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新征程·样本①|东莞理工学校:树立产教融合新理念 深化产教融合
i东莞 2021-09-28 10:07:50

职业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在于产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资源整合,即围绕职业教育所需的实训资源、师资资源、实习就业资源、职业文化、制度文化等,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能紧跟产业发展的现代职教培养体系。在现有制度环境下,学校需要创新“产教融合”的理念,在“校热企冷”的环境下,提升学校融合社会资源能力,提升社会资源转化教育资源效率,达成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东莞理工学校始终坚定走“树立产教融合新理念,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从整合资源、引入研发、重视体系建设、服务社会、构建场景应用实训体系以及项目运营制度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并获得了看得见的成效。

■东莞理工学校

整合立体化资源,提升学校吸引力和融合力

与单一企业的合作已不能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东莞理工学校将教育研究院、产业研究院、行业协会、人力资源咨询机构、研发型企业、产生型企业、中高职院校、国际资源等,以不同方式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产教融合资源链,形成了可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等相互糅合的立体化资源。

一方面直接为学校师生发展提供全时空资源,为师生在专业发展、技术应用、集成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拓展视野和提供多维学习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让学校成为产业与人才“资源库”,提升学校对校企合作的吸引力,解决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

目前东莞理工学校有驻校企业9家,均为研发、服务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师生拓展技术应用视野和能力、为企业间提供互补合作提供了机会,有效提升了校企合作吸引力。

■学生在上实训课

引入研发型企业,提升学校技术教育迭代力

“引企入校”“车间进校”已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普遍做法,但引什么样的企业进校,才能发挥学校有限的空间资源,值得思考和选择。新技术、新职业文化要转化为教育资源,即形成教材和配备师资等,传统的模式需要5-10年时间,在当前技术革新、生产集成、产品换代极速的新时代,传统模式显然难以解决产业更新发展与人才培养滞后的矛盾。

对此,东莞理工学校率先做了大胆的探索:引入研发型企业,让师生在企业接单、研究解决方案、试制试产、调式优化、产品交付甚至产品产业化等一系列的研发过程中参与其中,了解、掌握从概念到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掌握技术应用模式和生产流程,建立产品意识,形成职业能力,达至在产品产业化的同时同步培养技术人才之办学目标,一定程度解决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匹配问题,提升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2018年,学校引入研发型企业东莞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智能装备零配件制造、工业机器人制造、智能装备装配调试等多个场景应用车间,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东莞理工学校科创中心。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的师生与宏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全力出击,对基础的AGV移动机器人进行改造,加上新设计的次氯酸电解生成器联合组建,研发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两款战“疫”消杀机器人。与深圳市大技大装备设施有限公司合作“科普创新中心”实训项目,设计制造安装完成的首批科普设备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十二届高新成果技术交易会上亮相,引起广东省和深圳市科学技术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关注。

重视意识引导体系建设,凸显校企合作优势

对人的引导管理最关键的在于意识层面,在于价值观的培育。对学校而言,意识引导既是强项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东莞理工学校坚持发挥自身强项,注重意识引导体系的建设,并服务于企业,赢得企业的认同,提升产教融合能力。

学校十多年来坚定该项目改革,至今已建立了包含通用素养课程、职业素养仿真教学视频、素养实训平台、技术素养课程、教育教学监测与引导体系在内的体系化素养教育资源,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赢得就业单位认同的同时,也以此服务于众多企业和院校,帮助人们调整职业心态,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哲学体系,收到良好成效。

构建场景应用实训体系,实现校企资源集约化

职业教育需紧跟产业发展的特性,要求资源匹配与时俱进,但教育投入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总会存在矛盾。如何有效协调资源达到培养目标,构建场景应用实训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东莞理工学校2015年开设工业机器人专业。新兴产业设备昂贵,在考察了国内众多中高职院校情况后,建立了全新的实训体系构建模式,即利用有限的资金建立原理基础实训室和模拟产线仿真实训室,在基础上,引入一个机器人研发企业和一个智能装备研发企业,改建一条机器人与加工中心结合的产线和一体封装产线,四个场景应用均由企业投入,且将学校工科类专业全部联动起来,形成专业联动闭环,最大限度拓展了应用场景和师生交互渠道,实现资源集约化。

发挥职教优势资源,实现社会服务差异化

社会服务是拓展职业教育功能、对接社会、提升和检验职业学校能力的多功能途径。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一是开发慕课,提供线上培训。开发13门课程慕课,提供给莞易学平台和东莞慕课平台,截至目前,有164万多人次登录学习。二是校企联合,工匠培养。为企业开展新员工培训和企业教练培训,为新员工注入工作动力,提升企业师傅的引领力;依托LED职教集团,共建培训基地,精准培养半导体封装技术人才,每年培训量在500人以上。三是培育专家团队,输出社会服务。近年参与全市500多家企业产线升级的评审和指导,并为兄弟职业学校输出素养课程、培训素养教师。四是提供技术研发及转化服务。近两年,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共获得4个软著权、27个实用新型专利和1个发明专利。与驻校企业开发的消杀机器人、汽车减震器自动化产线、LED封装产品,均已实现产业化。

构建项目运营机制,提升职教服务力

职业学校因自身特点需要与社会、产业、企业充分对接,需要承担更多的门类各异的专业教育、社会服务、课程研发、教育资源构建等任务。这些复杂多变的任务需要发挥教职员工不同的专业特长,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难以适应,而采用项目运营模式,则可灵活地随事起事建立、解散项目团队,不会冲击原有的行政体系,同时也能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职员工参与项目,避免了因资历、地位等传统的“多以位升、罕由德进”的用人痼疾,有效提升了服务力。东莞理工学校职业素养研究与传播中心的项目管理模式、校企合作项目经理制、与驻校企业合作的各种技术研发团队等,都采用项目式管理,其成效在实践中得以证明。

文字:覃凤春 图片:受访方供图 编辑:唐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