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苏州 挑大梁④ | “中国第一园”何以澎湃
东莞+ 2025-03-21 09:19:33

站在金鸡湖畔望去,450米高的苏州国际金融中心玻璃幕墙倒映着粼粼波光,与对岸始建于宋代的北寺塔遥相呼应。古典韵味与都市繁华在此交融,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相得益彰。

1994年5月,在金鸡湖畔的泥泞洼地上,园区建设的第一根桩基正式落地,开启了开发序幕。

三十年光阴荏苒,昔日姑苏城东的水田,已转型为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数据是最直观的注脚,2024年,这里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2.43亿元,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

在东莞加速推进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建设的当下,苏州工业园区的进化轨迹愈发显现出特殊样本价值。近日,记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了解这座国家级开发区的发展密码。

顶层设计

“一张蓝图干到底”

苏州经济发展开发区化特征明显。当前,苏州拥有苏州工业园区、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了解苏州经济发展开发区化的历史脉络,苏州工业园区是绕不开的一环。相比其他工业园,苏州工业园区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合作项目,也是中国第一个跨国合作工业园区。

近日,记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详细了解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年的成果。

“故事还要从1994年说起……”园区的故事在讲解员的口中娓娓道来。

当年2月,中新两国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协议,同年5月启动实施。为了协调园区事务,中新两国政府成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理事会中新两方主席,由两国副总理兼任。

苏州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依靠的是思想理念、管理机制、行政模式的持续创新,形成了以“企业服务”为核心的思路,以及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开放思维。

上世纪90年代,当多数开发区还在“先建设后规划”或专注工业发展时,苏州工业园区率先建立总规划师制度,借鉴新加坡“规划即法律”“先规划后开发”“产城结合、以人为本”等经验,通过严格管理机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

“正是由于始终坚持执行长期规划,如今呈现的园区景象才能与30年前的手绘规划图高度吻合。”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规划是基础,项目才是关键。只有吸引优质项目落地成长,园区发展才有持久动力。为解决外资项目落地难题,2002年苏州工业园区参照新加坡服务模式,在国内首创集中审批的政务服务中心,通过部门集中办公实现“一个大厅办完所有手续”。

该负责人认为,这个政务服务中心正是体现亲商理念的典型窗口。

从“进一扇门”到“最多跑一次”,从“不见面”到“一网通办”,政务服务的数字化改革也让苏州工业园区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升级。2019年上线综合服务平台后,已推出30个部门1300项服务,用户超百万,办件量近600万。

法治环境同样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园区先后设立涉外商务法庭、自贸区法庭,引进新加坡仲裁调解机构。

2019年获批设立的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位于园区内。五年来已形成210项创新成果,其中13项全国推广,53项全省推广。建区30年来,园区累计贡献100余项可复制经验。

开放是园区的另一大特色。园区积极探索“飞地经济”的跨区域协作,从学习借鉴新加坡到“园区经验”正在走出去,向外输出。

在苏州市内,园区与相城区、吴中区、姑苏区合建了项目。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宁夏银川苏银产业园……截至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对外共建合作园区已达11个、总面积超36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套“走出去”机制。

30年来,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200个,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89个,省级外资总部和功能性机构76家,占全省近20%,获颁联合国“2023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中国唯一获奖单位),是江苏省首个“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园区现已集聚大院大所37家、中外名校33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054家、上市企业6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8家。

产业突围

“2+4+1”体系锻造新质生产力

在苏州,工业园区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增长极,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创造了一串串令人惊叹的数字。

2024年,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02.43亿元,增长7%;规上工业总产值6909.2亿元,增长4.9%,目前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九连冠”,在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四位,跻身科技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行列。

一直以来,园区坚持把发展现代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构建了“2+4+1”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

在“2+4+1”体系中,生物医药与纳米技术两大新兴产业的表现尤为亮眼。在苏州工业园区,行色匆匆的生物医药领域探索者,喜欢将他们办公的地方称为“B村”。这一称呼,来自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英文名BioBAY。

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是BioBAY孵化最成功的企业之一。2012年,该公司创始人俞德超,来到BioBAY。公司最初成立时,团队不足20人,而今已是一家拥有上千名员工的上市公司,150多万名国内患者从中获益。

“园区对初创企业会进行始终如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苏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市场营销部门相关负责人解释道,早年间,BioBAY对园内企业的支持,更多体现在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如今,帮扶是全周期的,包括招聘人员、建立项目、环保评估、对接医院临床团队等。

该负责人还称,在BioBAY内,企业之间有很多垂直或横向的合作,已逐渐形成了上下游相互配套、共同成长的产业合作生态体系。还集聚了产品研发、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各环节的资源,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得益于这样完善的生态,越来越多的园内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崛起。

在园区,小小纳米还“长”出千亿级产业。

一个巴掌大的试剂盒,只要15分钟就能判断肿瘤病理;一层头发丝粗细的纳米材料,能把玻璃变成显示器;一种纳米微球,可大幅提高生物制药的纯度……这些创新,皆出自苏州工业园区纳米城——占地仅1平方公里,集聚起550多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10多家科研院所,助力苏州工业园区纳米产业年产值达1700亿元。

2006年布局,2013年启用纳米城,2015年入驻企业突破100家,2020年带动园区纳米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10多年耐心培育,纳米产业已在苏州工业园区开花结果、茁壮成长。

