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仅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更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议题。
10月18日,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东莞中学(初中校区)学术报告厅内,一场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与学科贯通”为主题的“旗峰论教”活动正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专家学者、名校校长、一线名师齐聚一堂,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时代课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为东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这场“旗峰论教”活动,犹如一粒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如何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生动的教育实践?这些问题,在专家学者们的思想碰撞中得到了更清晰的解答,也为东莞的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姜久兴:
抓住“拔尖、强基”机遇,探索中学化学教育新路径
“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实施,为中学化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姜久兴在“旗峰论教”活动上说道。他认为,在“双减”政策和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实施,为中学化学教育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姜教授表示,拔尖计划、强基计划的实施,有利于扭转化学学科在新高考选科中的不利局面,吸引更多对化学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选择化学学科,从而保障化学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拔尖计划和强基计划也对中学化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中学化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符合这两类计划要求的优秀学生。
他强调,化学竞赛是连接中学化学教育与大学化学教育的重要桥梁,是选拔和培养化学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他谈到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将继续加强与中学的合作,共同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化学领域的优秀人才。
大湾区校长教育研究院(香港)终身名誉院长郭其俊:
四维视角,聚焦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大湾区校长教育研究院(香港)终身名誉院长郭其俊在“旗峰论教”活动上开宗明义,强调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他指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郭其俊院长从历史、国际、区域、学校四个维度,深入阐释了科学教育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与路径。他首先回顾了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指出其为社会阶层流动和人才选拔所带来的深远影响。然后,他转向美国“八年研究”的成果,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他还特别提到了加拿大的项目式学习(PBL)模式,这种模式鼓励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随后,他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创新,深入分析了深圳中学、东莞中学等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实践。
郭其俊院长特别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六安:
协同推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六安在“旗峰论教”活动上分享了该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张六安介绍,珠海一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积极探索“小初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校本课程为特色、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张六安特别提到,学校要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不仅要关注学术成绩,更要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机会,搭建实践平台,鼓励他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协同育人的理念,正是当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他强调,学校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中学与大学的无缝衔接。同时,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孩子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东莞中学校长王健:
构建“1339”体系,打造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东莞中学校长王健在“旗峰论教”活动上发表主旨演讲,分享了东莞中学在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王健指出,科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东莞中学始终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科技教育工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他介绍,东莞中学构建了以“1339”为核心的科技教育课程体系,即: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打造多学段贯通培养、多学科融合教学、多层级分类实施的“三多”特色,构建学科融合、校本研发、活动设计“三条路径”,打造九大品牌项目。
王校长强调,东莞中学的科技教育不仅面向个别优秀学生,而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科技资源。同时,学校也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个性化培养。他以“镜堂班”“容庚班”等特色班为例,展示了东莞中学如何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这一体系的实施,彰显了东莞教育的开放与包容。
“旗峰论教”虽然落幕,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仍在延续。东莞正在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教育的未来。专家学者们的思想交锋,点燃了东莞教育的星空,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东莞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探索,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着创新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