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 | 飞越龙樟路11号
i东莞 2021-09-05 18:43:12

核心提示:走上东京残奥会领奖台,一批东莞选手被看见。而在另一个不常被看见的角落里,更多残疾人运动员正在默默蓄力,等待给与命运精彩一击。

9月5日,东京残奥会落下帷幕。在这场聚焦了全世界目光的赛事上,来自东莞的体育军团表现出了强大的爆发力和战斗力,勇夺中国代表团首枚奖牌,拿下广东首枚金牌,共贡献了3金3银。无论是参赛人数、项目数量还是奖牌数量,都创下了我市参加残奥会纪录的历史新高。

近年来,随着东莞市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残疾人体育竞技平台的不断完善,陈敏仪、黄文娟等东莞身影出现在国内外各类残疾人体育竞技舞台上,人们在感叹命运不公的同时,也为她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所打动。

东城街道龙樟路11号内,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是多位冠军选手的共同起点,一道高高的围墙挡住了外界的视野。在这里,许多未被看见的残疾人运动员正在刻苦训练着,对于他们来说,围墙就如同命运,他们也希望和冠军们一样,跨过这道墙,站上属于自己的舞台。

幸运的新生

环城东路叉口,沿着东莞市康复医院南门小路一直往前走三四百米,就是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在体育馆内,几位游泳运动员正在努力克服身体带来的障碍,奋力游向终点,扬起的一朵朵水花,都是对命运有力的抵抗。

对于残障人士来说,体育带给他们的,是一次新生。

“来到这里,他们给我配了很好的轮椅,还给我量身定做合身的衣服。”面对面坐在射箭场凉棚里,谈起自己初次来到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的情况,33岁的廖岸兰言语之中还是会有些许激动。因为这些对于曾经的她来说,都是可望不可即的。

廖岸兰出生在梅州的山区,家中生活得靠低保,还有两个弟弟。3岁时,一场意外导致她下半身瘫痪,本就艰难的家庭,并不能为她改变什么,她坦言:“15岁我才去上一年级,在这之前,没有轮椅,只能在家里爬来爬去。”

对于这些过往,廖岸兰说起时,眼里没有逃避,更像是一段平淡的经历。

2015年,廖岸兰遇见了选拔运动员的自行车教练李鹏,在“伯乐”的带领下,来到了东莞。“他们第一时间就给我配了轮椅,这里吃饭睡觉的条件都很好,我们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也会有工作人员来帮我们。”而对于女儿的去向,父母只知道是去东莞学体育了,“她自己开心就好,具体学什么,前一秒还记得,转头又记不得了”。

走上运动员生涯后,廖岸兰觉得,她有了180度的改变,尤其是精神状态上:“我之前呆呆木木的,像行尸走肉一样,现在感觉生活多姿多彩了,因为有了想法和目标。”

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曾被命运开过“玩笑”,庆幸的是,生活又为他们开了另一扇窗。大家都觉得,每个教练仿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百里挑一挑中了自己。

对此,陈敏仪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以前我看到别人自由自在地奔跑,挺羡慕的,经过不断训练和比赛,有了明确的目标,也找到了自信。”黄文娟则直言:“很感激被教练选中,成为一名运动员,很幸运。”

体育就像黑暗中指引前行的灯塔,站在新的人生起点上,这些“折翼天使”们就像开挂了一样,一路奋起直追,不断超越自我。

一样是“宝贝”

8月28日,陈敏仪第一次夺得射箭项目团体金牌后,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组织射箭队队员们录制加油视频。经过一番整装后,在东莞市残疾人射箭队助理教练邱星阳的带领下,十几名队员陆续从电梯里走出来,或是拄着拐杖,或是坐着轮椅,脸上笑意盎然。

对于从未见过如此场面的人来说,多少有些吃惊,鼻头略微发酸。刚来到这里时,邱星阳也有如此感受。

邱星阳曾是一名射箭运动员,2007年退役之后,他来到这里担任教练。省、市残联时不时会组织教练们前往省内各地各乡镇去选拔运动员,他们管这叫“下乡选苗”。

“他们里面有先天性残疾的,有患有小儿麻痹的,有脑瘫的,能够站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从这些热爱运动的残障人士身上,他看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勇敢和坚强。

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拥有运动员60多人,年龄跨度从十岁到四十几岁,涵盖了射箭、举重、自行车、游泳等项目,这些年来也出了好几位残奥会冠军。对于陈敏仪、黄文娟这样的冠军选手,教练们更是一致觉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站上残奥会的舞台,拿到金牌,更多的是银牌、铜牌,甚至只是拿到比赛的入场券。

“我觉得他们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是‘潜力股’,希望他们出类拔萃。”当被问起谁会是下一个“陈敏仪”或是“黄文娟”时,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主任罗锦辉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不放弃每一位运动员,是市残联、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是每一位教练做出的庄严承诺。

选拔之初,有不少父母并不认同自己的孩子来到这里。外地的父母对这里的情况抱有怀疑,有的父母觉得把孩子送到这里来是受罪。罗锦辉介绍,为了让家长们放心,工作人员们没少费功夫,常常是苦口婆心地讲解体育运动给残障人士带来的好处。

“第一是可以帮助他们增长见识,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二是可以为他们的身心带来正面的康复,最重要的是,最起码比去随便打一份工来得好。”在思想动员的同时,工作人员们还会组织家长们来参观和体验,耐心解答,打消他们的各种顾虑。

初到之时,廖岸兰还感到各种不适应,特别想家。但是在教练的耐心帮助下,她渐渐喜欢上了射箭这项运动。生活上有任何不方便,如洗澡问题,工作人员都会及时地帮忙解决,为她配上特殊的小板凳。

