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多月,黄灿明就要退休了,他舍不得离开这个“家”——孤悬在伶仃洋上的小岛舢板洲。从1999年起,东莞虎门人黄灿明登上舢板洲,守护岛上的航标灯塔,至今已经25年。
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入海口,海域形状如同喇叭,商船往来如织,这便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笔下的“零丁洋”。舢板洲扼守珠江口咽喉要道,地理位置特殊,在岛上有一座百年航标灯塔。
为了守护航道安全,自祖父算起,黄灿明一家四代人在珠江口守护航标已有百年时间。上世纪20年代,黄灿明的祖父黄带喜开始守护虎门水道金锁排灯塔。1957年,黄灿明的父亲黄振威继承衣钵,从事守航标工作直到退休。1988年起,黄灿明成为黄家第三代航标工。
如今,黄灿明在舢板洲看守灯塔,青丝变银发。儿子黄登科2007年也加入航标工队伍,在广州航标处蛇口航标管理站维护航标。他们守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行安全,见证着沿线各国自由贸易的升级。
▲舢板洲岛孤悬在海上
孤岛守塔25年
乘坐快艇从虎门沙角出发,20分钟就能来到一座小岛。从天空中看这座小岛像飘在伶仃洋的一叶小舢板,因此得名舢板洲。舢板洲东望东莞虎门沙角,西扼广州南沙龙穴岛,附近的航道非常繁忙,高峰期每天有3000多艘船舶经过。
岛上矗立着一座百年灯塔。当夜幕来临,灯塔发出光芒,为珠江口航道上船只指引方向,被誉为“珠江口夜明珠”。
守灯塔的人叫黄灿明,被人戏称为“黄岛主”。跟着“黄岛主”,一会儿就能走遍全岛。在岛上,除了妻子郭丽珍外,陪伴黄灿明的只有两条狗、几只猫和几只鸡,孤悬海上是小岛给人的第一感觉。
作为守护灯塔的航标工,黄灿明每天一大早起床,先用望远镜向着小岛周围海域检查一遍,看看有没有坏了的浮标。7点钟,夫妻俩迎着朝阳,准时将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然后开始打扫卫生,检查灯塔航标灯、电池电压,擦拭太阳能电池板。
▲每天,岛上都会准时升起五星红旗
夏天,岛上又湿又热,灯塔罩内的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黄灿明在高温下维护灯具,整个衣服都湿透了,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这份工作。
25年来,黄灿明日复一日地干着这样的工作。每当夜幕降临,灯塔准时亮起。
时针拨回到1999年,在深圳蛇口看守了11年航标的黄灿明,被单位一纸调令调到了舢板洲,他没多想就上了岛。在黄灿明上岛前,岛上原来有五个人守灯塔,黄灿明上岛后,其他人先后调离,只剩下他一个人。
刚上岛的那段日子,晚上大风呜呜地吼叫着,吓得黄灿明睡不着觉。岛上随处可见的老鼠,时不时窜出来的毒蛇,都没让黄灿明打退堂鼓。“守灯塔是为船舶指引航向,这是单位交给我的任务。”黄灿明一心想着的是守好灯塔。
为了驱赶老鼠和蛇,黄灿明养了两条狗、几只猫,这些小动物也成了他在岛上亲密的伙伴。
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更是苦。刚上岛那几年,岛上没有淡水,黄灿明只能“靠天吃饭”,一下雨就接雨水,用来做饭、饮用、洗衣服。岛上没有足够的电,他用煤油炉烧水做饭,因为热量小,他将菜放在米上面一起煮熟,简单凑合着就是一顿饭。肉类无法保存,他就买点腊肠、罐头给自己改善生活。那时候,岛上电力资源有限,他照明有时也用煤油灯。
在黄灿明上岛后没多久,妻子郭丽珍也上了岛。“他一个人在岛上我不放心。”郭丽珍在经过丈夫单位同意后,将两个年幼的孩子交给公婆,也来到岛上陪伴丈夫。
▲2013年,黄灿明夫妻俩在岛上吃饭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夫妻二人作伴,将小岛当成了自己的家。
如何排遣孤独,一台收音机就是黄灿明的好伴侣,虽然只有两个频道,但他当作宝贝。后来,岛上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扩建后,黄灿明从家里搬回一台电视机,一打开却满屏都是雪花。
对黄灿明来说,最危险的是台风来袭。岛上设施多次被台风摧毁,他在风浪中冒着危险固定自己的小船,万一被风吹走,就无法去外界购买生活物资了。“山竹”袭击的时候,大浪涌上小岛平台,栏杆、大门都被冲毁了,黄灿明只能躲在房间里。
遇上雷电天气,人被震得心里慌,岛上电力设备一不小心就会被击毁,生活很不方便,但黄灿明已经习惯了。
夫妻二人的事业
夫妻俩把小岛当作家,也在努力把小岛经营成家该有的样子。他们在岛上种下了几棵芒果树和番荔枝树,经过悉心照料,这些树在艰苦的环境下成活了,并结出了果实。每次出岛采购生活用品,黄灿明都会乘机拎回一桶土,在岛上开辟出一小片菜园,种上一些蔬菜。
