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人才资源总量328.21万人,八年间年均增长12.3%。其中,制造业人才133.6万人,持证技能人才61.4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6.58万人。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东莞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今年首次跻身“95后”人才吸引力全国前十,排名上升5位。

十年间,人才增加200万人。数据的背后彰显了东莞实施“人才强调”战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更是“是人才 进莞来”引才号角下结出的硕果。
招引人才 ·人才吸引力跻身全国前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青年人才更是第一资源。
今年10月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发布《2024年人才友好型城市研究报告》,东莞入选2024年全国最佳人才发展生态城市。而智联招聘和泽平宏观联合推出《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报告,在“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中。东莞位列全国第10,首次跻身全国前十,比去年上升了5名。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生王一焕感触深刻。2022年,王一焕博士毕业那年,他收到了三份工作邀请。“广西、山西太原的选调生,东莞住建二级主任科员。”王一焕坦言:“最后还是选择了东莞,专业对口,干事有平台,生活有盼头。”经过两年的磨练,如今王一焕不仅成为技术骨干,还担任部门主要负责人。
王一焕是招引高层次人才的缩影。2019年,东莞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计划在三年内引进百名博士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今,通过该计划引进的近百名博士已成为各单位的中流砥柱。
东莞的人才政策持续推陈出新,朝气蓬勃。在王一焕眼里,“东莞的人才政策特别务实,我从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毕业,通过博士人才计划进入东莞,算是赶上了好时代。”博士毕业前夕,王一焕曾去过不少城市,也对长三角、珠三角的城市人才政策,有过一番研究和比较,最终还是选择在东莞,“东莞处于广深之间,发展空间更大,后劲更足,有一股闯劲,有助于年轻人成长。”王一焕如是说。
王一焕还表示,“95后”年轻人才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生活富足,更倾向工作发展和享受生活的平衡,选择就业城市不仅关注薪资,还关注创新环境和文娱产业发展情况。当前,“95后”人才倾向前往东部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其中,东莞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陈圣子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后,通过博士人才计划入职东莞市自然资源技术中心。“东莞是一座包容开放的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政府部门办事效率高,为企业提供了便利、清廉、舒适的营商环境,也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回望在东莞的工作经历,陈圣子坦言:“东莞人才政策务实,人才待遇能落到实处。选择在东莞工作,能很好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推动部门信息化建设。”
作为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东莞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年轻人筑梦、逐梦、圆梦,潮流气质与青春活力日益彰显,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正在加倍增长。
“一个地方环境好,吸引力强,人才就愿意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见证了东莞的发展。16年前,他们团队进驻东莞时不到40人,如今拥有800多人的技术团队和1000多人的产业化团队。扎根松山湖10多年,张国军打造了科技创新的“苹果园”,不仅成为华为、格力等世界500强企业核心供应商,还为20000余家企业提供了高端技术服务。
近年来,东莞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效应”,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不断增强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围绕“产业链”构建“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既从宏观层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又从实施层面精准施策,通过筑巢与引凤并举,拓宽了人才发展空间平台。
凝聚人才·百万工人变身技能人才
作为世界制造名城,东莞坚持制造当家、制造业立市。面对数百万产业大军,东莞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培育技能人才,促进百万产业工人成长为技能人才,与“双万”城市共生共荣。
东莞市首席技师何健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东莞是创新创业的好地方,只要你努力,总会出人头地。”2002年,不满20岁的何健来到东莞厚街,进入一家五金制品厂,从学徒做起,开始了自己的模具职业生涯。