黄文娟来到东莞时,还不到7岁,为了能让她和普通孩子一样成长,市残联帮她入读莞城英文实验学校,既能增长文化知识,还能加强与同学们的交流。

朝夕相处之间,罗锦辉觉得日子过得飞快,他和众多教练成了运动员眼中的“辉爸”“春妈”,他们也把这些运动员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觉得他们和自己是一样的。

跳出包围圈

绕过正在施工建设的东莞市康复实验学校,是一块铺着绿色草坪的射箭训练基地,这里拥有着全国较为先进、齐全的训练场地和装备。再次来到这里时,是陈敏仪夺得第二块金牌的第二天,天空中飘着毛毛细雨,运动员们训练的热情却更高了,众多坚定的目光望向前方的靶心,其中不乏青涩稚嫩的面孔。

邱星阳说,加入队伍之初,每一个人基本都是零基础,但是每一个人的目标都是奔着奥运金牌去的。只有不断地训练,不断地提升自己,才能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从省运会、全运会一直到残奥会。简而言之,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被教练领进门,幸运开启了新的人生,但是这条路上却充满了比起常人更多的荆棘与坎坷,每一个人都深知,要想跳出重重包围圈,就得拼了命去训练。

乒乓球是一项极其考验运动员身体灵活度的运动,需要双腿来回移动调整方向。16岁的黄文娟却用一个个亮眼的成绩告诉大家,即使失去了左腿,也能肆意奔跑,灵活应对角度刁钻的来球。

加入队伍之初,黄文娟坐在轮椅上打球,一边需要控制轮椅,一边需要控制身体,对于角度刁钻的球,根本招架不住。为了提升自己的水平,很快她就抛弃了轮椅,尝试着用拐杖支撑身体站起来。

为了鼓励孩子们朝着长远的目标迈进,体训中心在他们的宿舍墙上写下了几个字:“奥运会,夺冠!”知道自己基本功不扎实,黄文娟变得更加刻苦了,每天高强度的训练,一手拄着拐杖跑来跑去,不断地挥拍、击球、捡球,摔倒是“家常便饭”,手也经常因为和拐杖摩擦而起泡,甚至是顶着肉体产生的刺骨疼痛,她都强忍着不说话。

除了克服生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波动也是一道需要跨越的鸿沟。对此,拿了两块残奥会金牌的陈敏仪深有体会。

“刚开始是晚上比赛,我有点散光,看不清,挺焦虑的。”初次参加残奥会的她,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加上教练和家人的支持,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在第一组比赛落后一分的情况下,和队友顶住压力、奋起直追,在余下三组比赛中发挥出色,最终获得团体金牌。

赛场之下,是十几年功力的积累。射箭是一项单调而枯燥的运动,最考验的就是心态。平常训练的普通弓重达七八斤,6箭为一组,一天下来,射箭运动员要射上40组左右。陈敏仪在背后付出了无数汗水,将箭捡起又射出,重复了无数遍。日复一日,从刚开始会出现跑箭现象,到如今能准确地射中50米外的一粒米大小的靶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本身。

明天会更好

无论多么优秀的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退化,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个现实——退役。

43岁的王旭祺,正在经历这一阶段。对于退役之后的“明天”,他却显得十分乐观。

身为举重运动员的王旭祺,1999年就加入了东莞市残疾人举重队,加入队伍训练不到三个月,首次参加省残运会就拿下了银牌,2005年又在全国锦标赛上拿下了一枚金牌。

因为还要兼顾家庭,王旭祺常常是白天训练,晚上开三轮车拉客人赚钱。两头兼顾不得,他不得不选择于2005年退役,放下了杠铃,举起了生活。

2018年,时隔13年后,在罗锦辉的鼓励下和家人的支持下,王旭祺再次回到了体训中心。这一次,他感觉到了明显的不同。

统一的封闭集训、先进的训练场地、手把手指导的专业教练,看到这一切的时候,他直呼:“我们那时候,连个像样的训练场馆都没有,现在的孩子太幸福了。”

有如此感受的残障人士,在东莞,不止一人。底气十足,源于这座城市提供的强大依靠。

作为一座体育强市和友爱之城,东莞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十三五”,共投入了5532万元用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2021年,东莞进一步推进全市残疾人普遍关心的民生项目纳入全市发展大局,加快市康复实验学校新校区建设、无障碍设施建设、“智慧残联”建设等,进一步扩大服务供给,满足残障人士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莞市残联聚焦残疾人朋友的“忧心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和出台相关惠残政策,帮助残障人士迈出更坚定的步伐。

2020年12月,东莞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获批为国家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成为广东省地级市首个“国字号”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残疾人体育事业进一步迈向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在这里,周国华、杨义飞、陈敏仪、林月珊、王小梅、黄文娟等一批优秀运动员放飞梦想,走上国际舞台。在东莞,伴随着众多就业创业渠道的拓宽,社会包容性的提高,残障人士实现自力更生,活出人生精彩。

“只要自己够勤快,感觉也没什么不行的。”王旭祺说,明年参加最后一场比赛后,他就要彻底告别运动生涯,他想回去继续当老板,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做主。

廖岸兰则表示,自己还没想过以后的去向。“做好该做好的事情,我相信后面自然会有好的等着我,我很享受现在这样一个去追逐的过程。”说罢,她继续抽出手边的一支箭,坚定地向前方射去。靶子的另一头,就藏着她想要的未来。

文字:张雨倩 图片:市残联供图 郑志波 张雨倩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