小岛孤悬海上,时不时会有“不速之客”上岛。2000年的一天,来了几个陌生人,要砍掉岛上的榕树去卖钱,还想拉黄灿明“入伙”,黄灿明严词拒绝了他们,并打电话向海事部门报告了此事。
早些年偶尔也有走私船在半夜光顾小岛,黄灿明在深夜曾听到这些不法分子的声音,但他并不惧怕,坚守在岛上。
遇上恶劣天气,周边海域也发生过渔船倾翻的情况。有一次,黄灿明听到呼救声,拿着望远镜向海面一看,原来有渔民落水了,他赶快驾着自己的小船赶到事发地点,将落水的渔民救上岸。
常年在岛上,夫妻俩最牵挂的就是留在家中的两个孩子。孩子们从小就懂事,儿子黄登科小时候就挑起了照顾妹妹的担子,每天放学先做好自己和妹妹的饭,然后才做作业。
“从没去过一次家长会,也没接送过他们上学。”黄灿明觉得亏欠两个孩子。
有一年,女儿黄蔼桃和一名小伙伴去虎门沙角海边游泳,差点被海水卷走,幸好村里邻居路过,及时将黄蔼桃从水中救起。如今提起这件事,夫妻俩仍然后怕。
▲2013年,黄灿明夫妻俩一起维护岛上设备
舢板洲不是夫妻俩第一次合作,黄灿明还在深圳蛇口港看护航标的时候,就和妻子郭丽珍在暴雨中更换过航标的灯器。
有天晚上,狂风暴雨中蛇口港一个航标出了故障,由于另一位同事不在,黄灿明决定一人开船去更换。“我和你一起去!”郭丽珍不放心,便和黄灿明一起在风雨中冒着危险,驾驶小船换好了浮标的灯器,当浮标灯亮起那一刻,郭丽珍失声痛哭。
“很多人问我这么多年怎么过来的,爷爷和父亲那时候条件更艰苦,他们都能熬过来,我没有理由放弃。”常年在岛上守灯塔,黄灿明战胜种种困难,他觉得这份工作意义重大,苦一点也值得。
▲2024年,黄灿明在维护舢板洲灯塔
25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舢板洲岛上的生活条件也在逐年改善和变化。
黄灿明手中的通讯工具从最初的对讲机变成“大哥大”,又变成手机。岛上每个月有了定量供应的淡水。随着太阳能发电设施的扩建,岛上用上了洗衣机、电冰箱、电热水器等。
但岛上还是怕雷击,电力设施被击毁,所有电器立马断电。“这种感觉就像一夜回到从前。”黄灿明笑着说。
航标世家
在舢舨洲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幅“航标世家”的照片,讲述着黄家四代人守护航标的故事。
上世纪20年代,黄灿明的祖父黄带喜为了养家糊口,受雇成为了一名航标工,负责看守虎门水道金锁排灯塔。黄带喜看护航标30多年,从旧社会进入了新中国。
虽然没有见过祖父,但黄灿明常听父亲谈起祖父。“我知道父亲也常跟着祖父守航标,他成为航标工是受了祖父的影响。”黄灿明说。
1957年,黄带喜因病去世,黄灿明的父亲黄振威成为黄家第二代航标工,在虎门沙角至太平的河道维护航标。
黄灿明记得,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晚上去岸边检查浮标,如果看到哪个浮标的灯不亮,就要及时维修,更换电池或灯器。“那时候小船还没有马达,要用手摇,非常辛苦,如果遇到风浪,爬上浮标后人在上面晃来晃去,又晕又吐,很难受。”黄灿明从小就对航标工的辛苦深有体会。
1988年,24岁的黄灿明顺利通过招工,入职广州航标处蛇口航标管理站,和祖父、父亲一样与航标为伴,成为黄家的第三代航标工。
▲2013年,黄灿明手捧祖父黄带喜的照片,左边是儿子黄登科,右边是父亲黄振威
航标工辛苦,为什么还干这一行?
黄灿明说,小时候他问父亲,航标有什么用?父亲告诉他,航标亮着,船只就有了回家的方向。那时候他觉得航标工很伟大,也许在他心里从小就种下了航标工的种子。
再过1个多月,黄灿明就要退休告别舢板洲了。25年的岛民生活,让他对舢板洲有了很深的感情,有点不舍得离开。“只要单位有需要,我还可以守。”
令黄灿明欣慰的是,儿子黄登科2007年中专毕业后,成功通过广州航标处招考,也成为了一名航标工,也在蛇口站维护航标。
黄登科小时候,一到暑假就和妹妹来岛上同父母团聚,虽然聚少离多,但黄登科理解父母。如今,黄登科已从事航标工10多年,对这份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爷爷能干,爸爸能干,我也能干!”他从心里喜欢守护航标这份事业。
▲夜幕降临,舢板洲灯塔亮起
在舢板洲守护灯塔25年,黄灿明见证了伶仃洋两岸的巨变。从刚上岛时周边一片漆黑,到如今两岸灯火通明,一座座造船厂、码头拔地而起。航道也越来越繁忙,船舶越来越大,处处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的飞速发展。
百年来,珠江口见证了列强炮舰的横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也见证了进入新时代,沿岸港口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的升级。
站在舢板洲的灯塔上远眺,巨轮来来往往。黄灿明、黄登科等航标工默默守护着航标,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贡献着航标人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