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变’——松山湖科学城元年”②丨松山湖科学城: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
i东莞 2021-01-20 11:29:30

一年时光,一座科学之城会有怎样的变化?

看源头创新。去年2月,散裂中子源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一期工程设计指标,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预计今年6月竣工,预制研究取得多项重要进展;

看资源汇聚。今年1月,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预公告发布;去年7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及高科技企业加速汇聚;

看成果转化。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研制出抗冲击耐磨损的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制砂机衬板;

从源头创新的大科学装置“扎堆”,到湾区大学、先进材料科学园等科技创新资源的汇聚……松山湖科学城围绕“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兴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科学人文宜居地”四大定位,多维并进,串珠成链,加速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逐梦世界一流科创高地。

▲无人机航拍的中国散裂中子源

全链条创新体系全面推进

更名只是开始。

一年时光,在“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兴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科学人文宜居地”四大定位下,一座科学之城的建设,有了怎样全新的变化?

大科学装置是科学城的“源头活水”。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去年2月,打靶束流功率达到100kW的一期工程设计指标,设计指标时间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半,大科学装置跑出“中国速度”。同时,散裂中子源二期已被中科院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推荐名单,目前正在申报中。

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姐妹花”,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在2020年11月综合实验楼主体封顶,预计今年6月整体竣工。

该项目的预制研究也已取得多项重要进展:总体设计已经初步完成;超导高频腔已完成设计,启动招标;国产化常温高频腔整腔冷测结果达到设计指标;超高稳定度稳流电源工作按计划开展;金刚石探测器、硅像素探测器研制顺利开展。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从中国散裂中子源“单打独斗”,到南方先进光源,以及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大科学装置的“集群作战”,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的原始创新发生巨变。

大科学装置加速汇聚的同时,在松山湖科学城,平台、科研机构、大学等以众星拱卫之势纷至沓来,蔚然成势。

去年10月,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先进材料科学园动工建设。该科学园将充分发挥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在先进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技术、人才、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利用散裂中子的材料工程衍射谱仪对先进材料研发资源的集聚能力,以建设研究院为基础,吸引具有国内外技术领先、竞争优势显著的从事新材料研发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创新与创业团队入驻。

过去一年,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预公告、东莞理工学院4个新组建学院及平台揭牌、东莞先进光纤应用技术研究院奠基、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松湖之材”产业育成中心正式启动、东莞市科研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对外开放……从人才培育到科技成果转化,多平台、多机构的相继成立,全链条创新体系全面推进,为松山湖科学城的未来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研制成功,让癌症治疗更低成本、更高效。图为硼中子俘获治疗布局示意模型

科技成果方面同样收获颇丰。我国首台自主研发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于去年7月在中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有望为我国肿瘤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陶瓷与复合材料研究院于去年8月成功研制出抗冲击耐磨损的金属基陶瓷复合材料制砂机衬板,将有助于解决机制砂石行业痛点问题;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研制出高温块体金属玻璃”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成果转化的科研平台、人才培育的湾区大学……自2020年1月17日正式更名之后,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要素加速云集,全方位推进,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加速构建。

科技创新热度持续攀升

一座科学城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绝非朝夕可成。松山湖科学城的一年巨变,既是松山湖高新区以19年厚积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全新展现,更是东莞和松山湖集全市之力合力推进的生动体现。疫情阴霾之下,更显可贵。

但,一年之间,松山湖科学城科技创新的活力已然彰显,一座活力之城正在快速崛起。

从制造业发展之路的探索到技术专场项目路演的技术对碰,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的管理交流到初创公司如何打造企业品牌……1年来,在松山湖港澳青年创业基地里,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科技交流活动每月一次如期举行——报名就可参加,不设任何限制。

去年9月,华为开发者大会在松山湖科学城举行,鸿蒙2.0系统等多项新开发者技术发布。强企到来,跟随者众。众多技术大咖从全国各地云集松山湖科学城。

大会期间,华为运动健康科学实验室落子,围绕智能穿戴产品研究、标准研发、检测认证和展示体验等核心功能进行建设。

自2005年首次落地松山湖以来,10多年来,华为持续加码松山湖,先后投建了华为大学、华为终端、华为研发实验室等项目。

▲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的部分院士走读松山湖,领略科学城科技人文生态之美

去年12月,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集聚上百位院士专家论道松山湖,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发展建言献策。松山湖畔,“最强大脑”碰撞智慧火花。

“在这里,你会经常在一次交流活动中,遇到院士、科学家等大咖,近距离聆听最前沿的科技知识。”一位在松山湖科学城工作的科技人员如是说。

过去一年,2020年松山湖创新创业大赛吸引来自全国的940个项目同台较技;第五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东莞松山湖)征集企业技术需求200多项、促成意向合作签约30项。科学城里年轻的身影穿梭,创新创业的热潮持续升温。

松山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松山湖高新区将加快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以中国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公共技术平台为着力点,构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到松山湖创新创业。

科技创新热度攀升的背后是松山湖高新区多年来的厚积之果。站在一个更远的时间节点看松山湖的创新发展情况,也可见发展之速、活力愈强。近日,《东莞松山湖创新发展指数(2020)》正式发布。数据显示,2015-2019年,松山湖创新发展指数逐年攀升。五年间,创新发展总指数增长131%,纵坐标轴一路上扬,画出一条优美的创新弧度。

曾经的东莞,无论是“三来一补”,还是港资、台资涌入,以及来自各地的项目落地东莞,东莞都在“跟跑”的阶段。

作为东莞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今的东莞,以松山湖科学城所蕴含的巨大创新力量,让东莞未来的某一个时刻有望进入“领跑”全球科技创新的全新阶段。

从大科学装置“扎堆”来到松山湖科学城,到湾区大学、先进材料科学园等大学、科研平台的推进、建设……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围绕“原始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兴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地、科学人文宜居地”四大定位,合全市之力,多维并进,串珠成链,全面构建全链条科技创新体系,逐梦世界一流科创高地。

系列策划:虞清萍 殷昌盛 孙本源

系列统筹:张华桥

本文采写:张华桥

摄影:郑志波 程永强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