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莞邑|黄雨珍:艺术疗愈让更多个体感受被“看见”
东莞+ 2024-11-08 10:01:06

“请说出5个你现在看到的内容,再说出三个你现在能感受到的东西,再提供一个你可以品尝到的食物。”在东莞南城一家艺术疗愈的空间内,只需一盒水彩、几支油画棒和几张白纸,疗愈师黄雨珍便能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探索内心世界、疗愈情绪的宁静空间。

近年来,新经济催生新业态,在艺术诸多功能中,其疗愈体验正越来越多地被提及,成为新潮流。黄雨珍介绍说,艺术疗愈不需要有艺术基础,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可以在艺术中获得慰藉。而她刚刚使用的是54321情绪落地法,这样可以减轻来访者的负向情绪,拉回思绪,让来访者更加瞄定当下。

“希望在东莞的小伙伴,有更多汲取力量的活动”

艺术,不仅仅是墙上的画作或旋律的流动,它更是一种无形的治愈力量。走进黄雨珍的工作室,可以看到简约的木色家具搭配白色的装饰,大片绿色的植物和木梁掩映着暖黄色木地板,呈现出简单清新的风格。阳光顺着窗户斜洒入内,整体环境给人一种轻松、舒适的感觉,也有助于缓解来访者的紧张情绪。

“在过往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比起传统的测量表与对话我更喜欢听来访者的表达。同时在当下的生活节奏下,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压力或许不需要以‘心理问题’严重化呈现与对待。”黄雨珍说,工作室的落地在于她感受到了当下真实的社会心理状态和受众需求。她举例说,厌学的孩子,迷茫的青年人,从青少年到成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情绪困扰,她希望通过艺术疗愈这种创造性的方式,帮助参与者觉察内心,让他们更自由、更直观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黄雨珍在进行艺术疗愈编织情绪主题

黄雨珍认为,艺术和心理学都不是空中楼阁,它的起源和归宿都指向现实生活。实践出真知,于是从3月开始,她开始持续性的摸索学习,从方向确定,从品牌搭建到工作室装修,她在探索对象的同时也不断地自知自识。“我想做点什么,去帮助更广的群体,通过喜闻乐见的、普适性的方式提升心理健康状态。”

黄雨珍介绍,艺术疗愈是艺术和心理的结合,是一种通过艺术活动来促进情感表达、自我认识和情绪释放的心理疗愈方式。在工作室,她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来设计活动,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样的艺术形式,帮助参与者将内在的情绪和压力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黄雨珍说,艺术疗愈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在非一线的城市推广会有点难度。为了能更好地推广相关活动,她在线下多次去深圳咨询相关领域的前辈进行学习,同时在线上新媒体平台通过自己录制视频进行推广。现在,她已经积累了上万的粉丝,很多观众都通过她开始了解用艺术疗愈自己的方法。

“通过表演艺术、视觉艺术来进行自我表达,这也正是我一直寻找,想要终身发展的方向。”在她看来,东莞的制造业发达,有很多年轻人来到东莞,融入东莞,在这里,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她也希望通过工作室的建立,让更多人了解并体验到艺术疗愈的魅力,通过艺术的方式舒缓身心,解决情绪困扰,为在莞市民提供新的心理健康服务选项。“希望在东莞的小伙伴们,还能有点更有意思,又能够汲取力量的活动。”

通过艺术疗愈,为参与者带来身心慰藉

黄雨珍说,在读书过程中,通过一次偶然的契机,她接触到了艺术和心理相结合的方向,了解到可以通过音乐演奏,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帮助参与者将内在的情绪和压力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毕业前,她参加了一场艺术疗愈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绘画创作,自由吟唱,将情绪变成画纸上的线条、音符,并在过程中与自己对话,和朋友相互分享作品,感悟生活。“活动让我很受触动,我意识到即使我们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但都曾拥有着相似的情感体验,我们总会到达更加崭新的前方。”

