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美学觉醒与草根创新基因:解码一座城的当代叙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13 19:32:33

近日,一场名为《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的当代艺术展,将东莞的工业基因与人文温度搬进了北京朝阳区X美术馆。流水线上的金属零件、废弃的电子元件、旧手机组成的《瀑布》、工人生活用品拼成的《彩虹》……由东莞本土艺术家创作的装置作品,构建出充满“制造美学”的艺术语言。

展览背后,是一座城市对两亿奋斗者的深情凝视,也是一场关于工业文明如何与人文精神共生的深刻探讨,不仅重构了传统工业城市的刻板叙事,更揭示出东莞吸引两亿奋斗者的精神密码。这座城市正以“人—产—城—文”四位一体的融合实践,演绎着中国式新工业文明的独特范式。

人城共生的生态重构

中国改革开放46年的人口迁徙版图上,东莞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坐标。从岭南小城到制造业重镇,东莞的工业文明演进史,本质是“人”的价值觉醒史。这座承载过无数人奋斗梦想的城市,用积分入学打破户籍藩篱,以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覆盖百万租户,借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夯实产业工人发展权。

截至2024年底,328.2万人才总量较五年前实现爆发式增长,1046.7万常住人口中76%为非户籍人口,印证着东莞海纳百川的包容力量。当劳动者的创造力被激活,催生出独特的“草根创新”机制。模具作坊里,外来务工者改良的注塑技术被申请专利;服装城中打工妹设计的版型,一跃成为爆款模板。自下而上的创新,形成“需求倒逼—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工业雨林自然生长出7374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生态矩阵。

东莞用四十年时间证明:让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新主体,工业文明就能突破要素瓶颈,实现螺旋式上升。

城市文明的范式突破

城市的吸引力,源于其构建的“机会生态链”。对越来越多选择留在东莞的人而言,制造业基础提供初始岗位,开放包容的文化降低融入成本,公共服务改革消除后顾之忧,宜居环境提升生活质量,从而形成对人才“吸引—留住—发展”的正向循环,也印证着东莞正在构建服务人文的温暖容器。

文化层面的范式突破更具启示。原创音乐剧《东莞东》将打工史诗搬上舞台全国巡演,“寻找2亿分之一”活动让一大批普通建设者的故事进入城市记忆库。一系列实践显示,文化赋能不是单向度的景观营造,而是通过情感共鸣激活创新动能,使东莞在GDP万亿俱乐部的硬实力之上,叠加出文明认同的软实力,打造人才、产业、城市和文化相融互促的全方位城市文明。这次在北京,东莞用艺术展览的方式来表达城市精神,再一次探索从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的进阶发展。

制造美学的基因解码

制造业是东莞的根。但制造业不应被定义为一堆冷冰冰的机器,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温度,就能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东莞在全国首提“制造美学”概念,其六大维度——设计之美、工艺之美、生产之美、产品之美、人文之美、理念之美,构成了完整的价值谱系。全球动漫衍生品的四分之一、中国近85%的潮玩“东莞造”,验证着审美力的生产力转化。

上述美学革命源于制造基因的重组。企业不再只是生产商品,更是在输出文化符号。东莞以文化基因激活产业升级,通过潮玩智造、艺术装置、工业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迁。

新工业文明的精彩答卷

站在上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双万城市”的新起点,东莞正在努力以自身实践为工业城市提供转型样本。这座城市的主张是“人”:工业文明的更高形态不是机器取代人力,而是让劳动者在创造物质财富时收获尊严;不是经济单向度发展,而是“人—产—城—文”的协同进化。基于这种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东莞把工业文明逻辑从传统的“产—城—文”调整为“人—产—城—文”,人是出发点也是终点。

实现全民美学觉醒,让每个市民成为美学生态的建设者,让更多企业成为制造美学的创新引擎与价值共创者,东莞的未来路径已然清晰。

当智造车间与艺术展馆共振,工程师文化与打工文学并行,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新工业文明将围绕人的价值觉醒、情感共鸣与精神共生而展开。这场变革以千万个体的尊严重塑为原点,在机器轰鸣中融入人文叙事,让流水线上的精密齿轮与市井烟火里的诗意栖居共振,将工业效率逻辑升华为“人—产—城—文”协同进化的文明范式,最终让城市成为承载生命温度、激荡创造活力、见证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文/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