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航母”,就在珠海!
珠海特区报 2025-03-25 20:24:27

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
深远海养殖工船

由珠海投资建造的巨型“航母”
——“湾区伶仃”号
正式命名,下半年交付!

市民朋友最快在今年暑假

就能登船感受!

 

3月25日上午,由珠海市海洋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珠海澳龙船艇科技有限公司建造总包的全球首艘水体自然交换型深远海养殖工船举行命名仪式,这艘工船被正式命名为“湾区伶仃”号

 

图片

命名仪式现场。

图片

正在建造的“湾区伶仃”号。

 

它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集智能养殖、节能环保、渔旅融合于一体的超级养殖平台。该船于2024年4月开工建造,计划今年6月交付使用。随着“湾区伶仃”号的建成,珠海新一代海洋牧场装备正在加速迈向深远海,助力打造更多“蓝色粮仓”。

 

全球首创!
“湾区伶仃”号有多项创新技术

 

当天上午,特报君来到中交四航局江门航通船厂养殖工船项目部生产基地内,十多层楼高的“湾区伶仃”号犹如一座巨大的钢铁城堡矗立在船台上,工人们正紧张地进行最后的挂网安装工作。

 

据介绍,“湾区伶仃”号总投资约2.6亿元,养殖水体达8万立方米,设计寿命35年。工船总长155.8米,型宽44米,型深24.25米,设计吃水16米,最大养殖吃水20米,设有12个独立养殖舱,年产能可达3000-5000吨,相当于陆地5000亩鱼塘的产量,堪称海上巨型“养殖航母”

 

图片

正在建造的“湾区伶仃”号。

 

市海洋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苏庆龙介绍,“湾区伶仃”号的养殖模式为全球首创,采用了多项创新技术。在船体结构创新上,它采用全球首个船型首尾与柱稳式框架钢结构船身融合构型,创新结合船舶和深远海钢制网箱技术,同时独创水体自然交换技术,能够实现自然海水零污染循环,为养殖鱼类创造“准野生”生长环境,在提升渔获品质的同时,又能节省巨大换水能耗。“湾区伶仃”号还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能够大幅降低日常运营的能源成本,并实现锚泊零碳养殖。

 

“湾区伶仃”号配置先进的电力推进系统,能够在南海海域寻找最佳养殖区域并自主躲避台风,实现“海上游牧”,缩短养殖周期,躲避自然灾害,提升经济效益。工船续航里程可达2000海里,采用DP定位系统,确保船只在航行和锚泊时的安全、高效、精准,具备12级台风下的自航能力。

 

图片

“湾区伶仃”号效果图

 

“湾区伶仃”号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养殖。在陆地监控室,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视频或图像方式,远程获取船舶状态、鱼群信息、环境条件等数据,并能一键式远程投喂饲料。同时还能结合AI、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对养殖鱼群进行科学喂养。实时监测鱼群状态和环境数据,确保渔获品质。工船还采用具有专利技术的吸鱼泵,可以实现自动收鱼,同时也能使用智能机器够定期对附着在养殖网上的杂物进行清理,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最快于今年暑假
市民有望登上“湾区伶仃”号

 

“湾区伶仃”号未来将主要在珠海万山群岛海域开展作业专注于养殖金鲳鱼、章红鱼、红瓜子斑鱼等高品质海产。同时工船还具备垂钓、研学旅游等多种配套功能,最大登船人数199人,可联动海岛旅游,创新打造“渔业+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市海洋经济多元化发展。

 

图片

“湾区伶仃”号计划今年6月交付使用

 

苏庆龙告诉特报君,市民最快今年暑期就能登上“湾区伶仃”号,感受“海洋牧场+海上旅游”的乐趣

 

 

珠海将继续探索“渔工结合”
与“渔游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助力“蓝色粮仓”建设,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