数据显示,2024年,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455亿元。

在苏州,各开发区积极围绕差异化定位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昆山开发区,这里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双主业;常熟开发区则聚焦汽车及零部件、精细化工、声学产业,打造 “苏州·中国声谷”。三大高新区中,苏州高新区打造医疗器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昆山高新区主攻小核酸及生物医药,常熟高新区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

产城融合

安居且乐业 双向好奔赴

初春午后,金鸡湖畔波光潋滟。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客厅”,这片水域不仅承载着苏州现代化发展的缩影,更以独特的湖景风光和摩登天际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在此驻足。

“我昨天刚去了拙政园和山塘街,今天来金鸡湖完全是另一种体验。”来自西安的游客陈昊告诉记者,古城像一幅水墨长卷,需要慢慢品;这里却像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城市,开阔、时尚、大气。

“当年开发苏州工业园区的初衷,就是建设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花园城市。”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三十年的科学规划与稳步发展,这座以工业为核心的园区成功构建起产城人融合发展的典范。其空间格局严格遵循初期“三环布局”理念:内环聚焦金融商务核心功能,中环打造高品质居住社区,外环承载现代化工业集群。功能分区占比呈现梯度特征——工业区32%、居住区22%、商务区2.4%,另有14%的生态绿地镶嵌其中。这种梯度式功能配比既保障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又通过合理的生活配套和生态空间,营造出宜业宜居的现代园区生态。

邻里中心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园区经验”之一,1998年,园区借鉴新加坡打造的第一座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投用,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站式的社区商业服务。如今,苏州工业园区已投入运营的邻里中心达19个,还被广州、深圳、成都等多地借鉴。

当前,这座公园城市还见证着城市升级与人才发展的双向奔赴。刚过而立之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与人才惺惺相惜。

近期,园区召开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推进大会,围绕就业服务、创新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来自烟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岳国震拖着行李箱赶来,通信工程专业的他早就把就业目标瞄准了园区。“没想到在现场还赶上了最新政策福利,听说还能申请面试交通补贴和免费住宿,感觉很暖心。”

提供求职驿站免费住、最高2000元/月实习补贴、本科起5万元安家补贴及12万元博士生活补贴;打造“一港十基地”提供免费工位和1亿元青创资金,最高1000万元创业扶持;推出覆盖大专以上人才的25万元房票政策,改造10个人才公寓项目提供1.5万个套间,并搭建全链条服务平台——如今的园区,拿出了最大诚意,助力青年成就梦想。

目前,园区已成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引进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424名,外国高端人才占全省1/5。截至2024年末,园区大专及以上人才总量近54万人,保持全市第一,人才密度达59.0%,较上年上涨2.6个百分点。

在园区,人才可畅享多元文化盛宴、书香浸润的阅读生态圈,以及“金鸡湖商务圈-独墅湖科教区-阳澄湖生态带”三位一体的产城融合生态,实现工作创新、文化滋养与湖居生活的完美共生。

视野放宽到苏州全市经开区,各园区针对人才成长成才的政策渗透到多个层面。太仓港开发区推出“港才计划”,对领军团队最高资助1亿元;吴中开发区建设人才创新创业港,提供“拎包入住”孵化空间……各园区纷纷推出吸引人才集聚的政策“杀手锏”,托举人才创业就业梦想。

记者观察

园区发展需要“破局”与“共生”

东莞与苏州这两座制造业重镇,在城市发展轨迹上有着诸多相似基因:同为外向型经济高地,共拥密集的产业园区集群,都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挑战。当东莞加速推进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建设之际,苏州工业园区三十年发展历程中沉淀的“园区密码”,为湾区制造名城提供了多维度的借鉴样本。

两座城市的园区建设都深知产业立园之道。苏州工业园区“2+4+1”特色产业体系的构建,与东莞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布局异曲同工。但苏州更凸显出产业培育的定力与生态思维,除了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外,苏州早早布局纳米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这种超前谋划、耐心和定力,恰是东莞产业跃迁需要强化的内功。松山湖虽已集聚华为、散裂中子源等头部资源,但在细分领域产业链的垂直整合、创新要素的有机联动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苏州更深层次的优势在于国家布局,将国际经验本土化。中新合作不仅带来资金技术,更塑造了亲商服务的环境,这种开放包容的治理思维,对正发力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东莞具有启示意义——如何在“双万城市”新起点上,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环境。东莞应展现敢为人先的锐气,在商事制度改革、工程审批提速等领域形成突破。

苏州产城人融合的实践更值得东莞学习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内工业区、商务区、居住区与生态空间形成黄金配比,19个邻里中心织就15分钟生活圈,城市设计思维精妙。在青年人才争夺战中,苏州园区从求职驿站到房票政策的全周期服务,相较于东莞现行人才政策,更显细致入微、考虑周到。

学习绝非简单复制。东莞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与产业根基,松山湖周边完备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滨海湾对接港澳的桥头堡地位,都是苏州不可复制的战略资源。未来的园区竞争,既要借鉴苏州“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产业生态的培育智慧、以人为本的城市哲学,更需立足湾区视野,在制度型开放、跨境要素流动、港澳资源链接等方面探索新路。

策划:张树坚 雷石鹏 何其洁

统筹:敖剑锋 黄 涛 殷昌盛 许愿坚 谢泽元 张村城

执行:尹金钟 张华桥 刘维佳 黄锦鑫 张伊琳

文字:记者 刘维佳 图片:张伊琳 黄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