锯、锉、錾、钻、研磨……在2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何健不断打磨自己的手工技艺,累计制作五金新模900多套,塑胶、压铸模具30多套,主导设计制作的夹具、治具、手板1700多笔。一步一个脚印,凭借精湛的技艺,何健成为东莞市技术能手、东莞市首席技师。
“东莞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帮助我成才的地方。”何健自豪地说,“首席技师”不仅仅是一个荣誉称号,更多的是要弘扬“工匠精神”,今后更要通过“传帮带”,团结带动更多技能人才投身工作实践,扎根东莞发展。
何健是技能人才在东莞发展的缩影。2018年启动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打造“技能人才之都”,为东莞技能人才的素质提升奠定了基础。三年提升100万人的学历技能素质。在产业转型的同时,东莞的百万产业工人也在与城市一起成长。
如今,东莞超过20万家工业企业,拥有涉及34个行业、6万多种产品的庞大制造业体系。随着产业升级加速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也更加尊重技能人才。
李政,现任广东省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经理,自2000年从河南来到东莞后,就一直专注于精密刀具装备的自主研发。他从拿着扳手跟师傅学习组装调试开始,到后来自己动手做设计,经过9年的磨炼,李政独立研发了多款自动化设备。如今,他成了一名技术杠杠的高级机械工程师,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东莞有干事创业的平台、有尊商重才的土壤、有共同成长的机制,我将扎根东莞创新创业。”李政坦言,“东莞是追梦圆梦的好地方。”当年,东莞为了吸引港商前来投资,将祠堂、饭堂、会堂改成厂房,被誉为“三堂经济”。如今,东莞打造发展新动能,引进培养技能人才,对发展的期盼、对人才的渴求,是一如既往、一脉相承的。当前,东莞制造业凝聚了133.6万名人才,其中持证技能人才61.41万人,一支充满战斗力的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正在东莞形成。
服务人才·用心用情做好“店小二”
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引擎,今天的东莞有追梦圆梦的宽广舞台、引才留才的贴心政策、安居乐业的宜人环境,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
东莞持续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人才政策、服务、发展打出“组合拳”,当好人才服务“店小二”,用心用情帮助人才办好“关键小事”,不断塑造“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的城市形象,努力提供“来了就是东莞人”“人到东莞必有为”“莞吃莞玩莞开心”的综合环境。

诚心办好人才来莞“头等大事”。按高层次人才类别给予对应的生活补贴或购房补贴,完善人才子女入学服务保障,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确保人才来莞“无忧”。
目前,东莞累计发放优才卡超过2万张,其中玉兰卡1370张,莞香卡20554张。共为14420名优才卡持卡人提供35675次政务便捷服务。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吴昊拥有广东省优粤卡、东莞市玉兰卡。他2021年从美国加州大学回国来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工作,“在住房、教育等各个方面,我都获得了许多便利和支持。现在我在东莞能够潜心做科研,也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梦想。”吴昊如是说。
用心办好人才留莞“关键小事”。通过“免申即享”向各类人才发放东莞市优才卡,提供政务管家、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停居留出入境、交通出行、文体服务等一系列人才服务。加强东莞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外籍人才服务水平。
贴心办好人才爱莞“暖心实事”。东莞正构建全市统一的人才政策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人才服务一网通办,提高人才政策兑现效率,探索政策智能秒批、秒办、秒到账。丰富“是人才 进莞来”人才工作品牌内涵,优化升级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等特色品牌,高质量开展各类人才活动,营造更加尊才爱才的人才氛围。
“到了东莞后,才发现这边蕴藏了不少惊喜。”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翁霆威作为北京大学实习团领队,今年再次回到东莞参加实习。“这里有秀丽婉约的湖光山色,也有群英荟萃的文化底蕴,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有充满烟火气的老街古巷。”
翁霆威表示,在东莞实习,让他真切感受到了东莞这座城市的务实与高效,也让他更加坚信,东莞是一个充满机遇、生机勃勃的崛起之城。
“东莞将与人才双向奔赴、互相成就,助力青年学子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东莞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是一座开放之城和机遇之城,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当前,东莞正在全面优化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质量,吸引更多优秀青年人才“进莞来”,东莞将提供优越条件,助力各类人才追逐梦想、寻找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