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作为东莞临深片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塘厦镇率先开启教育“强师兴教”新篇章,为东莞“品质教育”提供了生动实践。2025年7月12日,中小学高层次人才教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启动仪式在塘厦第二初级中学举行。
此次仪式,标志着《塘厦镇中小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正式落地,将通过“双平台”培养模式,未来三年打造一支在临深片区乃至全市具有影响力的教育高层次人才队伍。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东莞市继续教育指导中心、塘厦镇相关领导出席,全镇中小学60名领军、领航、领创人才工作站主持人及百余名骨干教师代表参与活动。
校地协同联动 构建人才培育新格局
启动仪式上,塘厦镇教育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解读了该实施方案。方案是落实《教师队伍“强师兴教”五年行动计划(2025-2030年)》的核心举措。计划通过三年周期,重点培育10名领军人才、20名领航人才、30名领创人才,构建“头雁领飞、群雁齐追”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
此次培养工程创新采用“委托培养+工作站培养”双平台模式,委托培养依托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高校资源,通过专题研修、学术交流等提升人才理论素养;工作站培养以60个挂牌工作站为载体,聚焦未来学校、教育评价、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等12个关键领域,开展项目攻关与实践创新。东莞市塘厦教育发展基金会将为每位培养对象提供每年2万至4万元专项经费支持。
在授牌仪式环节,60名工作站主持人获颁牌匾,塘厦镇向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授予合作单位牌匾。
领军人才工作站主持人刘业生作为代表发言时表示:“工作站不是孤立的研究单元,而是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以‘草木生长的耐心’深耕课堂,以‘众行致远的胸怀’带动团队,让教育智慧在协同中绽放。”
专家领航赋能 擘画教育发展新路径
作为合作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项目提供全周期专业支持。该校文学院院长桑志军在致辞中勉励60名培养对象,要做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贯通者、教学主张的勇敢实践者、专业共同体的积极建设者与卓越领导者。
东莞市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表示,塘厦作为东莞教育扩优提质改革实验区,此次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既是对区域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更将为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复制的“塘厦样本”。
塘厦将持续对接高校专家,引入先进理念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境界,带动更多教师成长并产出实效成果。他勉励60名培养对象结合塘厦实际,聚焦“品质课堂、人工智能应用、教育评价”等核心任务,扎实开展研究与实践,实现“研究深入、业绩突出、带队伍见成效、成果可展示”的培养目标。
研训同步启幕 开启实践创新新征程
启动仪式后,为期两天的首期主题研训活动随即展开。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桑志军、教育学院院长郭凯,江门市蓬江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周华章、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老师尹军成,分别围绕“教研论文写作”“名班主任成果提炼”“课程改革深化与评价改革”“术道融合,主体发展: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路径与发展轨迹”等主题开展专题培训。
据悉,首批工作站将在7月底前完成团队组建与三年规划制定,9月起全面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创新。塘厦镇教育管理中心将通过年度考核与期满评估,从成果产出、人才培养、辐射带动等维度综合评价工作站,确保培养工程“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让高层次人才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 “排头兵”与“领航者”。
推动强师兴教 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塘厦镇同步推进系列“强师兴教”基础工程:今年上半年举办“种子教师研习营”,聚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为90余名教坛新秀提供系统化培训;“大先生四季讲坛”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两期,分别邀请全国知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授、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刘希娅担任主讲嘉宾;创新开展“公民办集成教研”活动,惠及全镇3万余名民办学校学生。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东莞全力推进教育扩优提质的战略下,塘厦镇切实扛起锻造“莞邑良师”排头兵的重任。从“种子教师”筑基到“高层次人才”引领,从“公民办集成教研”促均衡到“大先生四季讲坛”拓视野,全镇已构建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的培养体系。未来,将持续深化与高校、名师工作室的合作,通过“项目驱动+成果孵化”模式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筑牢人才队伍根基,打造东莞品质教育示范区,护航区域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