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的莞邑诗篇 | “无限城门”摄影展圆满落幕
东莞文联 2024-09-24 08:35:04

图片

  9月23日,“东莞文艺新实力”展览展演扶持的首个展览——“无限城门”摄影展,圆满落下帷幕。
图片

 

  在“无限城门”摄影展的光影画卷缓缓收起之际,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被牵引至西城楼那历经世纪风霜却依旧挺拔的身影上。

 

  这不仅是一座城楼,它更是东莞历史长河中一座不朽的丰碑,每一块砖石仿佛在低语,诉说着往昔荣耀与岁月流转的莞邑诗篇。

 

图片

西城楼

 

  迎恩门(西城楼),是东莞的标志性古建筑及城市原点,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这座建筑位于古代东莞县城的西侧,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仅存西侧这座城门保留至今。

 

  在过去,它与城墙相连。这些城墙连接道家山(现文化广场)、钵孟山(现人民公园)等,全长达到1229丈(约4.1公里),环绕并保护着东莞城,坚固高大、雄伟壮观。

 

  城池共有四座城门:

  东门,和阳门。(现莞城东门广场附近)

  西门,迎恩门。(原址)

  南门,崇德门。(现莞城向阳路新芬路路口附近)

  北门,镇海门。(现莞城北门桥红绿灯附近)

 

图片

【民国】《东莞县志》县城图

 

  当年的城迹,如今仅剩迎恩门,即大家所熟知的西城楼。

 

  但仍有不少地名与城门有着紧密的关系。如北门桥、北(门)正街、南城路、东(门)正路、东门广场、和阳小学、和阳路等。

 

图片

 

  这座城门,曾有两重,前一座门较矮小,后一座较高大(今存),莞城人称前座城门为“仔城”,拱门上有红石匾,刻“迎恩”二字,因官员上任,或圣旨下达,均从水路由省城至,入莞城必先到西门,取名“迎恩门”有迎帝王恩典之意。

图片

图片

 

  2018年,西城楼经历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修缮,再度焕发光彩。

 

图片

  西城楼,作为东莞历史的见证者,它的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讲述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

 

  而在东莞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西门罗氏凤台诗社的出现,更是为西城楼的历史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门罗氏

 

  东莞古有谚语:“东门古,西门罗,南街邓,北街何,市桥出只大鹏(彭)哥”,西门一带以罗氏一家最为著名。
  西门罗氏曾于明清时代出过23位诗人。其中,罗亨信、罗珊和罗嘉蓉,颇负盛名。

  西门罗始祖为罗亨信,罗亨信,字用实,号乐素,东莞英溪(今属南城篁村)人,明永乐二年(1404)考取进士,历任宣府、大同巡抚,后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罗亨信致仕而归莞,举家迁至莞城市桥之西

 

图片

 

  罗亨信著有《觉非集》。其所作诗歌风格清直,明代琼州人丘浚评道:“公为文和平温雅,类其为人。尤喜为诗,其诗不事锻炼,用眼前语,写心中事。”

 

图片

 

  罗珊,字玉泉,一字湘琳,号铁渔,家极贫,十九岁才开始读书,先后师从赖洪禧、张维屏、陈澧等岭南名家。罗珊与简仕良、蔡召华、番禺居巢、居仁、李长荣等互相唱和,又多雅叙于可园,是可园文化氛围的构成者之一

 

  罗珊著有《味灯阁咏史》《味灯阁怀人诗》《味灯阁诗抄》。罗珊诗作,以《咏史》为最佳,所咏既符史实,又力避庸常,能令读者眼界一新。

 

图片

 

  罗嘉蓉,字载徽,号秋浦,别署芸俦,又号石船山人。居莞城西门马齿巷。师从赖洪禧。
  罗嘉蓉,道光二十二年(1842)附贡生,生平以教书为业,任教于东莞大汾、西溪、竹溪、锦厦、新安沙井等多地。每于冬季,回莞城讲冬学,进士陈嘉谟、邓蓉镜、尹庆举等俱出其门。
  罗嘉蓉工吟咏,其诗作直抒胸臆,极少吟风弄月之作,多反映清朝末年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著有《云根老屋诗抄》十二卷、《狎山阁明季乐府》四卷、《醉古堂赋抄》二卷。

 

图片

 

凤台诗社
  “西门罗”以诗脉传家,罗亨信之子罗泰,与北街何潜渊等十五人,初创了东莞延传五百余年诗歌文学组织——凤台诗社
  凤台诗社建于东莞城内西南角道家山(今文化广场北部)上。

 

图片

 

  史志有云:

  “山之巅,有雁塔;塔之西,有上清观;塔之北,有凤凰台。”

  “耆旧相传云:昔有凤凰翔集于此,因名凤凰冈,建台其上。”

 

  从明代开始,莞邑文人墨客相继而兴,结社于凤凰台旁,是为凤台诗社。

图片

▲明清“东莞八景”排首位者,便是“凤台秋霁”。

 

  初创凤台诗社成员之一朱恪曾有诗描绘凤台诗社:在城内西南,昔有道人修炼于此。故名。其上有凤凰台,相传有凤凰焉。邑中文士构亭台畔,四时游咏其中,名曰凤台诗社。为宝安八景之一。

 

图片

 

  以凤台诗社为名,东莞文脉生生不息,而东莞历代诗歌总集的编纂,亦同时进行着一场历经五百余年的接力跑,正是在西城楼之下,交接起重要的传承一棒。

 

  鸦片战争后,茶山人邓淳移居到西门马齿巷拾芥园,从事搜辑东莞历代诗作《宝安诗正》。
  当时邓淳已经年迈,贫病交困,有幸得到西门罗氏族人罗嘉蓉相助,顺利将书编成付梓。至光绪年间,罗嘉蓉续邓淳之志,再编成《宝安诗正续集》。

 

 

无限可能

 

  西城楼下的文脉传承,仍在延绵赓续,生生不息。

 

  本土青年摄影师刘中,以十多年光阴为墨、镜头为笔,记录下了以西城楼为城市原点的东莞城迹,精选集纳为这个叫“无限城门”的摄影展,是东莞文艺青年传承历史文化、致敬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生动缩影。

 

  而今,众多本土文艺青年赓续文脉、回归本土,围绕西城楼这一精神图腾,通过不同的文艺载体创新表达方式、追溯城市记忆。这种传承精神和动力,也正是莞邑大地从古至今的薪火相传。

 

  而西城楼作为东莞的文化坐标,数百年来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东莞人的奋斗与成长,见证了“双万”东莞的新起点,见证了高质量建设文化强市的文脉传承与创新。她将永远屹立在东莞人们的心中,陪伴东莞走向无限可能。

 

  随着“无限城门”摄影展的圆满收官,不禁让人期待更多的青年艺术家用文艺精品在东莞这片热土上释放无限可能。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打造好“东莞文艺新实力”,扶持东莞文艺新实力,东莞文艺事业同样有“无限”的锦绣华章!

 

  莞邑诗篇,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东莞历史文献丛书》《影响中国的东莞人》《莞城千年文化》《东莞诗词俗曲研究》《罗亨信集》

 

资料来源丨“无限城门”摄影展策划团队