黄雨珍在进行艺术疗愈画呼吸主题

黄雨珍介绍,从中学时期开始,她就醉心公益,对于她而言,每一段经历,都赋予了她力量。在得知学校有去西藏支教的助学活动时,她立即选择报名。“一开始和学生接触,她们面对陌生老师都‘怯生生’的。”黄雨珍说,面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的烦恼,她会带着学生通过心理疗愈缓解情绪。

西藏土地广袤,卓玛(化名)是黄雨珍最先关注的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电话采访中,卓玛介绍自己几年前从内地来到西藏读书,父母已经离异,她现在跟着妈妈生活。一开始来到西藏,她很内向,也不自信,虽然学习成绩很好,但不太愿意和同学交流。

“黄老师课后拉着我聊天,鼓励我课上多举手发言,和我用画本一起交流。她说我笑起来眼睛亮亮的,声音也很好听,如果上课的时候能听到我的发言,老师会觉得特别开心。”卓玛说,自己在黄雨珍的鼓励下,变得更加开朗,也愿意和她分享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

“这种交流让我们的关系变得很亲近,有时去查寝,卓玛更是跟着我从第一间寝室到最后一间寝室。”黄雨珍说,这样的孩子并不是特例,为了帮助这些孩子们更好地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她设计了一系列正念课程,通过带着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做正念活动,来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提高注意力。

同样一起参加西藏支教的王老师说,在活动结束之后,学校给孩子们发了小问卷做调查,结果证实这个对他们确实有帮助,有学生在反馈里写道,参加正念活动让我知道了怎样去留意感受很多事情,参加活动之后变得更开心了,上课也更专注了。

“和学生一起相处的时刻给了我们很深的情感联结,孩子们送给我的大白兔奶糖和牛奶,这些真诚的礼物中蕴含着美好纯粹的感情,更加坚定了我要持续助人的信念。”黄雨珍说。

创业不易,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如今,在工作的过程中,黄雨珍感受到艺术疗愈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可以为参与者带来身心的慰藉。

她说,在刚刚过去的十月份,自己受邀开展了一期艺术疗愈青年夜校。她了解到,以往青年夜校多以技能的传授为主,对于艺术疗愈这样一个全新的领域,能够呈现出怎样的效果比较忐忑。“开展艺术疗愈的第一晚,大家都比较拘谨,而在活动中通过冥想、绘画的方式,参与者彼此熟悉,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艺术疗愈的魅力。”黄雨珍笑着说,在第一天结束时还会有人询问,第二天能不能带朋友一起过来参加。

在活动中,有参与者在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被疗愈的需要,也有的参与者是在后续活动中进行了情感释放,参与者的感受和变化,让黄雨珍坚定了自己现在所做的是有价值和被需要的。在为期四天的夜校里,她和团队的小伙伴们都在艺术中探索心灵,大家从一开始的犹豫,到后来的打开,建立了一个温暖包容的团体。

黄雨珍介绍,目前工作室已经组织了几十场艺术疗愈活动,与企业、学校以及社区合作,开展了多样化的艺术疗愈活动,包括心理减压快闪、艺术疗愈工作坊、青年夜校等形式,覆盖了包括青少年、成年人以及特殊人群在内的不同群体数百人。活动不仅帮助参与者释放压力、提升自我认识,还促进了团体、社区成员的凝聚力和情感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她见证了艺术疗愈的力量,这也更加坚定了她继续推广艺术疗愈、帮助更多人的决心。

“创业不易,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我也在不断挑战困难和焦虑。”黄雨珍认为,艺术疗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在不断成长。她认为未来,艺术疗愈将会更加普及,有望成为更为大众知晓与熟悉的心理健康支持方式,帮助更多人在艺术中放松减压、自我成长而她也要在深耕这个领域的同时,坚定助人的信念,坚定初心。

 

文字:记者 冯静 刘瀚擎 图片:记者 张伊琳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