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变’——松山湖科学城元年”①|松山湖科学城:更名之后的科创宏图
i东莞 2021-01-18 21:50:35

【编者按】

2020年1月17日,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一年时间,松山湖科学城在战略谋划、科创汇聚、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即日起,东莞日报推出“城‘变’——松山湖科学城元年”系列报道,回顾这一年的变化,展现松山湖科学城未来的发展之路,敬请垂注!

“请叫我松山湖科学城。”

2020年1月17日,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

更名一年,东莞科技创新的资源从散裂中子源“孤单”的一台装置,到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等一群大科学装置的集聚,科创生态发生深刻变革。

更名一年,东莞加强顶层设计,出台多个政策,并历史性地纳入为国家战略,协同深圳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更名一年,松山湖高新区携19年厚积的科创资源,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迈开从“园”到“城”的全新蜕变。

更名前后的科学城

2020年1月17日,“请叫我松山湖科学城”刷爆朋友圈。中子科学城正式更名为松山湖科学城。

在此之前,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大科学装置,东莞推动建设松山湖中子科学城,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单核”作战。

在此之前的2019年9月25日,散裂中子源不远处,南方光源研究测试平台项目正式举行动工仪式。即便在疫情之下,进展仍然迅速。更早的渊源是2017年11月,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周边建设先进同步辐射光源的构想。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资料图)

更早之前的2001年,为推动传统产业转移升级,松山湖从一片荔枝林起步,以19年时光“蜕变”成龙头企业集聚,高企林立,新型研发机构云集的高新区。松山湖科学城的腾空“出世”,是松山湖19年科技创新的厚积之势的鲜明体现。

更名之后,松山湖科学城面积由原来的53.3平方公里优化调整至90.52平方公里,涵盖了松山湖、大朗、大岭山和黄江“一园三镇”的相关区域。其中,与深圳毗邻的黄江被首度纳入科学城范畴。

更名之后,科学城的总体空间布局由原来的“两核一轴多区”,经过调整、全新升级为“一轴一区两心四组团”的宏大格局。其中,“一轴”即科技创新轴,主要串联松山湖科学城和光明科学城,“一区”即大科学装置集聚区,“两心”为城市配套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四组团”囊括城市综合服务组团、中央科技创新组团、西部门户科创组团和东部合作示范组团。

更名之后,东莞科技创新的资源从散裂中子源“孤单”的一台装置,到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关键技术预研项目和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一群大科学装置,源头创新的资源加速集聚,科创生态发生深刻变革。

更名之后,松山湖开启从“园”到“城”跨越式发展,东莞开启从一直以来的产业跟跑,到科创引领的全新阶段。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世界风云变幻,“从0到1”原始创新和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已然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部分。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的松山湖科学城应需而生,正当其时。

顶层设计下的提速前行

一年时光,松山湖科学城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未来将建成一座怎样的创新之城?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去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审议通过,明确将全面加快松山湖科学城建设。

根据《意见》,松山湖科学城整体聚焦新材料、信息与生命领域,勇担战略性、标志性基础研究任务,围绕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策源地、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体制机制创新综合试验区四个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划地,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人才聚集地、知识产权示范地和科学人文宜居地”。

谋定而后动。

去年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分别与深圳、东莞市政府签署《中国科学院 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 东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省院双方充分发挥全面战略合作优势,以深圳光明科学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东莞松山湖科学城为载体,着力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全链条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集聚高地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

▲2020中国散裂中子源极化中子会议召开(资料图)

去年11月初,松山湖管委会土地储备办公室揭牌成立,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集聚区和创新中轴线土地整备工作。目前松山湖科学城已完成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等重点项目,超过1000亩土地统筹以及金菊福利院250亩土地统筹。首个园、镇、村合作开发试点产业化基地(屏山)项目也已签署协议。

同月,松山湖围绕科学城建设近期重点推进工作作出周密部署,共涉及28个具体项目,内容涵盖发展规划、科学功能、产业发展,以及土地整备、空间规划与建设、综合推进等多方面,以更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力打造这一东莞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和核心力量。

顶层设计厘定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航向,先导区合作协议的签署为松山湖科学城注入顶尖科创资源。在松山湖科学城,从土地整备到28个具体项目的推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为这座创新之城的加速崛起增加最强动力。

加速汇聚的科创资源

一年时光,见证一座新城的成长。东莞和松山湖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

2020年7月底,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方案,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也是东莞的首个国家战略平台。松山湖高新区正式开启从“园”到“城”的巨变。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在国家创新体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为科研皇冠上的明珠,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

同在7月,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完成更名,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商住配套、科技服务、国际交流等科技创新要素将在此交会。

有了顶层谋划,有了物理空间,一座城市的成长需要更多科技创新的资源。在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之后,大科学装置的磁极效应愈发显现,频频迎来科技创新资源汇聚的“高光时刻”。

去年9月,华为开发者大会第二次在松山湖举行,业界瞩目。全球的目光齐聚松山湖科学城。

▲9月10日,2020华为开发者大会在东莞篮球中心开幕。(资料图)

时至今日,在全球产业链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华为携带的人才虹吸效应以及资源优势,成为松山湖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11月,2020中国·松山湖新材料高峰论坛在东莞开幕,构建“科研——产业——资本”对话平台,实现科研、产业、资本的高效对接,推动新材料行业前瞻性研究成果共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去年12月,粤港澳院士峰会连续第三年落地东莞,近60名院士首次齐聚松山湖科学城。作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众多“最强大脑”为松山湖科学城的发展建言献策。

广东院士联合会会长刘人怀院士认为,松山湖从“园”到“城”,彰显了东莞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实力,凸显了东莞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所具备的发展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相信东莞必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年时光,见证一座新城的加速崛起。

系列策划:虞清萍 殷昌盛 孙本源

系列统筹:张华桥

本文采写:张华桥

编辑:宁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