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东莞》人物故事|万江新村黄柏森:担心腐竹制作手艺失传 趁能做得动时多做一点
东莞时间网 2020-07-21 09:00:36

▲76岁的黄柏森老人制作腐竹已有60多年 图片均由记者 陈栋 摄

黄柏森说,《寻味东莞》播出后,有人专程从深圳跑来万江新村,想品尝一下他做的豆浆。自1962年他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个作坊,埋头熬了大半辈子豆浆,不懂宣传,却总是有食客慕名而来。“很感谢你们!”他真诚地说。

腐竹是东莞万江的传统食品,素菜的主要材料之一,由黄豆磨成豆浆后加工而成。“从前新村有两三百人做这行,如今只得十来人了。”黄柏森便是那为数不多、始终在坚持的人,他还带了儿子入行。可惜,在他的太太陈婉芳看来,“这门手艺怕是始终是要失传的……”

以前做腐竹要全家上阵

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平房,有着七十多年的历史:常年烟熏火燎,屋里光线略昏暗。架着的十口大锅,炉火都烧着,一踏进去就感到异常闷热;虽然有风扇,但风扇是对着锅吹(辅助豆浆结皮),热气飘过来,让屋里温度更高。炎炎夏日,这“蒸笼”似的小平房,普通人待几分钟就受不了,却是黄柏森一家长年累月工作的地方。

“五年级就开始帮爸爸的忙了。”黄柏森笑道。老人今年76岁,话不多,精神非常好。他还记得,从前磨豆浆用的是石磨,几十公斤,一个人根本推不动。他那时候垫着木盆站上去,帮妈妈完成每天磨豆的工作。三十来斤豆子,需要忙活两三个小时。

这只是一道工序。大豆选购回来,先得晾晒两三个小时,去皮(否则熬出来的豆浆有豆腥味)、浸泡、磨浆、滤浆、煮浆(人要一直守着,时不时搅拌一下)、揭竹、晒干(要两三天)等等。这其中,有些必须是晴朗天气进行,东西晒出去,人就走不开:“淋一点雨都易发霉。”浸泡工序大约在夜晚11点进行,磨浆大约在凌晨两点,熬煮约是早上五点,揭竹则一直持续到下午三四点……

▲制作好的腐竹在阳光下晾晒

“以前点着煤油灯工作,又没有风扇,连豆渣都得挑出去卖。”平时每晚至少醒三次,有些忙碌的日子则根本没得休息。“那时只好全家人都上阵,轮班睡觉。”黄柏森说。

食客慕名而来,只为这一口传统味道

腐竹制作是个手艺活。磨浆得添多少水,炉火温度的控制,全凭经验掌握。黄柏森手一探,便知炉温如何。“大约保持在70℃,高了会沸腾,低了不成皮。”炉火则得用暗火,明火不行,容易糊锅。记者现场看到,灶里的火苗用瓦片盖着,由黄柏森细心调控。

黄柏森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而父亲的手艺,则是父亲的父亲教的。父亲曾告诉他,干这行比较安稳,不用经风雨,“好歹有瓦遮头”。

他曾想过改变。上世纪八十年代,黄柏森曾跟着亲戚去跑船,去过佛山、珠海等等。毕竟年轻,风里来雨里去的日子,或许充满刺激。但时间久了,海上一待十天半个月,也会觉得力不从心。并且跑船风险大,最后,黄柏森还是回归了作坊。

遇上村里有龙舟赛,便是最忙碌的时候。“最多煮50锅豆浆和豆腐花啊!”黄柏森比划着,脸上满是自豪。他说,大家喜欢他家的出品,便是最大的鼓励。

就连村子外面的人,也会慕名而来。“经常有人一打包二三十份,拿回去分给同事。”陈婉芳说,深圳、香港的顾客都有,还有顾客开两三小时的车过来,只为这一口传统的味道。

黄柏森的孙子黄建锋还记得,早两年作坊里来过一群顾客,攀谈后得知,他们中有些是来自新加坡等地的海外华侨,专程来采购腐竹的。“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找过来的。” 黄建锋笑道。

▲黄柏森老人和家人的合影

做得动,便继续做

黄柏森的手艺传给了儿子,但到了孙辈,十几个小孩中,没一个人接手。他的小儿子四十有几了,也就是说,黄柏森家懂传统手艺做腐竹的、最年轻的也上了年纪了。

非但如此,陈婉芳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制作腐竹的人也少了。“太辛苦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所以说这门手艺始终可能面临失传。”孩子们的心思,黄柏森都懂,也没有勉强。还做得动,他便继续做,希望多一点人能吃上这道美味。

在黄柏森家,腐竹是常见菜,焖牛肉、羊肉,吸饱了汤汁极其鲜美。而腐竹加红枣、鸡蛋熬的糖水,是黄建锋的挚爱。上学时,黄建锋偶尔带豆浆给同学,大家喝完都嚷嚷着要再去他家品尝。

这次《寻味东莞》播出,让黄建锋感触颇深:“我原本只知道有《寻味东莞》这个栏目,看到第二集,突然发现这条巷子好眼熟,再往下看,哦,是爷爷在挑豆皮……”

黄建锋笑得有点不好意思:“以前一直觉得自己还年轻,并不着急学这些手艺,反正家里经常有得吃。”自幼见惯家人在作坊忙碌的身影,如今登上大平台,收获一致好评,这也让他对家人的忙碌多了一份理解!

记者 查雨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