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丨《老漂一族带娃记》研讨会在莞举行
东莞+ 2025-01-01 21:23:57

2025年1月1日,《老漂一族带娃记》研讨会在东莞市文联文艺空间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东莞青年作家周齐林新作《老漂一族带娃记》中的社会意义、文学价值做了深度探讨。

“老漂一族”主要指那些到了晚年,离开家乡来城市帮助子女照看第三代的老人。《老漂一族带娃记》是国内知名的青年散文家周齐林费时一年多写就的一部长篇散文,也是国内首部聚焦“老漂族”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以文学的方式聚焦社会热点,书写千万老人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带娃的故事,很具社会现实意义和文学意义。

本次研讨会由柳冬妩名家工作室主办,广东省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知名评论家柳冬妩主持。

社会意义与文学意义都值得深入探讨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十月说道:“《老漂一族带娃记》是当下城乡一体化变迁的新呈现,国内首部系统聚焦‘老漂一族’生存境遇的非虚构,里面涉及到生育、养老、育儿等社会热点问题。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命运呈现出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困惑。”

他认为,周齐林是一位天赋型作家,其新作《老漂一族带娃记》有着更加开阔的视野,已从以往的个人感悟转身到对群体和时代的观照,为我们呈现出“老漂一族”的生存图景,并以此折射出这个时代的镜像。“从这个意义上,该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都值得深入探讨。”

东莞市评论家协会主席许燕转认为,“老漂族”的困境是这个时代必然而隐秘的困境,周齐林通过他的亲身经历、采访和观察,以文学的方式关注到这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支撑、却被视而不见被消解的附属物”,探求这种困境突围的可能性,为读者提供了这个时代的另一种精神文本。

十多年来一直研究中国文学的“老人叙事”的东莞理工学院文传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叶永胜也表示,周齐林这个反映“老漂一族”现象的写作,在新世纪暮境叙事、老人叙事中很有新意。他避开了一般老年叙事表现衰老、空巢孤独、养老等问题,把眼光聚焦于进城为子女带娃的老漂,揭示他们的生存境遇,从文学创作和文学史层面来讲,是一个“发现”。“这种由个人生活遭际而开始关注一类人的境遇,表明了作家的敏感性,对现实的关注。”

“作品读起来很真实亲切,写的是平凡人生的琐碎,但它是时代中的日常,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标本,能够反映这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共同经验’,呈现的是这个历史时期的结构。”叶永胜认为,该作品不仅通过形象的描述,树立了中国文学继农民工、留守空巢老人等之后的新形象,并以文学性的语言和温情式叙述开拓了“老人叙事”的题材表现宽度。

当下“新大众文艺”的最新呈现

近年来,“新大众文艺”备受文坛关注。中国作协副主席、知名评论家李敬泽曾表示,“新大众文艺”的概念从当下人民大众文艺生活的巨大新变中来,鲜明特点是具有交互性,文艺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正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生融合。

作为广东乃至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东莞便是“新大众文艺”的繁荣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圆梦过,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聚集东莞,工作、生活、创业,形成了特有的打工文学现象。

“打工文学”就是典型的“新大众文艺”,其本质是“两亿分之一”的文学,成为推动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周齐林就是非常典型的“2亿分之一”,他在东莞圆了自己的“作家梦”。其新作《老漂一族带娃记》紧紧围绕“老漂”这个群体延伸开来,映射出时代的镜像,是当下“新大众文艺”的最新呈现。广东省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东莞市作协原主席詹谷丰认为,将周齐林的非虚构长篇散文《老漂一族带娃记》置入“新大众文艺”的理论框架下,是本次研讨会主办方的策略,也符合当下的创作实践。

他引用李敬泽的话说,“我们需要一种历史眼光,现在的人和十年、二十年前的人相比,他的文艺生活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式的变化了”,认为周齐林的作品关注到了这一变化,不仅有个人生活经验,也有采访到的素材,同时自觉将散文的创作拓宽到了社会层面,深入到千家万户。“旧的生活已经过去了,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来临,如何面对社会变革,不仅仅是生存的问题,也是文学面临的问题。周齐林用他的散文不仅揭示了时代的变化,也参与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对东莞文学创作具有的启发意义

“在某种意义上,东莞文学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生态的鲜活标本,具有某种代表性的意义。”东莞市作协主席、知名评论家胡磊表示,东莞文学作为一种动态性和开放性的文学现象,持续刺激和活跃了当下的中国文坛,并随着许多文化现象的出现而呈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新质。其中,“老漂一族”的出现和“老漂文化”的萌生,从不同角度为当代城市文学提供了新鲜、有益、独到、有效的时代生活、城市经验与美学建构。特别是“老漂文化”更是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与新的城市精神。

胡磊表示,文学保存并拯救了人们对城市的复杂体验,像周齐林这样的东莞作家,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品质,他们坚持底层现实主义的书写,并在主题和意境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具有鲜明的现实感,从而让“打工文学”一直是东莞文学的突出亮点,为东莞文学添加了颇为绚丽夺目的艺术光芒,也构建了东莞文学自身的影响和声誉。《老漂一族带娃记》的出现,将“老漂”这个一直处于被遮蔽的存在进行书写,对他们的生存空间和人文环境,表达出隐隐的悲悯、同情和尊重,在为底层经验平添新的叙事向度的同时,也丰富和发展着底层写作在对现实的想象性建构和文学诉求下的社会性对话。

胡磊还强调道,作为“农二代”等底层“代言人”,东莞作家的相关文本已为东莞这座城市作出了时代语境下新的命名,作品的锋芒直指现实生活的更深处而不再是投向小情感的私密和泄愤。这一发展态势是“打工文学”走向成熟的理性征兆。“从这一意义上讲,《老漂一族带娃记》既是对传统打工文学新的拓展,也是对新城市文学的创新加盟。它所带来的这种差异性导向,对东莞文学创作具有启蒙意义。”

研讨会上,东莞理工学院图书馆馆长田根胜,东莞理工学院文传学院院长郑坚,东莞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宋秋敏,东莞城市学院副教授张蕴华,东莞城市学院讲师李洋洋,以及东莞作家陈苑辉、张亮平、段三仕、陈圣、李丽娟、周志文、沈汉炎等也参与了研讨。田根胜认为该作品题材有深广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郑坚则指出了该作品有东莞文学的底色,也有悲悯和温情,文本很打动人;宋秋敏认为该作品既有厚度,也有广度,更有温度,可读性非常强;张蕴华、李洋洋、陈苑辉等也表示,阅读过程中被作品中的底层叙事和细腻的文学语言打动,读来很享受。

文字:沈汉炎 图片:沈汉炎 编辑: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