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康复医院心理康复科组建反思性养育小组,该小组为陷在育儿困惑或想提升自身育儿能力的父母提供交流平台,传授科学育儿的沟通方法和技巧,欢迎有需要的父母加入,一起通过提升自身的反思性养育能力,实现和孩子的良好沟通,建立更加健康的亲子关系。
反思性养育,强调父母自我觉察和情感理解
反思性养育(Reflective Parenting)由美国心理学家Regina Pally提出。反思性养育是一种强调父母自我觉察和情感理解的育儿方法。反思的意思不是事后反省,而是在育儿过程中对习惯性的结论留出观察和重新思考的空间。遇到问题,问自己:有什么体验?结论是怎样这么快得出来的?通过关注自身情感,父母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的需求,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
反思性养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父母和孩子均是拥有情感的独立个体,父母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对厌学或焦虑抑郁状态孩子的照料过程中,父母因缺乏反思和边界,将自己个人的情绪及对孩子的反应又抛回给了孩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不恰当的家庭教养方式,承载着祖辈代代相传的情结和父母个人的情绪,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天生敏感的孩子,加上大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焦虑或疏离父母,可能成为孩子心理问题的祸根。这个部分是需要父母来觉察和管控的,否则会变成带着“爱的名义”的伤害,从孩子的视角来理解就是突破边界的野蛮侵入。
具备一定反思能力,能更合理看待孩子的情感和行为
因此,父母的反思性养育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孩子回到家后就乱丢书包,散漫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妈妈可能会感到生气,她会责备孩子:“你怎么这么懒!先做作业再看电视了!” 这种反应可能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困惑和受伤,进一步引发一场争吵。
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具备一定反思能力。一位具有反思能力的母亲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愤怒并不只是因为孩子不去做作业,还有她对工作受挫、丈夫疏离,并持有“躺沙发等于懒惰,就会考不上大学”的僵化信念。这种灾难性信念让她在看到孩子没有做作业时,心生焦虑和愤怒。
而事实上,孩子的行为可能也并非出于懒惰。也许孩子刚经历了繁重的学习,回家后只是想放松一下;或许他还没有掌握知识点,导致他对做作业产生畏难情绪;或是对同学的玩笑;老师的对待有很多委屈。这些心智的解读之间的差别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父母如何回应孩子时。如果父母从“懒惰”这样的结论出发,孩子也会感受到“诋毁”,并产生对立情绪:“我只是想放松一下,怎么就成了懒惰?你怎么总是对我这么刻薄?”
如果父母能停下来进行反思,他们就能意识到,自己的强烈反应其实只是由内心的一些自动化思维所触发,而这些经验未必准确反映了孩子的真实情况。
反思性养育不仅仅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加合理地看待孩子的情感和行为,还能让他们学会通过温和的方式回应孩子的需求,建立更健康、开放的亲子关系。比如说这个母亲的反思会实现自我照料,同时觉察到孩子的疲劳和需要,她可以客观地说:“我看见书包摊在地上,一只‘蚕宝宝’在沙发上蠕动,看着电视,我想‘蚕宝宝’一定很累吧,需要‘蚕妈妈’做点什么呢?”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母亲体谅到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方法和其沟通,让孩子得到尊重,同时亲子关系也进一步提升。
医生提醒:
东莞市康复医院心理康复科提醒,如果孩子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医院心理康复科免费咨询电话:0769-2225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