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张奇志:一个会“变身”的抗疫医生
i东莞 2021-08-26 18:26:51

在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抗击新冠肺炎变异毒株“德尔塔”期间,他既是每天巡视学生宿舍的“宿管阿叔”,也是时刻守护学生健康的白大褂医生。

在学校驻守抗疫期间,他“两点一线”“三班倒”的同时,不忘在医院的工作,通过手机解答老患者的问题。

在抗疫战场上,他是为群众筑起疫情防线的战士,在抗疫战场下,他是水乡片区老年患者的健康守护人。

他就是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内一科主任张奇志医生。

化身宿管巡楼守护学生健康

6月18日傍晚,一名就读于广州新华学院东莞校区(地处麻涌镇)的住校学生井某,被甄别为一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触者。随后,市、镇两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其所在学校实行封控管理,只进不出,停止一切线下教学,在校学生全部回到宿舍,实施分楼栋管理。

作为在距离该学校最近的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原麻涌医院)工作的医生,在上级号召下,张奇志加入第一批医疗支援队伍,当天连夜赶到学校。在封闭管理的条件下,一连9天开展防疫抗疫工作。

“第一天去到新华学院,就像是回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刚暴发时,人们神色凝重,气氛也比较紧张。”到达学校后,他成为了“楼栋医生”,负责宿舍1号楼的学生医务工作。在宿舍一楼的大门口,一桌,一椅,一纸,一笔,便搭起了他的工作台。当晚,他马上进入状态,严严实实地穿着防护服,巡楼、测温、望诊,连夜为超过600名学生拉起生命防线。

作为“楼栋医生”,张奇志每天要在宿舍楼逐层巡视,查探学生的健康状况。“每天一到两个小时,每个楼层都会去巡视一下,看看学生们有什么动静。”他笑言,巡楼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化身成为了宿舍管理员。

在驻守宿舍楼栋两天后,张奇志又调配到学校医务室,肩负的学生数量从600名变为全校1万多名学生。

1万多名学生,就有1万多种患上病痛的可能,面对考验,张奇志时刻高度集中精神,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的健康需求。“在众多学生中,有各种各样的症状,有的皮肤发痒,有的焦虑失眠,只要医务室条件能满足的,我都会去帮他们处理。”他告诉记者,他与其他医护人员组建了一个66人的微信工作群,在学校工作人员反馈学生需求后,他们马上进行诊断,协调,尽量满足学生的医疗、用药、心理安抚等健康需求。

张奇志表示,在全校一万多名学生中,会经常遇到有低热、喉咙痛、感冒等症状的学生,他们不一定就是患了新冠肺炎,但只要一发现有类似症状,他都要全力以赴去甄别、筛查。因此,工作期间,尽管天气炎热,大汗淋漓,全身湿透,他仍要连续十几个小时身穿防护服;为了不耽误工作,他减少喝水,从而减少去洗手间的时间,争取时间为学生服务。

线下驻守抗疫线上服务患者

封控管理,意味着张奇志的活动范围至多是“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定点休息处),作息时间是一成不变的“三班倒”。期间,他最放不下的是他的患者。

“我到新华学院支援去了。”封控期间,张奇志一遍又一遍在微信群里对前往医院找他诊治的患者说。

作为从事临床工作30年、每周定时出诊的心脑血管病内科医生,不少患者在他驻守新华学院陆续找过他。“在这9天里,很多患者会通过电话、微信来联系我,问我什么时候回来,他们的药吃完了怎么办等等。”

对此,张奇志不得不多分一份精力,在驻守学校抗疫的同时,抽时间线上服务患者。“这九天是完全封闭的,我不能回医院出诊,主要通过微信与我的患者联系,为他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其实,这不是张奇志第一次这样“分身”工作。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曾主动取消休假,请缨参加隔离病区医护团队。在科室人员不足时,他便加班加点处理科室业务。

不过,如此双线奔波,张奇志的亲人朋友难免为他担忧。妻子在湖南工作,对这边疫情只能通过报刊电视等途径了解,关心和担扰,“每天都有相互问候。”对张奇志和他的亲友来说,手机是唯一的沟通桥梁。新华学院封控期间,他跟外界的沟通交流是隔绝的,因此与家人朋友的沟通交流,也只能通过手机、微信通话实现。他告诉记者,在新华学院抗疫期间,每天他都会收到亲人朋友的问候,经常叮嘱他做好防护。

老年特色专科带头人

在抗疫战场上,张奇志是保卫疫情风险区群众的战士。在医院病床前,他是老年患者健康的守护人。

自2003年加入东莞市水乡中心医院以来,张奇志一直在内一科从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工作,尤其是老年心力衰竭、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的诊疗,老年危重症营养支持。

其间,作为内一科主任,他带头建设老年特色专科,在长期的技术钻研和医疗服务下,这一学科成为市水乡中心医院的一颗明珠。

据介绍,张奇志所带领的老年病科主要收治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老年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患者。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在老年常见病与疑难病诊治、护理及医疗保健等方面有丰富经验,对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多器官系统疾病等疾病治疗上有了不少成功案例。

 

文字:见习记者周倩彤 图片:受访医院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