潮及个体经济的兴起,队友们不得不全力投入个人事业和家庭经济的再建设,抽不出时间顾及宣传队的工作,“锦厦宣传队”的活动便从“暂停”走向“终止”。

进入90年代,全国经济腾飞,长安新城崛起,昔日贫穷落后的边城小镇,一跃而成文明富裕的全国乡镇之星。长安镇第一间星级酒店落成,李应梅先生被聘为长安酒店的副总经理,作息时间相对固定,千金难买的心头好也自然而然地重新摆上李应梅先生的生活日程。

1992年,在长安镇党委和长安镇政府的支持下,“长安镇戏剧曲艺协会”正式成立,由李应梅先生出任该协会会长。在工作之余, 李应梅先生把所有业余时间投入毕生至爱的粤剧。时仅数月,便带领戏曲协会成员,排演了《新潮打金枝》《D打佬娶妻》《花好月圆》等多个谐趣小剧,并在长安镇各村巡回演出,获得好评如潮。

1993年,李应梅先生再牵头组建“长安镇戏曲协会”属下的“长安业余粤剧团”。之后三年,带领剧团排演了大型粤剧《秦香莲》《柳毅传书》《山乡风云》《郭子仪祝寿》;折子戏《十五贯》之“访鼠”、《白蛇传》之“断桥会”、《宝莲灯》之“二堂放子”、《沙家浜》之“军民如水情”和小粤剧《江姐上山》,使剧团成员得到锻炼和提高。

至此,从事业余粤剧工作已有31年之久的李应梅先生,组织排演过不少剧目,也得到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欢迎。于他个人来说,应该感到满足,但从社会效益来看,还远远未达到李应梅先生的理想。老是搬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戏,虽然也能把善恶忠奸讲个明白演个透彻,但毕竟难以贴近现代人的生活,观众看来不亲切,就难引起共鸣,更难取得寓教于乐的功效。

这问题使李应梅先生思考了很久,结论是必须带动长安业余粤剧团改弦换辄,使之能与时俱进,贴近生活,编演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戏,换而言之,就是从“写当地,演当地”做起。

1998年,为配合宣传,长安业余粤剧团编演了粤曲平喉独唱《党代表返长安》;为批判赌博现象,编演了《重返九桁瓦》《回头是岸》等现代独幕粤剧。这些节目演出后,果然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这更坚定了李应梅先生“与时俱进,改革粤剧”的决心和信心。

1999年,长安镇出现一位五进湘西扶贫助学,四次荣获“中华大地之光”新闻人物奖的治安员。李应梅先生被他的无私行为而感动,同时也想到了首先富起来的农民,该如何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的问题。便牵头策划,把这个先进事迹编成粤剧《情系湘西》,并自行出资,带领长安业余粤剧团排演。该剧演出后,得到领导肯定,专家盛赞,群众欢迎。更成为广东电视台“七·一”电视晚会的最佳节目,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华杯)铜奖,被《南国红豆》杂志全剧刊登。

《情系湘西》的成功,鼓舞着李应梅先生再接再厉沿着写当地演当地的路子进军。为配合打击黄、赌、毒,编演了小粤剧《浪子贤妻》。为讴歌长安镇的建设成就和长安人的美好生活, 编演了载歌载舞的粤曲表演唱《南国长安赞》。发现富起来的农民子弟有点忘乎所以,排演了具有忆苦思甜意义的现代粤剧《六号门》之“卖子”。这批现代粤剧同样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现实告诉了李应梅先生两个重要的信息:一、粤剧观众同样爱看现代戏。二、粤剧完全可以反映现代题材。这就加强了李应梅先生“写当地,演当地”的信心,也坚定了改革粤剧的决心。

2001年至2002年,为参加长安镇举办的首届艺术节,李应梅先生带领长安业余粤剧团编演了树新风,除陋习,讲文明,扬正气的《相亲》《三栏新郎》《传家宝》《再创辉煌》等戏曲节目,组成了两个小时的“三现代戏曲专题晚会”。这套节目中的独幕粤剧《传家宝》和《相亲》,也被广东电视台搬上荧屏播出。

在上述节目演出的同时,李应梅先生还策划和参与创作了反映改革开放20年,长安人的奋斗历程和辉煌成就的大型现代粤剧《思源》。《思源》的公演,不但得到观众热烈欢迎,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大传媒均有报道。长安业余粤剧团先后应邀前往广州南方剧院、北京人民大会堂、香港新光戏院演出。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东华杯)铜奖;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金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还在文化部举办了《思源》一剧的专题座谈会,与会专家对长安业余粤剧团写当地题材,由当地人演的做法充分肯定和赞赏,对《思源》一剧的创作和演出,则无论是领导、专家、观众都一致好评。同时也奠定了长安业余粤剧团编演现代题材粤剧的良好基础及优良传统。

继《思源》后,长安业余粤剧团续年先后推出了《思进》《水勇英烈传》《铁血传奇》《繁华梦》《碧血红花》《呼唤》《路》《虹桥赠珠》《真假女婿》《思凡》《三界》《浪淘沙》《血铸江山》《浴火凤凰》《使命》。其间,还移植了革命样板戏《杜鹃山》《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广东粤剧经典《山乡风云》。

2009年,在长安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李应梅先生更作了大胆的尝试,带领剧团把大型现代粤剧《思源》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由长安粤剧团原班人马饰演,广东电视台摄制,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同步播出。这部电视连续剧是我省第一部全实景现场拍摄的粤剧电视连续剧,播出后更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以致多次重播满足观众。

回忆李应梅先生参与业余粤剧活动这50多年,无论宣传队或剧团他都是领头人,事无巨细他都事事躬亲,所以,可以说李应梅先生把毕生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耗尽了。不少人笑他傻,连家人也说他自讨苦吃。是的,他不须靠粤剧生活,还不时要为搞粤剧而自掏腰包,所以许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者我们从李应梅先生的原话中寻找到答案,李应梅先生曾经这样说:我这样做一来是个人喜好,二来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得党的政策扶持,断了穷根,走向富裕,衣食无忧。如今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献上一份绵力,既是义责,也是我作为一个老党员该做的事,无论付出多大,我也无怨无悔。

我们在讲述李应梅先生传奇粤剧人生的同时,不能忘记随他一起共同奋斗的宣传队队员,业余剧团的全体成员,省市粤剧界的专家、老师,他们一路追随着李应梅先生的奋斗历程,成全了李应梅先生的传奇粤剧人生,他们亦师亦友、如兄如弟、对年轻一辈更是如父般关爱。

对于李应梅先生的离世,我们悲痛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感动和安慰,因为, 李应梅先生这一生有他为之热爱的粤剧事业,而且成绩斐然;有那么多关心他、敬重他的朋友;有那么多爱他的同事,他只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完了他的生命之路,没有带着遗憾地离开,重新开启他另一个旅程。

李应梅先生,东莞市长安戏剧曲艺协会全体同仁向您保证,我们一定会继承您的遗志,把长安粤剧团经营好,做大做强,您安息吧!

(作者:粤剧编剧 黎嘉飞)

文字:黎嘉飞 编辑:林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